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0)  鸡蛋( 0)
|
《因果明镜论》没有因果正见,众生将堕落于痛苦的恶趣!5 O6 P: k+ T: O. z
- E* Z2 k: l* \
2 _8 v W$ o u' a3 a0 V, e# h
新增
) a1 Z# b7 `2 r; r( b$ B4 ]因果明镜论 word文档(也可以拿这个印书)
5 P! c+ j/ P( L% O! E$ c益西彭措堪布深入浅出讲因果
( j8 s' N3 l4 z( d; i. k8 x7 F http://www.fodian.net/zangchuan/ygmjl.zip
' N- p; O: }* ?9 G* c5 v3 s, { q6 U! r. W' ~! ], `
4 }! \9 K+ }: s' A$ m% k* F' r' D' L8 J& b& k) k3 h8 N3 m
因果明镜论
( N9 W5 D; T4 d5 F! x$ w! v6 f# B
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 堪布益西彭措 著
% V3 a i5 S6 O2 `) ?4 i* Q' [8 w6 G; H i
+ T. W# @! k% v4 }: y
9 F* F" g: R; @! J目 录 + k$ _: h+ e/ j/ _* W( v
& a9 U5 M8 J2 J8 L" \8 x 缘 起
* C* X2 D$ j, T/ z$ v; Y. q6 `9 f( m7 Q2 X4 Z
第一章 总说业因果
2 U( w- J" b5 {# Z+ O# |& c H" p2 I" d- U6 a7 l9 a
第一节 谁是创造者
) F1 h, G! v7 O; n$ {5 \; r% d5 ~% f6 H q8 E* u9 `$ Y, L5 V
第二节 业的规律 * d# c* C7 N2 ?* R
4 O' ]6 [2 w: G5 T3 u8 B" ^
一 自作自受
( ~" P+ ]9 v* k8 t: q2 r( b9 @* t+ v# T' K
二 苦乐法则
8 L9 I/ o# z* Y9 d; k
" |6 y. W ?* h/ W. M 三 因微果著 / L0 ]3 a- }6 \5 N2 Y
" g: j9 Q2 m: W; j9 n0 c 四 未作不遇
' x2 F0 P6 [3 i5 X" m4 x! D# U. E: T6 I
五 已作不失
: w' J6 W5 M a( w2 g& Z& T+ P. K* A
第三节 心是业之源
9 b: T0 b; q1 [% s( E' e. a5 v" l5 G' _; _0 b) v
一 万行之源 6 m( H1 O0 _. ~) }
; w8 c7 @% [8 u1 S @
二 祸福之根 ' P! k8 z, ^, U# I# J+ g
# _, `4 W4 U) M# j, y) Y4 `7 L 第二章 世间业 ! @. w5 G4 E5 T8 G# U$ K( {# Z, p
~" R0 e# Q! L7 m8 x0 F* j! F 第一节 十业道
2 {) a4 p& g" b6 j* T7 V7 n# `( [! k; Y+ e# i2 d7 s
第二节 十恶业 8 H! |3 g& _: V% [
7 `& i$ V* W Q1 p6 J8 q 第三节 十善业 ; }( D6 d$ S. f: {$ Q! z
5 ? ?* Z8 b' q* A( U$ q 第四节 开示具力之门
3 k) k* A& H4 D7 I% o) L注:如果懂得创造大福德的方法,如法而行,必能一日千里,迅速高效地累积善业功德
8 J) M- }3 p& k- v f% M
& Y6 V5 B+ l5 r T 一 田门 ; u5 F1 W" ?3 N% D
8 a" y+ k/ t0 w: q 二 所依门
$ T D6 I0 c- c9 a/ ]
. S t: ^2 V j% ^% o$ E8 ? 三 意乐门 % R: l. r: v4 x' T+ J
N# ~$ g& |7 N3 p# s 四 事物门 v8 \8 X' J. D
6 F' c+ M- o$ j; P6 F
五 串习门
- ^" Z! X6 m" r8 C) G" E" G( i
5 |# i2 X* ?8 X 第五节 定业与不定业 3 z* q1 _+ J# T% D4 k+ h; r0 [
; K8 F. E$ \# |) b
第六节 业的转化 ^; x# y( u& D1 T; H f8 |! o) @* W
: T' I5 h1 x; V; E/ _
第七节 两世之间
) K: {- U9 `% q* H" M- o
/ x* w$ C2 ^& u* s, y4 i/ R 第三章 世间果报 4 R; ^9 D: i C
' e; c B2 b# q- f' W/ h% y 第一节 异熟果 7 O7 n- s$ R& W0 A, `8 f7 r
$ E: t1 j; A" D4 o# P 第二节 等流果 ' i8 b5 p0 r; j
' P2 k# v3 N5 Z' z3 R7 |
一 同行等流果
8 U% a- V3 A; J4 E, C
! ?+ b( L( k7 c/ R9 s, n 二 感受等流果 / k& d- p6 P1 |2 w) y
3 T0 P8 s3 c# ^1 t/ Q
第三节 增上果
% E o9 d; e; v
8 Y' |+ P2 V$ t, y4 l 第四节 分说十恶业的果报 * K, T& T- f/ L7 n' U# R. |
5 f" \# u5 t/ |% x2 I/ }& `$ j 第五节 十善业果 0 v8 E( M* y( Y: t5 ~! |5 G( E* c
) W# s6 l8 y! F5 D 一 总说十善 7 n( o' y. `9 w! Y: t7 W
/ A& E1 o2 _7 w2 |/ a$ K4 I
二 分说十善果报 6 n3 F# m. l! B+ e$ S: M, X
6 ^ g- g/ J7 \) Q 第六节 圆满人身 # P f2 [/ B7 c5 \
! V" Q- ^/ ?5 G- d7 @/ l 一 圆满人身的异熟功德 4 f6 v/ g8 z' M o6 j# j( H
! K: c3 x% h6 p' W ]) @
二 圆满人身之异熟果报
, p$ y. T3 q# K# K! R
) h# D% F5 |, z% T( a 三 圆满人身之异熟因缘
0 r+ k. S5 y* j$ ]" ^" w. I" u9 L
% B4 }9 a8 x! ^ 第四章 苦集灭道 4 T( l, N& v2 n+ ?# q. k
1 N: A! n6 ?8 L 第一节 安立四谛的次第
% n2 k: L0 B' s( x: |2 P* E( ]
) o0 [7 V; W7 P7 ]$ ?/ B 第二节 苦谛 ! @' s9 E6 I4 w0 Q- |* `
8 z" H u3 C9 R \8 C) `9 Q 一 人生之苦 ( `+ s0 ?- j ], r, O! j" m
! k# W6 p. i( B t5 d) w$ w
二 三苦 4 h" V- W C w' F+ f' G" S, m, P
" ]% L% k: j/ B 三 六道之苦 . E ?( U' v( ^" B+ a- ?/ r1 X9 H& r
9 F& K7 Q& M D/ X* D! e 第三节 集谛 7 z* G) K8 ?4 T
/ l. x) ~, g$ x* |( T
一、烦恼
- e `& F B* I3 v/ J7 m3 J- V7 _) ?- [: b" G: N' k$ r
二 集业之理
. g+ _1 Z; R9 k" a% e4 j
3 q7 V& x7 I" E' O, I 三 死亡与重生
; h: Y2 m; E3 ^' ?' l/ r% o; n1 d7 A3 w8 M
四 十二因缘
. l5 c9 e4 ~. F/ H) W/ ^! g" @
. H% @9 W4 ~! N$ j/ U/ Z 第四节 灭谛 , D8 Z7 w( f) o! k1 m0 y
2 v9 ?7 J- ~0 `& B 第五节 道谛
7 Y6 h4 y1 G' d9 D$ Z* V2 p! p. e$ g0 S8 ~
一 入道资粮 ' Q2 B$ G5 c- n" z8 Y0 g# o& t' f
/ I$ b" @. o8 Z7 H, {3 O1 b" ]: O
二 正修入门
9 C5 h* M+ [% [4 w* X: }; V
/ U2 G1 Y4 h& R& O) [. l- H 三 加行道
. |) M, \: X7 ?1 m+ {
' R7 q) b# e: ^6 a 四 三圣道 1 | P f$ @$ {- q( W7 H% p5 E
0 d; Q8 x& d ]. w4 }/ \' s5 ` 五 三十七道品
+ W9 l; Y7 S) ?9 C& M v( Z4 m3 x u+ m( q
第五章 大乘因果 ( O. o# R" V7 b0 W$ x/ C( i( H% [ W
0 e* S% v9 D. C7 [, `9 s 第一节 圆满的果位
; P4 z/ o& R2 A' r! V7 ?7 Q% g$ W2 g0 {% ? e
第二节 大乘之因
+ @$ z6 j+ p; f4 S+ T2 U; F" V$ V& b3 m$ U$ y# x7 t1 ^' U) T
一 殊胜方便
9 k4 c0 ~- Y/ x% X
% i5 |/ p: u2 F- W+ z8 l 二 入大乘门
. A( B7 Y, n+ Y% f- F6 S) O$ [, N! B
三 发菩提心 5 i* f; R6 K0 B9 G4 P
: y3 \8 R/ E. o. ^( ` 四 菩萨大行
+ H3 D6 V% j& Z" Z: z0 H
! ~: k- L' @; D5 C. D: p' x7 s. K 第三节 色身与法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