埃德蒙顿华人社区-Edmonto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052|回复: 0

拉贾拉特南的悲剧

[复制链接]
鲜花(70) 鸡蛋(0)
发表于 2009-10-29 07: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MarketWatch旧金山10月28日讯】美国对冲基金帆船集团(Galleon Group)创始人拉贾拉特南(Raj Rajaratnam)现在已经臭名昭著,正处在1980年代以来最受关注的内线交易丑闻的中心位置。
7 M: {; @! ?+ Z0 \0 J6 O) n
$ d. U3 A! I2 A  s& _( ?  尽管同时面对民事和刑事指控,但拉贾拉特南却坚持宣称,自己是无罪的。4 c" ~5 D4 g' r1 D

: i; n- v& Z) A! |: ~" H; `  拉贾拉特南五十二岁,在职业生涯的早期,他曾经担任Needham & Co。的技术分析师,因此在硅谷开发出了广阔的人脉。他与圣克拉拉的半导体行业极是相熟,那里的很多人都知道他,一位咄咄逼人的分析师,总是奋力争取各种资讯。: G% J7 S* p, o5 M+ B) |3 ?
+ i- f+ |" h( M9 T: y5 g- L0 Q
  “拉贾拉特南才华横溢,令人难以置信。”加州圣克拉拉市场研究公司VLSI Research Inc。的首席执行官霍奇森(Dan Hutcheson)表示,很早他就认得这位华尔街分析师。“他的工作很努力,他总是努力争取,希望榨出最后一点资料。他总是会将你逼到再退一步就将泄露机密的处境。”4 A0 u* [7 B: {! x# p! N7 z" d
$ U: x$ t% s" h) a5 ~' M
  我在硅谷访问了几位在1990年代互联网繁荣时期和拉贾拉特南过从较密的人,他们大多数人都拒绝披露自己的姓名,而这还不是他们唯一的相同点,因为他们的观点也有高度的一致性。拉贾拉特南在科技投资的“狂野西部”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而这里的规则有所不同,所有人都希望获得领先优势,越线是常有的事。在1997年,拉贾拉特南开创了自己的基金帆船集团,那时候安然丑闻还没有爆发,所谓公平披露法案也还没有问世。
: {* s' t! N/ o- I7 ~0 _# e& S. h* y6 g4 {
  “在公平披露法案出现之前,人们走钢丝是非常常见的。”亚特兰大对冲基金Alpha Capital Management的负责人阿尔福德(Bradley Alford)指出,情况直至证交会的这一法案2000年出现之后才得以改观,该法案要求企业将实质性资讯同时披露给所有投资者,“从那时开始,限制就逐渐收紧了。”: t$ [7 c$ q9 f$ U2 ~; t8 r  C/ `
% R! ], K( K8 Z4 G
  1995年,网景公司的上市拉开了互联网泡沫的序幕,而在那之前,做科技投资的主要是一些各自独立、各自针对各自特定市场的小型公司,由他们来研究这些小型股票,承担初始股承销的任务。这方面,当时的所谓四驾马车是Alex Brown & Sons、Hambrecht & Quist、Montgomery Securities和Robertson Stephens,他们都是小规模的投资银行,高度关注初始股业务。
7 `3 ^5 l' w5 A2 ?8 M, B7 A. V/ |$ @% [+ w( t
  拉贾拉特南在Needham从分析师一直做到了常务董事,乃至于1991年成为了总裁。根据Hedge Fund News在1997年介绍帆船集团和拉贾拉特南时提供的资料,他在这家专长于新兴成长型企业领域的公司任职时,公司1986年至1996年间先后操作了超过一百二十笔初始股上市交易,融资超过60亿美元。
8 V, w2 t, v2 l- D* y% x' v* v8 u0 o9 f" ]5 K% B$ M
  在投资世界中,资讯的重要性总是无与伦比的,但是从1980年代晚期到1990年代,当拉贾拉特南开始进入这一行当的时候,管理确实是非常松散的。PC Week和Computer Reseller News在杂志上为各种流言辟出了专门的版面,而分析师们也总是急匆匆地阅读着这些流言,他们常常都是根据这些流言来做出推荐,撰写研究报告。各家公司的内线人士常常都会受到邀请,参加各种精英聚会,而聚会的主持者便是那些杂志,他们希望与会者能够在这里多透露一些内幕消息。
; i! {8 G7 A- k: W; s8 m# N4 p  t4 `
  然后,当互联网泡沫出现,人们就变得更加疯狂了。慷慨大方近于奢侈的研讨会不断举行,在那里常常几天连续不断地由企业的高层为投资者举行PowerPoint展示活动,来介绍自己的公司,他们所介绍的内容通常都是盈利预期,还有各种新闻专线来追踪他们的介绍。那些重要的活动只有重要的投资人才能出席,而记者被拒之门外,假如某人和企业方面关系更加密切,甚至还能得到关于这家企业的更有价值的细节。& v1 |  b  Q: r0 ^
6 C" C1 F* \7 V, ]( B2 X
  “在那美好的旧时光,所有分析师都在努力希望获得领先优势。”霍奇森回忆道,比如在参加周末活动时,他们都会索要签到簿,来看看自己有什么东西可以挖掘。6 _. }# `9 ]- `5 Z/ N

/ s! \( U- X0 r0 }  不过,一些认识拉贾拉特南的企业内线人士相信,他确实走得太远了,有些时候,他努力挖掘出的内幕消息甚至会让人感到不快。比如,在芯片行业,他甚至可以知道一种芯片的设计是何时完成,晶圆能够获得怎样的利用率,等等。
; N" w; n3 c8 w7 @; z$ x- X0 j  ]
7 g2 y! f8 N$ l% B) K$ ^* ~. w, t  像这样的讯息其实是处于灰色地带之中,根据其具体内容,至少可以认定为是准实质性的。不过,正如律师们会说的,其中一部分,也只能归为有效的研究。6 b+ j* z) R# t) \4 q
- I# Z8 D+ T) }- c: h! q
  “分析师从来都是根据这些来撰写研究报告的,从最开始,他们就是这么做的,比如问‘你们是否在建设新工厂’之类的问题。”前证交会律师、现在就职于旧金山Shartsis Friese LLP的拉希(Jahan Raissi)指出,“这还不能说是内线交易,或者是内幕消息。”他强调,一切其实都取决于具体的内容,“一旦你逾越了常规的领域,内线交易法规就要开始生效了。”9 U! I8 E0 m  _" c2 X

% Y& s1 S  L' R  O$ m  诉状显示,为了调查需要,联邦政府的官员们使用了少见的窃听手段,结果发现,拉贾拉特南的作为远远超越了积极研究的内容。据称,他在行业当中的人脉包括了少数身居要职的角色,比如IBM(IBM)资深副总裁莫非特(Robert Moffat),以及英特尔(INTC)的戈尔(Rajiv Goel),他们都曾经向拉贾拉特南透露过关于盈利、交易和即将进行的收购交易等相关内容。' B! a6 ?4 P0 p& u. g. i

* w' `/ m" C1 T: I( x  这样的资讯显然是越界了。“这不但是介绍企业,而且还告诉对方,‘这就是我们打算发布的数字。’”拉希强调,“基本的研究便是在这里被超越,前面就是内线交易的禁区了。”
% j" k1 b- l+ p  x  L
8 j2 y8 Y* c2 E: c7 w  目前,拉贾拉特南正处于一场史上影响最大的内线交易丑闻之一的暴风眼中,这一丑闻完全可以和1980年代的博斯基(Ivan Boesky)相提并论。他在缴纳了1亿美元的保释金之后,获得了暂时的自由,关闭了帆船集团,后者的投资者们已经开始要回自己的投资了。
. U" |1 S" R% W$ Z1 W4 c0 O* j" S# x' Z
  不过,假如所有的指控最终都被证明属实,人们不禁要问,在拉贾拉特南互联网辉煌时期的种种操作中,他究竟是从何处开始逾越了红线?或许,他只是从来没有学会过如何去适应新的和更加严格的环境。
# y: l  c# E2 O* X* w. d" l/ U4 ~$ {
  (本文作者:Therese Poletti)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埃德蒙顿中文网

GMT-7, 2025-11-13 22:34 , Processed in 0.075659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