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2)  鸡蛋( 0)
|

楼主 |
发表于 2005-3-1 23: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三长两短”探源
4 I" Y' E8 s5 L7 o7 Z6 }4 I' i
0 x# P1 i! L% H' d3 u. Y2 H& A' L& e: K( W. m
. P1 D, |$ K# P
& W2 |& N( n: q
* L2 N$ Z1 V5 r5 d' l+ e 上海语言文字网讯 中国的成语有不少源于史实或寓言故事,也有源于生活习俗的。这些成语大多容易找到出处,极少因年代久远而不易搞清的。前些日子在某研讨会上偶遇一位学者,闲谈中聊起“三长两短”这个词。他以为三长两短指的是未盖上盖儿的棺材,因为棺材正好由三块长木板、两块短木板构成一个匣子。棺材是用来装死尸的,“三长两短”在口语中常指意外的灾祸、有生命危险的事故,或许与此有关。这位学者担心随着火葬制度的推行,后世见不到棺材也就搞不清“三长两短”的来源了。“三长两短”指棺材的说法不无道理,但仔细推敲一下,人死后棺材岂能不盖上盖儿?且不说盖棺论定,不盖之棺焉能下葬?可是盖上盖儿那就不是“三长两短”而是四长两短了,或许另有他解。
6 p" s: \+ x& c/ p: T0 }) i
. `+ `! G0 q0 W( U4 j9 ` 带着疑问我查阅了《辞源》、《汉语大词典》、《成语辞典》等书,均只有释义与例句,没有出处。较早的例子有明朝的,如范文若《鸳鸯棒传奇·恚剔》:“我还怕薄情郎折倒我的女儿,须一路寻上去,万一有三长两短,定要讨个明白。”以后冯梦龙《醒世恒言·乔太守乱点鸳鸯谱》中也有:“倘有三长两短,你取出道袍穿了,竟自走回,那个扯得你住!”求解“三长两短”一时走入了死胡同。
$ W) T7 L! S( z, a
! E& A8 H3 M, Z) B% A1 ? 有道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忽一日翻书,见《礼记·檀弓上》有如下记载:“棺束,缩二,衡三;衽,每束一。”记述如此简约,只好认真读孔颖达疏:“棺束者,古棺木无钉,故用皮束合之。缩二者,缩纵也。纵束者二行也。衡三者,横束者三行也。衽,每束一者。衽,小要也,其形两头广,中央小也。既不用钉棺,但先凿棺边及两头合际处作坎形,则以小要连之令固,并相对每束之处以一行之衽连之,若竖束之处则竖著其衽以连棺盖及底之木,使与棺头尾之材相固。汉时呼衽为小要也。”: W# \! F3 [) B% w) @8 b8 G1 m
, ?2 }) J0 Q! Q: ` 用现代话作一简要复述:古时棺木不用钉子,用皮条把棺材底与盖捆合在一起。横的方向捆三道,纵的方向捆两道。横的方向木板长,纵的方向木板短,“三长两短”即源于此。衽原本指衣服的缝合处,此指连接棺盖与棺底的木楔,两头宽中间窄,插入棺口两旁的坎中,使盖与棺身密合。衽与皮条联用,就是为了紧固棺盖。发展到后来用钉子钉棺盖,既方便又快捷,衽也就逐渐被淘汰。三长两短的捆棺材皮条也随之消失,但这个词语却一直流传下来,在现代汉语中也经常使用。5 S# n: L" O1 S3 v, b) G
2 ]: {1 `+ Q2 o7 i0 A" U 值得一提的是“三长两短”有时也被缩略成“长短”,意思不变。请看《红楼梦》第十一回:“可是呢!好个孩子。要有个长短,岂不叫人疼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