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顿华人社区-Edmonto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544|回复: 0

经方众谈:(23)桂芍知母汤

[复制链接]
鲜花(5) 鸡蛋(0)
发表于 2018-9-10 18: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23.        桂芍知母汤
( b/ N# F0 }9 z3 [
% T' a' B2 \+ A* H1 x1 q  G7 y' ]桂枝四两(12克)  芍药三两(9克)  甘草二两(6克)  麻黄二两(6克)  生姜五两(15克)  白术五两(15克)  知母四两(12克)  防风四两(12克)  附子二枚(炮)(12克)3 |' f+ w/ m6 F& S* f
【用法】上九味, 以水七升, 煮取二升, 温服七合, 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两次, 温服)。
' ^2 d4 j, ?' E8 d
, e6 H3 u7 a2 l8 D6 o【原文】诸肢节疼痛, 身体魁赢, 脚肿如脱, 头眩短气, 温温欲吐, 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八)! |( o3 i7 N7 m- M# t# x

: F$ w% ^. u1 L5 n* g【解说】本证为久痹历节之证, 乃病久正虚, 风寒湿侵入筋骨关节, 营卫不利, 气血凝涩所致, 以身体瘦弱, 关节肿大、变形、剧烈疼痛, 头晕气短为特征。因风寒湿侵入日久, 有渐次化热之象故用桂枝芍药知母汤祛风除湿, 温经散寒, 滋阴清热。本方为麻黄汤、桂枝汤、甘草附子汤诸方化裁而成, 方用麻黄、桂枝、防风温散寒湿于表;芍药、知母和阴行痹于里;附子、白术助阳除湿于内;甘草、生姜调和脾胃于中。合而用之, 表里兼顾, 阴阳并调, 气血同治, 实为治风湿历节反复发作之良方。5 G' i  v! _  Q! i7 a
3 [$ T( _& n: ^5 V
名家经验谈: / S1 p) {) d8 M; b* X) T

1 r+ t( r* Z& G6 v8 B陆渊雷:本条证治急性关节风湿病, 其他脓毒性、淋菌性、梅毒性关节炎亦可用。* D/ t$ E) [) }! [

- s1 _. j* W) z: \汤本求真:本条《指金匮条》是述慢性关节炎, 尤其如畸形性关节炎之症治。 9 J) U  ~/ d7 d6 N% w3 N

  S' T0 ?6 j4 D3 A. l0 H& H尾台榕堂:防己黄芪汤治风毒肿, 附骨疽、穿踝疽, 稠脓已歇, 稀脓不止, 或痛或不痛, 身体瘦削, 或见浮肿者, 若恶寒下利者更加附子佳。 , b, Q: s$ W( \

6 r7 Y9 g; W$ R4 s按:本方治脓毒性关节炎, 兼用黄芪汤加当归、忍冬花收效更佳。 1 W1 t8 M+ {# `8 ?5 D0 Q$ f1 {" w

' T0 i& u2 u' T9 t华冈青洲说:桂枝加术附有治闭不回, 有回气不循之效。葛根加术附治血闭不回致血弥凝者, 有行血凝滞之效。(按:血当改作液体。)越婢加术附, 解水毒之留滞, 故风湿、痛风、热痛治之颇佳。
$ v9 S8 X+ L1 S2 G$ E+ u, n% z8 s, u' Y: F! m& o
按:本方含麻黄附子汤、芍药甘草附子汤、甘草附子汤、桂枝加附子汤(去枣)。合方加知母治肢节浮肿, 烦热。合方加防风治头眩痛, 身体痛, 骨节痛。8 L: U5 ]( D9 W' k, U- A  @
2 \  w0 j) z3 }% s. W& Q7 q
参华冈氏说本方加葛根、石膏, 则又含三个方意。
' T$ s5 v' J6 b6 O, k, u3 t& D' H* N& f* v! c6 i
汤本氏以为防风近似葛根, 而实践观察解凝滞, 防风则无能, 知母作用引起水代谢活动变化的机制联合以上四方消除症状, 全赖麻黄附子送远处及其隙间成功效, 虽乃是假说, 而临床是符合事实的。(血浆变异加石膏, 体液凝滞加葛根防己的效应, 当前科学虽不能作证。) " R! i6 G' |% f  B; L" Q3 T8 [" }
* t0 z: C! g$ j9 J7 o/ M& e5 v
名家经验:
/ w- N$ H! V, v5 J: r/ `" E. y) |- O" |  [0 J- D! ^7 r
头麻, 舌麻, 水肿, 臌胀, 风湿热痹, 寒痹, 鹤膝风, 肩周炎, 原发性坐骨神经痛, 马尾神经炎, 深部组织炎, 深静脉血栓形成, 类风湿性关节炎, 肺心病伴心衰, 慢性支气管炎, 麻疹并发肺炎, 颈椎病。6 _6 ?& ?  h! I! I9 {" D) [( A

  o& {# S  O8 V$ \; }3 V3 A/ R临床上头痛、头昏每每多见, 而以头麻为主症者则鲜见。《医学入门》曰:“麻, 气虚也。……盖麻犹之痹, 虽不知痛痒, 尚觉气微流行。”头麻, 上焦痹也;伴见下肢浮肿, 下焦亦痹也。宗喻氏“三焦痹”之说, 投以桂枝芍药知母汤, 疗效满意。0 n1 u  ?8 m1 K

8 N, ]: j) [' P1 J+ P8 C* X舌麻, 可称“舌痹”, 属“上焦痹”。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治疗与上例头麻系同一机理, 疗效亦满意。笔者除以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头麻、舌麻外, 常与阳和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方, 治疗阳虚寒湿型坐骨神经痛 (属于中医“筋痹”), 亦获效验。
% e. L  _% A0 Z; e0 r+ }0 K, Y& N5 Y; [' ]% s0 D
水肿一症, 病因复杂, 有因于外邪者, 有因于内伤者。治疗水肿主要有发汗、利尿、逐水以及肃肺、健脾、温肾等法。四川名老中医刘梓衡先生五世家传, 他家祖和父辈借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治通身肿胀, 汗利兼施, 往往有效。刘老认为桂枝芍药知母汤较诸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更为周到(刘梓衡.临床经验回忆录.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0:13)。笔者继本案后10年来临床验证达百例, 均效。' L" M8 X3 _) b$ r4 I5 w
) c; V: R5 m7 a9 Q5 j- s# X
臌胀, 病因病机甚为复杂, 其治疗或攻或补, 或攻补兼施, 皆需视具体病情而定。消除腹水, 需经利尿, 中西医认识一致, 而汗利兼施, 似更周全。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水肿有效, 推广用于臌胀病之消除腹水, 可为一法, 本案即是佐证。其应用要点在知母量倍于附子, 既可抑桂附之温燥, 又具下水消肿之功效。" j2 H% R8 q. B! S$ j

: }/ o4 W. g! U0 }. i2 u. t1 {桂枝芍药知母汤有宣肺润肺之功, 并有温振心阳之用, 用于水气凌心, 亦为恰当。加黄芪、葶苈子、桑白皮、生姜皮, 以增益肺利水之力。- x  m2 ?# m( s5 \' w( X9 f; F1 g

5 E1 @% l& L2 a本方和仲景另一治咳喘名方小青龙汤相比, 虽化痰涤饮, 敛肺止咳之功稍逊, 而健脾强心作用却大得多。且有扶正祛邪兼顾, 开不伤气, 补不滞气, 正治而兼活法, 易收动静平衡之效。但对辨证属肾虚痰多者须合景岳金水六君煎, 咳甚致喘者可配鹅管石、紫石英、沉香等。
( h' A9 ~: Q6 e7 h+ V' q0 R
( L& ]# }1 ^" R! b胡建华胡老治关节痛,一生只用一方就是本方加减得奇效。- C% B% v$ Y. v
4 i1 b" b9 B# Z) w* i
很多治痛名家喜用本方如焦老, 岳老,等等。
0 A5 h4 G/ Z0 n
& i; `8 g  z: q- c8 `4 p桂芍知母汤乃张仲景《金匮》历节病篇之名方, 经方也。原文:“诸肢节疼痛, 身体尪赢, 脚肿如脱, 头眩短气, 温温欲吐, 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方中桂枝温通血脉, 麻黄, 附子, 防风, 白术, 生姜祛风散寒除湿, 知母, 芍芍清热养阴。用量可随证加减。偏寒加重桂附麻黄, 热重知母白芍重之, 甚则可加桑枝, 地龙, 忍冬藤。热重甚者非用桂枝羚羊法不可。& P% a, C9 m: ?* p2 q
  p# O& G* i2 T$ \& x# w5 A" O
施今墨先生治热痹用“紫雪丹”可谓独出心裁也。病久入络者则须虫类药方可胜任。临床上遇风湿病及风湿水肿通身肿胀患者均首选取用之, 辨证施治, 每收佳效。
+ A2 w5 A  u: @/ c+ ?1 J3 H1 U
% M3 e% K# P1 ~然而在临证时遇顽痹证患者, 其因久治不愈, 故来诊时往往欲求速效,服药数日效佳痛减尚可, 数日不效者往往不再复诊, 甚者有服药数日疼痛加重, 药未服完即不愿再服者。遇此一直迷茫未解。至1988年近代名医朱良春前辈论顽痹证治“持重与应机”文中论及此卅情节, 方始悟之。其论曰:“临床上, 在辨证无误的情况下, 用药后可出现三种治疗反应, 一是药后症减, 二是药后平平, 三是药后症剧。对于第一种情况, 守方较易;对于第二种情况则守方较难, 往往求效心切而改弦易辙;对于第三种情况则守方更难, 往往遇此迷茫不解, 杂药乱投。对药后症减者, 不能简单地守方续进, 而要根据某些症状的消退及主要病理变化的突出, 进行个别药物的调整或次要药物的取舍, 但基本方药不应有大的变化。对于药后平平者, 多是症重药轻而致, 虽守原方, 然须重其制而用之(或加重主药用量, 或再增主病药物), 集中优势以攻顽克坚。药后症剧者,乃药力生效, 外邪欲透之故, 可守方续进, 以待佳效。大量临床事实可证明此论。”, x: ^2 y7 f+ w& }( V0 Z4 s

5 Y& ^! C1 C. d! w. y% F由于现代西医西药的大量应用, 许多风湿痹证患者往往服用西药, 虽不能愈病, 但服其药则痛止或轻, 一旦服用中药, 往往自行停服西药, 所以许多患者服药后最易出现朱老前辈所论之第三种情况。明此理后, 遇顽痹患者, 首先向其讲明此理, 告知如果服后疼痛加重, 是药力达病所之前奏, 等药力胜病自然痊愈, 服西药者则主张不可骤停服之, 等药物生效后缓慢减服至停方可。! \7 P2 }- q  D8 `% n. u

' F  p/ v; Q* ~' X  n, ]  e近代名医程门雪前辈之论历节甚为精僻, 医者不可不读。论曰:
, k" u9 V7 I5 q
5 ?: n+ d1 T. u1 G& K" k“历节一证, 有纯寒者, 有纯热者, 有寒热夹杂者。纯寒者, 《金匮》已有乌头汤之治, 其病多无汗, 历节疼痛, 屈伸不利, 痛处作肿, 冷而不热, 体反瘦削, 脉必沉细, 体必虚赢, 其病因由肝肾不足, 筋骨素弱。沉寒痼里, 深入骨节, 乌头汤用之固灵, 然必佐以温补肝肾, 血肉有情之品, 多服久服, 方收全功。亦有体未大虚, 重受寒湿, 流入关节, 阳气闭塞不通而成者, 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以开之, 其愈较速, 曾经验过。惟有一层切须注意, 则病者毫无一身热证可见者, 方可用此法也。寒热夹杂者乃初起寒湿之邪, 逗留关节, 久则郁而化热, 其症历节疼痛相同, 惟多有汗, 或汗出而黄, 痛处肿甚, 热而不冷, 脉必带数, 病必延久, 治方宜寒热并用, 如《金匮》桂枝芍药知母之例。惟本方药味仍以祛寒为重, 清润过轻, 恐有偏胜之害。后贤发明桂枝白虎一法, 用桂枝温散通营, 白虎清化郁热, 较之《金匮》桂枝芍药知母汤, 已大相径庭。用治寒郁化热, 热甚于寒者, 甚为有效。近人多仿用之。若再不应, 可进一步用桂枝羚羊法, 羚羊清热通络, 胜于白虎, 以石膏仅能清热, 而少流通之性也, 仍与桂枝同用者, 以热从寒而化, 寒为主体, 祛寒之药仍不可少, 惟当轻用可耳。此寒热夹杂历节之治法也。更有纯属热证者, 其痛处黄肿, 发热更甚, 拒按作痛, 按之烙手, 脉必弦数, 舌必红绛, 初由血虚有热之体, 复感风寒, 邪留于骨节, 血虚则生热, 风胜则化热, 素蕴之热, 与邪合化, 两热相合, 两阳相并, 肝火沸腾, 流窜关节, 无所不至, 此时若用温通经络成方, 必致助其火焰, 即桂枝白虎之桂亦不可用, 惟有大剂清肝凉营, 泄风化热, 庶能平其燎原之势, 《千金》有羚羊散, 犀角散二方, 即为历节纯热证者之妙治。”
) g5 [1 Z9 [; r; I' m, z+ L
! u, A& m0 ]( ]" ~1 d  L5 J名家经验: 8 X0 s& u8 E/ N' i' d  o

3 q1 U0 \  K& V- s  q. r6 b乌头汤和桂芍知母汤在治疗痛风上的区别:1 Q5 s( N* ~+ H' s7 X( t
" f9 Q) ?8 s4 i! k, W& F
; I8 |9 D: h1 ]# `6 E, b8 {4 ?9 W% N
乌头汤:痛明显剧烈, 疼痛不可屈伸, 局部冷。桂芍知母汤:局部红肿热痛, 甚至关节变形。
3 [2 z3 q' r2 W, a! J9 M  o乌头汤对于年级大的和体质较虚的人可能效果不太好;换为桂芍知母汤反而好些(局部未必有红和热);
3 a# c4 G) n# M: y+ U' G+ O- S) p0 c2 O) U) |0 h9 N" p/ H
乌头汤, 乌头煎(治疗寒疝)等乌头类方表明乌头对于厥阴经之病效果好。骨头边边有点像软骨啦, 或者连着筋的那些部分, 那乌头就比较能处理。桂芍知母汤治疗的病例, 大痛消失后消失不了肿胀, 该肿胀需要用几个月的大黄蛰虫丸才会慢慢消掉。
: R* {! Y  N# _( H/ S. }: i! a" L5 N; y( {! c- ~
如果用桂芍知母汤治疗的是普通关节炎, 而不是痛风, 有可能会出现病情不再明显改善的情况, 这可能是因为体质变虚了。这时候需要用黄芪五物汤。6 ]8 W3 n( F. Z3 c) h8 [

) H+ u( G+ g5 c8 C*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埃德蒙顿中文网

GMT-7, 2025-8-5 11:40 , Processed in 0.076148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