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47)  鸡蛋( 1)
|
【多伦多信息港】6月5日(星期日),来自不同族裔的移民代表,将分别在多伦多、温哥华、渥太华、满地可和卡加利这五大城市同步举行游行示威,目的是抗议加拿大移民部一直以来忽视移民与父母的团聚问题。这次游行,相信将会是加拿大移民组织发动的规模最大、参加者最多的一次抗议行动。
4 t$ T2 y5 L8 B6 Z @7 [; j, B1 Q+ s7 x+ L q6 G$ Z, Y2 ~
由相关移民组织发起的这次游行,应是有备而来。早在今年3月11日,一个以东欧裔移民为主的“Sponsor Your Parent” 组织的,关于抗议加国移民部拖延父母及祖父母家庭移民的示威集会活动在多伦多Lawrece Ave. West 511号移民部长胡平藻(Joe Volpe)办公室门前举行,其时参与的人士包括华裔、东欧裔、俄裔、印裔和南亚裔等约500人,据报导,游行队伍中,华裔人士占大多数。
# B7 v" O2 ? q* d! B
; U1 ~) ~0 O( f到了4月18日,联邦移民部长胡平藻宣布,为纾缓父母、祖父母团聚类移民审批时间过长的问题,今明两年将把每年的批准额度由6,000人提高到18,000人,同时开放申请人在等候期间可申请5年来加探亲签证,以尽快和加国亲人团聚。
6 x6 G9 O* [3 W! ~6 L, g/ w/ A4 R$ _4 m7 R3 j4 J
移民部长这一讨好表态,不但没有获得移民的认同,反而激发了移民组织萌发新一轮示威的逆反心理,一场更大规模的抗议行动,早在四月底就开设筹划。, d5 h* ~# ^ Y4 S, }
* X3 u; X; G9 ^& t5 l
为什么移民们大都对移民部长这一新举措不买帐呢?一位参予组织是次游行的不愿透露姓名的华裔代表说:“我们完全看不到政府的诚意,所谓每年增加6000个批准额度,与当前11万个积压等待案例相比犹如杯水车薪。按照新政策的速度,申请者要真正完成家庭团聚,起码要等候6至8年的时间,这种等候太过漫长而缺乏人性了。”
# y, [1 @5 x. A( ]5 y6 |9 @- z. C" k+ o8 H. v
另一位从事移民服务工作的移民顾问认为:政府提出增加批准额度,表明上看是“311游行”推动的结果,实际上糅合着各方面的因素,包括马田政府为拉拢选民而摆脱信用危机的政治因素在内,是政府为未来大选收买人心所为,移民父母团聚难的问题仍然存在着,没有得到实质的解决。
3 J$ [% z8 C: U9 F+ J) p6 ~, {/ O! W( k6 c
在加拿大,用游行的方式迫使政府加快审批父母团聚个案无可非议,况且与父母团聚对于每个移民家庭、特别是以儒家文化为本的中国移民家庭可谓天经地义,自然,网上声援和支持的舆论一边倒,这是事实。问题是,在现实生活中,对于加快父母团聚审批程序,对于声讨政府的“不人道”,是否还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声音呢?
- E" V) l, i* \3 B
, X2 Z3 r, W6 n. @* H4 y2 q加拿大政府没有欠移民父母团聚. X3 E. f; T4 C+ c' }+ j+ {& U
0 k8 U1 A( Y" E* A
曾参加“311”游行的张姓读者说,他是2002年从广州移民到加拿大的,这几年,父母曾来加探亲半年,虽然他没有申请父母移民,但3月11日那天,他也到移民部长办公室门前观察游行,他觉得从游行所提出的口号看,像“我们要与我们的父母团聚”、“父母不到,抗议不断”以及“孩子希望与爷爷奶奶团聚”之类的,虽然具有人性的一面,却缺乏理性支持,将“家庭分裂”的罪责完全算在政府的头上,是不合理,也是不公道的。
( ?7 _# z7 B% |, G3 T7 g/ P" n5 m% z8 Q: a0 y n# a
这位张姓读者继而分析:加拿大政府并没有欺骗我们,每位移民在祖籍国决意申请移民加国时,就应该清晰,走上移民的路,将意味着远离故乡,远离父母,远离亲戚朋友,这个问题在移民前就是存在着的。“父母在,不远游”是中国人所推崇的人性伦理,当你一萌生移民梦的那刻,你实际上已经在尝试放弃这个立场,而这种放弃,是你自己选择的,与加拿大政府没有任何关联。: |; D6 z6 w3 P; Q' O: g
, u5 B4 i! I3 a! R
对于张姓读者的这一见解,从事金融工作的关小姐表示认同。她说:“其实我们将移民申请递交那天,就已经与加拿大政府有了个契约,即政府假若批准A君移民的话,等于承认A君的学历背景,承认他的工作经验,承认他的工作能力;而另方面,A君也接受了加拿大移民部相关的移民条件。记住,加拿大移民部开岀的移民条件以及待遇,并没有包含父母团聚这个承诺,假若我们在获得了移民待遇后,反过来指责政府不人道,缺乏人性关怀,这样是不合理的。从这点上看,游行的口号提法欠理性,而且很难获得主流社会的认同。”% Q2 i$ [% L% ?7 F
) [1 b5 y' z* r! q! K' h! x9 e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赵先生对于张读者以及关小姐的看法表示异议。他认为移民呼吁政府加速审批团聚个案,是移民后发生的事情,因为这个国家允许移民申请父母到来,这是他们应有的权利,他们有理由争取,与当初的“契约承诺”没有关系。不过,赵先生也承认,有些口号的提法,确实欠准确,游行的集中点,应该对准政府工作效率低,审批程序过长,积压大量个案上,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 w- q8 Q4 C4 O& j5 F; i* O
O Z4 |4 K8 A M3 {政府审批团聚个案缓慢是否缺乏人性关怀?. R$ I: s! Q, _& Q! h. v) g
- y+ \* h% s( g" T6 i2 I关心是次游行的读者都会记得,媒体在采访一些游行者时,他们讲起年迈的父母在等待审批时,神情相当悲愤,似乎是加拿大政府人为分裂了一个完美的家庭。对此,张姓读者表示相当困惑。“游行者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性关怀呢?如果仅是为了团聚,不一定要让父母移民吧,如今交通那么发达,做儿女的,随时可以回去探望,政府也有相应的探亲条例,移民父母完全可以向政府提出探亲申请,特别是现在的新政策规定“申请人在等候期间可申请5年来加探亲签证”,从这点上看,政府的系列措施,已经体现了人性关怀。因为审批过程缓慢,工作效率达不到实际需要而指责政府不人性是不合理的。”, ]2 ~; O! q! y" b( _
" {( }1 `7 _, K: D0 E- ?' [在IBM从事电脑技术工作的李先生认为:“其实有一句话大家都不敢讲,谁在论坛上一讲,一定被那些申请者砸个半死。我相信就算我说的不是全部人的想法,起码部分人会这样想:那些急于申请父母过来的人,团聚只是原因之一,另外一个原因,是希望父母过来享受加拿大的福利,包括医疗、老人公寓、养老金等。这种心情不是不可以理解,早年的老华侨,一人带一人地往外走;80年代初出国留学那批,前赴后继地将全家人搬岀国,这都说明移民普遍存在这种心理。移民者觉得自己好不容易熬岀天地来,应该让父母过来享受享受,这没有什么不对,要求政府加快审批程序是合理的,但以此之心指责政府却不公道,很难得到主流社会的赞同。过分的要求,会遏制政府的移民政策,最终导致移民之门越开越窄。”3 V* p& T; |6 b4 @1 Y' I
8 y9 ^; ]% E& C# F9 W2 r关小姐认为:“移民在加拿大落地生根,要了解这个国家的国情,包括文化观念。东方民族坚守的是‘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奉献精神,所谓人性关怀,也是基于这个原则;但西方文化却不是这样理解,西方所推崇的是‘谁种树,谁乘凉’,你纳税多,到老年就享受得多。因此,要政府承担大批移民父母的福利,这个观念很难被主流社会接受,从这方面看,我们应该理解政府的难处。 |( Y) Q9 \6 v) O9 W
2 M1 e5 P6 @) Q% [6 ]6 R“况且,西方理念中的‘Family’概念,只包括夫妇与该对父母所生的孩子,不像中国的‘家庭’理念,包括了孩子,父母,兄弟,姐妹。按照西方社会的理解,你的家庭,与你父母的家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彼此还是有区别的。”2 {2 M. H% G$ [
4 k/ [, a: N' w9 ^6 F+ f
赵先生就此反驳说:“其实很多移民将‘团聚’定位在父母移民上,并不完全是为了赚政府的福利待遇,很多人,因为父母年纪都比较大,假若循例按探亲抵加,害怕父母身体出现突发世故,无法承担高额的医疗费,加上探亲有个时限性,来回走确实不方便,从这点上去理解,政府应该帮助他们解决这方面的困扰。”" _& |% X" z* ]) }2 X9 w* P
% G \* w" F7 B, V8 h9 V张姓读者对赵先生这个看法表示认同。他认为,作为游行的组织者,应该拿岀更多层次的方案给政府选择,而不是一味地给政府施加压力加快审批程序。像要求政府协助建立“老人探亲保险”,购买者可以用很低的付出,获得父母在探亲期间的医疗保险,这样总比政府要负担起一大批老人移民的福利要实际以及轻松些。- m8 _6 W( `+ U4 q6 _# i" k. G1 F
% l6 y3 l6 V8 j8 v! h
张先生担忧:在移民潮的推动下,造成另一波老年移民潮的掀起,会加大政府的压力,造成政府重新检讨移民政策,最终会导致政府将移民的大门关窄,拖慢相关的配套,这种后果,最终由移民自己承受,这才是最值得关心的。
, u$ M7 E/ v' o0 u8 ^, |# U
3 S4 P6 v2 V o8 }% G比父母团聚更值得呼吁的?
& a/ I8 ^6 O1 X) E. j( N+ X& S) B
李小姐毕业于国内著名医科大学,且有多年的临床工作经验,出国前已是南方某医院的心脏科副主任医师,移民加国后,因为以往的学历以及工作背景不被承认,只好在某慈善机构做义工。李小姐认为:“在加拿大,尽管政府对移民有一整套的照顾措施,但是,仍旧存在很多不公平的忽略。譬如加拿大工作经验,那些从小在这里长大的孩子,或许加拿大工作经历比我们丰富,但工作经验一定比不过我们。可是,当我们一起去同见一份工时,移民往往会被排挤在门外,本地人会被优先录取。这是很不公道的事情。& ]3 f( s( O Y7 z* N
, q) `% u2 r, X' D S( w$ V
“移民的眼光应该放得更长远些。其实,我们现在最迫切需要的,不是照顾父母安享晚年,而是要在这个立足的社会,求得公平的工作机会。移民团体应该引导更多的人,去向政府施加压力,改善移民抵加后的工作、就业以及生活条件,让他们与本地人一样,获得良好的生活空间。移民只有提高自己的生活素质,才能有能力照顾家庭,照顾父母。”
0 B& T7 x( f. T" \( N) V" c1 b. M8 J0 T H% b
李小姐的话确实值得我们深思。什么是移民最迫切,最值得关心,最有理由上街游行的,相信大家心中早就有个答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