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1)  鸡蛋( 0)
|
& N% f: |- p: J* z6 p; f36岁的王凯要从宋运辉的18岁开始演起。那是一个趴在石头上演算公式的支农青年,面庞黑瘦,性子有点犟。
4 I# d, C$ w& A) Y5 a# ?如果没有打开《大江大河》,单纯去想象这样的人设和画面感,未免会让人心生好奇。就像不少人听闻这部剧时最直接的感受:一部恢弘的献礼剧,怎么去俘获当下的年轻受众?4 p: d6 q! u: G) y7 ]% b
如何演出宋运辉的少年感,王凯表示,“孔导说,你不要去刻意扮年轻。把内心放干净,清澈感就会自然而然地体现出来。相由心生。”- {2 L/ _ j9 |/ J1 c
“干净”,用来形容《大江大河》带给人的感受也是恰当的。
6 s6 {% u: L! N H! M' c0 }目前播出的两集主要围绕宋家两姐弟宋运萍、宋运辉展开,主事件是“上大学”。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具有很高的的含金量,考上大学自然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对于成分不好的宋家而言,读书连被迫的选择都不是,更像是一条不可及的道路。5 \5 Z" l: e: J8 V6 a$ X
9 f: v$ H) @ c; G+ S$ T6 P$ N
在海外的小伙伴们可以通过Fancast免费观看这部电视剧啦,大家可以去试试哟!' Q) j) q3 ]! ]9 ?3 [) O! @$ |- a4 c
宋家姐弟为自己想要拥有的黄金时代做了奋力一搏。《大江大河》“弄潮三子”中的另外两人还未出场,先以两个怀揣着憧憬的青年人视角展开了。
1 E# ]' k& E; o1 _宋家的故事
0 i% |& ~! ~0 }8 o: X原著对“上大学”的前奏描写是一笔带过的,但是《大江大河》用了将近两集的体量刻画了这场“状况频出”的复杂经过。" q& D" L/ P4 i% t$ O, ^9 c, }
1978年的一个夏天,宋家姐弟双双过了高考分数线,初中毕业去支农、没念过高中的弟弟宋运辉考了全县第一名,然而“老猢狲”以家庭成分不好为由阻碍姐弟俩交政审材料。而后由童谣饰演的宋运萍发现老猢狲只是狐假虎威,于是向镇革委会的李主任递交了材料。
) `# E7 \) v* {- e! ^. x9 E事件的高潮发生在宋运辉身上。性格冲动的他跑去革委会问李主任情况,在烈日下一遍遍地背诵着中央文件和《人民日报》中关于高考政策的文章,引来许多群众围观。最终,宋运辉的犟劲打动了李主任。8 L, k3 G$ a* c z4 J' R+ l! D
1 }& M& ]. g1 F u, y: V: a; p
两姐弟的性格不同在细节处也有许多次体现,宋运萍性格沉稳心思细腻,待人接物有章法,当她小心翼翼地将材料放在李主任桌面上,末了还不舍离开,手指短暂停顿了一下,在档案袋上留下了一个想要抚摸的动作。而宋运辉往往是在喂猪或者剁猪草时被告知材料有“意外”发生,他基本是将菜刀慌乱一撇,急匆匆地跑向镇子,脸上挂满了焦急和惊惶。' I: Z) ?5 W. y3 k+ w
尽管表现方式不同,但两人对这份材料的紧张程度和呵护是一样的,它之于两人的意义是大学梦,也是能够使家庭走向新生的关键稻草。$ ~$ E3 F1 B, U0 R" N
其中对宋父宋母亦有详尽勾勒,严父为了小儿前程可以放低尊严,替儿女给老猢狲道歉,请他高抬贵手不要到镇上告他们;宋母则是典型的传统女性,贤惠且形象不突出,更像是隐居背后、维持一家人朴素平和生活的纽带。6 n" K- `& y; I- Z
交代社会背景,立主人物形象,配角戏份也给足了。这场扩容出来的戏份详细描绘了小镇上的人情风物,也通过演员们细微如扣的表演让观众足够入戏和共情,真切地体会到了当时的青年是如何葆有一份真挚的理想,又是如何在实现的路途上历经曲折。感情的极致体验就在于,主创没有强行用大段言语对白来体现人物的志向所在,而用真挚的生活细节的表演来告诉观众:他们因为没有机会,所以才更想出头,用尽全力去争取,珍惜所有来之不易的机会。
9 `# R0 t* }# z# ?" u1 t9 z在大学校园里,宋运辉保持着对将他带出大山的信物——《人民日报》的敬畏感,众人面对新鲜事物的吸引而不愿意守在教室里读报,只有他主动要求读报,并且将每一期报纸珍藏起来。而在同宿舍的叔叔看来,他没有爱好,只是在读书、读书。- ]4 ^4 o- l2 {8 \
3 ^8 ^; {1 P9 j" S
在宋运辉身上,我们可以看到那一代人身上常见的闪光点:勤奋踏实、务实求真。宋运萍亦然,只是多了一条“无私奉献”,因为李主任只为宋家争取到一个名额,她便为了宋运辉放弃了读大学的机会。如果只听剧情介绍,可能会有观众以为宋运萍又是一个无私奉献的长女形象。事实上也没错,和当时的社会情境是符合的,反而是人物性格中透出的干净和温暖,让人更加惋叹宋运萍没能进入大学校园的命运。从某个角度说,宋家集传统家庭模式和戏剧冲为一体,以此为小窗口折射出社会制度、传统文化、人性温暖等部分,能够窥见村庄的缩影,也是对所有一心向好的普通家庭的精彩概括。6 w4 t$ y6 r1 p @7 e( S
破土的种子2 o" E! i3 D/ z8 M# K
“三驾马车”的模式在正午阳光制作出品的剧集中经常可以看到,而除宋运辉以外的另外两位“弄潮儿”,在以后的剧情中也会跟宋家人紧密相连。5 V8 f' e; [8 [. D: ~+ R$ T
他们都是属于那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但是发展道路却截然不同。毕竟当下的叱咤各个行业的风云人物,许多都是从当时成长起来的。$ ?# ~4 ~( r( d2 x. L- N5 Z
杨烁饰演的雷东宝、董子健饰演的杨巡,相比宋运辉少了几分理想主义的光辉,多了烟火气。雷东宝是根正苗红的“大老粗”。军人出身带给了雷东宝雷厉风行的性格,在乡村改革的浪潮中带领小雷家全村人紧跟政策,承包到户,办砖厂、电线厂,走在时代的前沿。5 W$ m) E2 [, G" N$ [: s
. E2 k/ w4 H8 u3 A杨巡的出场更接地气。在宋运萍的眼里,他是和小辉一起长大的“小杨巡”,家里贫苦早当家,能说会道头脑精明,挑着一根扁担吆喝着“鸡蛋换馒头”,逐渐走向了更大的生意场。
6 P( L* f g- k' \$ W如果说宋运辉和雷东宝的经历是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的缩影,杨巡则是个体经济的典型代表。“弄潮三子”往后都将会不断经历磋磨,接受外界和内心的挑战挣扎。
% y4 N/ b9 X# @9 f尽管只播出了两集,《大江大河》的口碑和讨论度显示,年轻群体并不如外界想象的那么难以俘获。不少人将《大江大河》和《平凡的世界》《无问西东》做对比,尽管三者的故事背景和叙事质感全然不同,俘获人心的部分却是相似的:峥嵘岁月,和闪光理想。; F& r* _$ G' e6 a$ V# z
《大江大河》的“大”,在于试图描绘改革开放时期的社会变革,又不打算放过其中可以塑造的任何一个“配角”。2 E( L" u3 P# o8 ^ N7 E" t! Q0 b0 r
- l' r; n7 h1 f9 j' l
在环境氛围的塑造上,既还原了当时的风貌,跟人物形象融合也比较得当,制片人侯鸿亮表示,1978年以后,特别是80年代90年代的场景基本找不到了,包括服装和场景,“导演一直在(强调)准确这两个字,真实、准确上整个剧组都挺下工夫的,营造真实感也是我们面对最难的地方。”/ c: R) }2 E0 d2 E
在导演孔笙看来,最难的地方在于那个时期的人还在,对当年的情况历历在目,“他坐过的火车,骑过的自行车,和他用的东西,都还有人记得非常清晰。这些东西不能来一点假,一定是真实的。”
# g+ ~8 v7 U* Q, Z5 b剧组拿出服装来,孔笙的态度是多去看看资料,“因为都是小孩,他们不知道那个年代的东西,我希望你们问问你们爸爸妈妈,他妈妈拿过来衣服,说这是当年我穿过的衣服,我说这就对了,你们要找这样的感觉。”6 r# U- |, E+ j3 T5 W- L
侯鸿亮和孔笙都是那段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人,他们想致敬的、传递的,既是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也是其与现实对照下带给人们的深远感动。
3 C5 O# c' s; y6 {侯鸿亮表示,“我觉得一个比喻挺好的,真的像一把斧头抡向了这个时代,披荆斩棘,开出一条崭新的路来。我们在座都是受益者,我们不能(只)看到社会存在的一些问题,要看历史,知道我们走到今天这一步有多么不容易。”
& y5 |9 ]' @2 h: E% P改革开放意味着什么? 诗人艾青在1980年的回答是:去问开化的大地,去问解冻的河流。在《大江大河》中,宋运辉、雷东宝和杨巡,便是挣扎破土的种子。
5 s; E. w* Z3 b原著《大江东去》以超过150万字的体量聚焦整个改革开放大潮,《大江大河》则是选取了前10年的故事作为蓝本,据孔笙导演透露,有计划接着要拍,这些人物在第二部会进入下一个10年。3 z' M: \3 Z6 w+ D$ j, 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