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2)  鸡蛋( 1)
|
日常杂货涨价100%!华人出招:这样做省钱有道! z* T4 \4 U7 U: O% D+ Z
+ i, \3 W. i" [, d% |; w D温哥华港湾(BCbay.com)乔一综合报道:最近,“物价全面上涨”牵动着消费者的神经,也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之一。加拿大今年8月年物价涨幅高达4.1%,创下了自2003年以来的最高涨幅纪录。很多华人都因此抱怨称:价格涨得离谱,真的快吃不起饭了!3 g/ S) }( i+ f+ T5 b
5 y% b/ w$ ^+ H* d" C据最新统计显示,加拿大食品价格的通胀率接近5%,而其中肉类的价格涨幅最为明显,另外加工食品等杂货的涨幅为15.7%,蔬菜为 10.5%,水果为 9.1%。( i3 c4 o& i& ?9 E9 i0 E' Z" ^3 J
( Y' y# c7 y# h- {9 I4 K/ H/ t
在一项民意调查中,有近90%的加拿大人感受到了食品价格的明显上涨,且有近一半的加拿大人因价格上涨而减少了对肉类的采购。还有近一半的受访者表示,近期会更多地使用超市的传单和优惠券,并购买接近保质期的折扣食品。
" O# a {5 t; l" {8 ]! ~6 c, b l7 q8 P5 R) y6 \. ^/ j
对此,农业食品分析实验室主任Sylvain Charlebois也分析指出,5% 的食品通胀意味着一个四口之家(包括两名成人和两名 11 至 15 岁的儿童)每年需要额外支付$700的食品杂货费用。
7 V6 S. s" k4 P: f! u3 y% r6 z3 d4 ~' j# q% R2 K0 G
同样地,美国的通货膨胀率达到了13年来的最高值5.4%,Costco、沃尔玛、Nike等颇受消费者欢迎的品牌商家都预计,圣诞假期来临前,商品价格还会继续上涨。. B5 x! i4 Y; e/ Y1 E% d$ S. e! [
) |8 t- {' W9 S美国东方食品商会发言人周先生表示,华人或餐馆常用的米粉,零售价从疫情前的每磅$0.69,上涨到如今的$1.69,增幅145%。豆油、味精、玉米淀粉等,涨幅都是1倍多。
2 q5 P. D0 @: t+ B+ J6 _) t* G
; J+ j& M/ w/ {' c2 ~统计数据显示,一桶重35磅的豆油,以前零售价是$20,如今涨价到$47;50磅的味精,以前是$40,现在是$100;50磅的玉米淀粉,疫情以前$13,如今涨到了$26。以上的这些日常杂货的涨价幅度都超过了100%。
, t" z- D$ ?% \$ Y, S, [, S3 M; x! X( v
很多加拿大华人网友也纷纷吐槽“物价上涨”对日常生活产生的影响。一位网友称“买一份蛋炒饭都快$20,加油也很心疼”;还有网友晒出买菜的收据表示,一个普通的三口之家,之前两周的菜钱是$300多一点,现在一周$200都顶不住了……
' d5 Y3 g- n# w" N1 j
/ G9 q! K* J3 @" c( o# H1 h不过,除了抱怨,有些“理财有道”的华人网友也分享了自己应对物价上涨的“省钱之道”。% m( B) ~! c4 [" U9 ?
2 }' u, {2 [5 g& T% [3 I' y8 p
居住在美国南加州的于女士就是其中一位。据于女士介绍,她的四个孩子均在上初中和小学。物价上涨对他们这样的大家庭支出影响很大,比如出去吃很普通的一餐,也要花费$70多。因此,于女士现在减少了外出就餐的次数,尽量在家里做饭,并将以往每周两次外出就餐减少到每周一次,或者两周一次。
7 {; }6 [7 q7 c: D
I* F" j/ m5 Z/ x) k% E" b7 m a2 W, V再就是尽量少给孩子们买新衣服。三个男孩的衣服可以互相换着穿,大的穿过的可以留给小的,不会轻易就丢掉。& \- U) H: J8 V0 ]% N( V
, o8 [- |0 B& |$ A0 j) }- `
另一位刘女士则表示,崇尚节俭、杜绝浪费是华人的优良传统,尤其在物价高涨的时期,养成节俭的习惯更能帮助家庭度过经济难关。
5 j. Z1 Q3 Q, n3 h/ A" e& I0 B9 @( {; H @
刘女士称,为了节省开支,她不会将外卖的一些底料随意丢弃,而是将剩余底料添加其它蔬菜或食材再加工,比如底料比较多的川菜,这样不仅节省开支,也可以再享受一次美食。# E' @ W8 L; J; v: s: ?. G
/ N2 E: `6 g4 M0 k" K
此外,还有不少华人表示,自己在后院建起了菜园,种植很多蔬菜,一些基本的蔬菜品类可以“自给自足”了。这样做不仅节省开支,还能陶冶性情,可谓“两全其美”。
- U& z8 g3 ^6 }) v+ J% N5 A5 H4 ], l
7 ]: m0 f* E; dhttps://www.bcbay.com/life/finance/2021/10/19/767870.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