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顿华人社区-Edmonto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36|回复: 2

[时事热评] 我认为现在油价很正常

[复制链接]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17-5-11 20: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本帖最后由 黑手起家 于 2017-5-11 21:41 编辑
+ F- O8 F& w$ M0 e! j2 z/ O- e1 w8 N: B' l8 c( a
以前$100+油价纯粹是个泡沫. 现在好, 反正 吃不饱也饿不死# S  C. a9 Q8 Q8 C% Q7 l9 x7 p

+ F( x( C1 [# L2 E% i7 e
2 h. O) R! P% I# J1 H; h# Y3 d( ~& f8 V4 C9 g0 t
+ k6 Q/ h, B. M9 c1 W  ]
: @" M! L9 Z; u0 i- V8 L
千万富翁变街边小贩:我所经历的5次经济泡沫
+ A% H1 g' z1 H5 T( K% f+ N6 @3 c, ]4 H7 Q
- n, v8 P3 q" B8 \! k4 z

# H9 O' I: X' K4 a2017年05月10日 22:15:16 优品财富 0
# r$ K7 T$ B/ w* w微博
1 h) ]$ W3 |: c7 V微信
" k' ~- a8 c4 h空间
; C; R2 E5 S+ E分享2 s3 X0 i% F$ |
人类历史上泡沫比比皆是。但为什么人类一点都没有学聪明,还是一次次重蹈覆辙?因为泡沫是无法确定的,除非它破了。历史能给我们提供的惟一借鉴就是我们从历史不能得到任何借鉴。$ q- D' w7 A( @6 ?" x! o
) U8 g4 W6 l1 b! O% c
下面这篇文章来自《中国企业家》,作者黄铁鹰(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客座教授)亲历了五次经济泡沫,他说,每一代人都要创造自己的泡沫和体验它的破碎。 & p% p2 }: W+ K1 z3 ?
4 V) _1 e/ ?, b7 e) i1 U
我所亲历的5次经济泡沫0 a+ `+ ?# [. m% Y% }* Y

0 ^  M# U" F* O3 w- C一、1987年香港股灾:千万富翁变街边小贩
: H0 _* k: o& U8 d# T/ K6 C$ k, I* H8 G: x2 \
1986年,我在深圳见到了十几年没见的小学老师。他是出生在印尼的广东华侨,上个世纪50年代他刚从雅加达大学金融系毕业,响应祖国号召,同一大批东南亚华侨的知识青年跑到中国来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于是,他成了我在长春市安达小学读书时的语文和数学老师。
6 W  o5 |* ?4 q" ^- _3 Y' i: K4 i
2 o& B# g8 l0 R- \/ }  v% A经历了中国的反右、大跃进、人民公社,这个老师从爱国青年变成了三个孩子的父亲。为了孩子能吃饱饭,1977年他带着老婆和孩子来到香港。不愧是学金融的,他先从建筑工人开始,几年后就开始自己在家里装电子表往大陆卖,后来深圳开放了,他跑到深圳办了手表厂。
6 c: ^4 X' f) ]4 H# J: ]. s
. n) r" u; V4 u4 k2 }& m在深圳第一次见面,他给我一张名片,上面写着深圳(香港)环亚电子集团公司董事长,他在深圳的工厂有一千多名工人,是深圳当时最大的电子装配工厂之一。, Z# y/ A- d" f2 e
, z8 K; P, f( W4 F! q2 v0 s1 b
之后三年,我们没再联系。1990年我在香港油麻地逛街,突然听到一个很熟悉的声音:十元两件啦!十元两件啦!我一回头,有些不敢相信我的眼睛,我的老师站在三轮车上在大声叫卖日本的二手衣服。怕他尴尬,更怕自己尴尬,不知怎的我没敢上去跟他打招呼。正在一边犹豫,突然有人大叫:“走鬼啦!”只见我的老师和其他几个同样卖东西的人,像疯了一样把衣服用任何人类都想像不到的速度塞进包里,推着车子跑了。原来是市政管理人员来了,香港无照小贩专门请人给他们把风放哨。% c. W% J* ^# A/ x) r, r
# v/ a% I4 f# y5 }1 B/ Y
从油麻地回来后,连忙找名片给老师打电话,所有电话都变成别人的了。第二个星期天我又去了,那天没有市政的人来,老师的生意也很冷清,我鼓着勇气上前跟他打招呼,本以为他会尴尬,可是老师毕竟是老师。老师跟我说:“我破产了,现在只能做这个生意了。见到你真好,如果没事陪我聊聊天。”: }1 Y) D5 e0 W. C9 H) N

$ B5 a  s" O/ J2 n2 k我问:“那么大的工厂,是怎么破产的?”* E! n9 K& C6 E. P$ y" O$ B
+ a6 h$ Q6 E% Q1 r
老师说:“嗨!都是一个贪字。(19)86年香港股市疯了,我看不少人赚钱,我这个学金融的虽然知道股市风险大,但还是忍不住进去了,结果越炒越大,最多一天能赚一千万,我把工厂也抵押给银行借钱炒股,哪承想(19)87年股灾一来,我的资金一下子转不动,房子和工厂都给了银行。”. P3 }. q# }2 V6 F3 L' n1 y0 ?

$ x+ l' y7 N* d. d6 K, B5 D" d我问:“师母怎么样?”
. O9 Q2 ]0 m: k$ G, H  j: H& R' C: e# a+ X+ ]5 P' x! s" q2 v. F  T
“她现在在新蒲岗的一件制衣厂剪线头,我们还借了一部分私人钱,这个钱总是要还的。好在这是香港,人只要勤劳就饿不死;只要饿不死,总会有机会。这就是人生。”快60岁的老师说。; O+ K( H6 p+ l0 G2 p
3 z7 f0 P5 D. A% k) Y$ H6 X
老师永远是老师。从此我明白香港人说的:马死落地行是什么意思了。
/ T2 o5 k7 B$ F+ N9 W4 E  e% J( v
1987年的股灾是香港人经历的第一次股灾,那是由美国股灾引起的。1987年10月19日,星期一,美国股市一天跌了22%,年轻的香港股市一个跟头倒下了,连关了四天市,当香港股市重新开始后,香港股民的钱少了三分之二。有一大批香港股民像我的老师一样破了产,其中大部分人永远也没有机会再回到股市。
& P4 H0 C! T2 v" r- k2 Y" ^8 S2 z* H) i- c7 w2 ^- y  y) U1 D
二、1992年日本股灾:跳楼的野村证券员工/ U- z. }1 T3 s$ e, t: _

9 A( P9 z' H% A$ O1990年,我到日本公出,顺便去日本最大的证券公司——野村证券参观。由于当时日本股市和楼市如日中天,股市比2007年中国股市还火,市盈率到了100倍,一些日本和世界的经济学家纷纷说,传统经济理论对日本不实用,日本正在创造新的经济规律。日本房地产更是不可一世,一个东京市的地价就可以买一个半美国。
1 \1 z" z  u' I7 ?: Z+ I9 t( O9 m/ E5 Y6 D
日本商人在全世界可牛了,到哪儿都像阔佬逛菜市场,想买什么就买什么。于是,日本人买了美国金融帝国的象征——洛克菲勒大厦,买了美国电影的象征——哥伦比亚电影公司,买了加拿大的森林,买了澳洲铁矿,买了香港半山上最贵的房子,日本女人买了70%法国生产的lv手袋,日本男人成群结队飞去泰国打高尔夫……9 u6 b2 |- k$ i9 s, [

$ C- L  Q+ s# J9 C接待我的是一个野村证券的年轻经理,他把我送出野村大楼时,站在大厦旁边的台阶上,指着那座新落成的60多层的花岗岩大厦,不无骄傲地说:“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经济,这个大楼里储存着全球客户的经济信息,野村证券为了保证这些信息的安全,在这个楼下100米处有一个发电站,它可以保证野村证券在世界上发生任何事情都能正常运作。”
# G" J- A8 ]0 C0 [0 U' j! Y9 u
/ T$ |. |# q% I. y: m可是不知怎么回事,到了1992年日本经济就不能正常运作了。日本股市从33000点,不到两年跌到了11000点。房地产更是一落千丈,1990年还能卖一个半美国的东京,1993年竟然连一个纽约都买不起了。于是,日本企业纷纷从海外抽钱回国救急,不仅把洛克菲勒大楼折了一半价卖回给美国人,还把日本好几个大银行和保险公司也卖给了外国人。
$ W8 _( Z: o/ q# z* l( Q
: y# v& C  f6 q, o' M( _7 A5 G1995年,那位接待我的野村证券经理到香港出差,我请他喝酒,他很沉重地告诉我:现在日本企业也开始裁员了,自杀的人很多,特别是证券界,他手下一个前年才从早稻田毕业的人上个月跳楼了。电视台现在最热门的电视节目是教人们如何省钱,比如教日本家庭主妇如何用烧饭的余热煮鸡蛋。: b# b' ?: m' E/ }1 y3 s
2 l/ A/ k  r7 s8 d+ k
那一段时间,香港大街上的日本游客少了,到高档餐馆吃饭的日本商人也少了。“经济泡沫”这个词第一次在我脑袋里有了真实的感受。从此,这泡沫就经常跟着我了。1 N3 K5 |- _; h

# A0 a' c& m6 X8 T+ l 三、1997年香港股灾:给华润做了十年义工的负资产女秘书
2 S# r! v) y: r7 W; J) c; X4 L2 J5 G$ b' y  u. s, G9 }& s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来了,香港哀声一片。本来1997年上半年形势还好好的,楼市股市不断创新高,人们排着队去酒楼吃饭。我们公司开发的一个楼盘开盘卖楼花,买房的人需要前一天晚上去排队。国内一个家喻户晓的大歌星为了走后门买我们公司的房子,陪我们唱了一晚上卡拉OK。
% J4 N1 \/ @& I: o
" K* s" Y  H+ U6 P& i我公司两个秘书近水楼台先得月,不用去排队,每人花80万港元交了三分之一首期买一栋房子,可是房子还没住进去,泡沫就来了。楼价一口气跌了三分之二,这两位小姐那几个月脸色难看得很,眉头之间总挤出一个大疙瘩。原因是她们把已交了80万首期的房子白白送给了银行,为什么?因为市场上同样的房子,只值80万;如果她们继续供当时买的房子,就要再付160万。
8 K, R/ \, X1 a! v% N1 L9 w+ Y! X, r  V! c! E& X7 N( O% n8 O0 x3 w
那个刚来香港还不大懂香港规矩的明星火急火燎地找我退房,我说:“你看到门外那两个小姐了吗?她们是我们公司的秘书,在这个公司已工作10年。她们跟你一样,也买了我们公司的房子,因此她们这10年算给公司做义工了。”
1 I( l. e7 N" B5 T  O% n8 |, R2 P! V. W: }9 ~! l* \- r) ~) F6 |
我看大明星有点不明白,就解释说:“她们工作10年,除去吃喝也就攒了80万,交了这套房子首期后什么都没剩下,可是现在房子又没了,这不等于白白给公司干了10年。如果能退房,她们早退了。你没看这几天报纸讨论吗,很多人卖了李嘉诚的房子,现在变成负资产。
0 b$ V4 ?1 w" X& h: m& u. n/ d/ H$ i9 T
有人说在这种特殊时期作为香港首富的李嘉诚应该网开一面,不要再追这些负资产的人所欠的房子余款了。你猜这位首富李先生怎么说?他说:香港是个重合同守信用、风险自担的社会,你没看到金融泡沫只能自认倒霉,因为所有人都没看到。如果这个泡沫不破,你的房子赚一倍,我也没理由跟你分利润。”! p, f; S: F' m6 D, B
+ ^: j2 {8 f  x7 c+ m" R, p
四、2000年互联网泡沫:3亿元变成3千万
: B. N* O- V" B9 @: L  W9 {
4 R- i- Z% [% V亚洲金融风暴还没过去,互联网又来了。
( A! {/ H* K4 Y- f7 m# W) j4 J2 i
2 X3 ~' X/ c5 r' n+ A& p! R1999年末和2000年初,全香港的商人都好像疯了。这次不同于以往,越是大商人越疯狂,不管是搞地产,还是搞百货;不管是生产电子,还是生产水泥的;不管是办学校的,还是开夜总会的;总之全同互联网干上了,纷纷办起了网站,纷纷注册了名字带有cyber.com、information.net的公司,纷纷向那些常青藤大学毕业生发出高薪聘书,纷纷与it公司联姻。' \% i7 f4 {% d( Y* W

# q/ I  Z2 x( U/ l4 X我当时打工的华润创业公司自然也不能免俗,虽然公司每年有十几亿净收入,但因为同互联网没有关系,股价还不如一个刚创办两年的互联网公司高。股东不干了,说:如果你们再不进入IT,就要找人收购。于是,我们只能绞尽脑汁往互联网上靠,先是付了一笔天文数字的咨询费,请世界最大的咨询公司出主意,可是那些从美国飞来的高级脑袋除了给我们写了两大本资料外,任何问题也没解决;其实他们也解决不了我们的问题,因为我们不是互联网里的虫,我作为公司总经理当时连上网都不会。
5 o/ \; c0 \" ~1 Q. E' R1 O2 P
$ ]( V$ _( T9 n/ Y可是商场是个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游戏。当时许多如雷贯耳的经济专家都说:互联网技术会创造一个全新的经济,谁跟不上,谁就会被淘汰。想想看,谁不害怕呀?于是,我们也拼命想找一家美国技术公司“结婚”。) e3 _/ m! W, `

. C5 z" d9 }) v5 K; y经过投资银行的朋友介绍,美国一家大公司的副总裁来香港,期间可以跟我们谈谈。可是时间约到早上8点,这在香港是非常罕见的商务见面时间。我当时有点纳闷:看来互联网的人就是不一样,可能都是超人!第二天早上,7点50赶到人家香港分公司,一进接待室我差点晕了,原来在我们前面已有两批人,一批人正在会议室里同那个副总裁谈着,另外一批人还在会议室里等着。8点45分,轮到我们,30分钟谈完,结果就不用说了。
6 Z: S. j" `6 K  E: m; u) }/ D2 B% @, V5 g
2000年初正当我被互联网搞得晕头转向时,一个朋友找到我,他与一个美国基金创办了一个互联网公司,在香港买了一个上市公司的壳,市值一下子升到200亿。他请我加盟。
8 }, _' C) J' R2 l7 q6 Q3 e9 g8 t, V* g: v: ?8 _7 q7 M/ U5 i0 b
我说:我可不懂互联网。6 @+ q% E" m$ z- }9 ^% T
8 K( A* U1 l5 e, k2 s7 m
他说:你只要懂上市公司运作就行。
' {$ G2 |. b, I2 K; }
3 |9 b$ ]' {; M. B* ?7 ?于是,他开出了我不可拒绝的条件——3亿元的公司股票,外加7位数的年薪。做着亿万富翁的美梦,我在新公司上班了。可是上班的第一个天,互联网泡沫破了,第一个月我的3亿元变成2亿元,第二个月变成了1亿元,第三个月……# f' w% \9 j8 E& q) C

; C$ Q8 o# z+ u: l第10个月,我的股票变成3000万,而且有行无市了。. {9 z% V1 n& Q: P
& H# ?9 f( |: ~
五、2008年中国股市:“基金经理都是骗子”
! t0 ?, ?- J' f2 I% Q
5 c+ n7 }/ I4 ]( ]: E互联网泡沫灭了。金砖四国又冒出来了,特别是中国,进入21世纪后,雄起得不得了。中国转眼之间成了世界的加工厂、世界第一大钢铁生产国、第二大汽车生产国、世界第三大经济发展国。% |# X0 ?6 F0 ]5 w2 `6 u

2 X3 c+ B7 W# r$ A9 ?% T& Y5 k2007年中国这头昏睡的狮子,终于彻底醒了。; ~! z8 R; H0 E# u5 z  P
7 e- C3 l( ?5 y% J$ N, g9 c$ f8 @
深圳的楼市开始超过香港的新界,上海北京的写字楼也开始赶纽约,开户炒股的人到了1亿。于是,一下子创造了世界第一大银行、第一大石油公司、第一大房地产公司、第一大保险公司……8 |" P& q9 l  g% j. {# h0 e
) L0 S& ?9 }( T6 H& v  ?. b
这一年全世界500强排名乱了,因为那些老牌500强纷纷被突然变大的中国公司挤出去了。中国商人在世界上开始扬眉吐气了,腰里揣着大把股民的钱,也能想买谁就买谁了。
; j: H; K, w" d' F/ G4 {, V; u& u
: U/ t: j) U: H, K' M: `于是,中亚和非洲的油田,拉美的铜矿和铝矿、澳洲的铁矿和煤矿频频被来自中国的买家问价。9 o" }' V0 K$ K  B# [5 \, y8 o
. r! I( Z* \! C1 x% m
澳洲有些人小心眼,看中国人要收购澳洲最大矿业公司,竟提出将会威胁本国民族经济。中国外长婉转讲话了:“中国对澳洲的投资,还不及澳洲对中国投资的一半,我们希望澳洲继续对中国增大投资。”( r; h+ u% C* X2 x7 ?; U5 W
# t" e2 a' ^3 E0 }, J( P
真是富国风范,以柔克刚。
# @8 E, _& Z/ N# N* A0 }3 E) y2 i& t- {% q# u
2007年世界经济的焦点放到了中国,全球的经济天才都在讨论中国股市和楼市,一派说泡沫太大了,另一派说中国正在改写世界经济,潜力远远还没发挥出来。
$ P' H6 r: n0 e1 C& l% y: j" Q7 P# a/ i' t! M5 a, }) s
可惜世界经济还没改写完,美国那边次贷泡沫又碎了。中国股市进入2008年,少了近三分之一。
. o) W  @7 ]) ]+ T: C7 c. q) `% G9 B2 f6 _
记得2007年9月我回长春度假,碰到我母亲一位老同事。一个当了一辈子会计的75岁老头,成了中国第一代“基迷”。他把报纸上所有有关基金的报道用剪子剪下来,钉成三本半大书,还跟人学会了在坐标纸上画图表。他把家里所有闲钱都买了基金。
) D+ |8 p7 ]) S8 z9 A4 n! }! \4 {
我问他现在买股票是不是风险太大?2 k6 [0 j6 |7 U

) Q5 s3 E! f; ?+ |老头说,他买的不是股票,是基金,基金是由金融专业人士管理、抗风险能力最强的综合投资工具。他刚买的某基金是走了银行后门才买到的,现在不到一个月就赚了5%。
% W5 \4 y4 u% O8 a- }7 L8 g8 j1 k% v5 H# P1 S( u0 I* C1 s  ]0 G
春节后母亲打电话告诉我:老头投到基金的20万元,只剩了10万元,现在有些精神不正常。老伴治病需要钱,他捂着就是不卖,整天到银行管人家要钱。
; R8 q1 |* W$ f( M+ F# ~/ ^
' u" {6 B8 B- D% x. L! q见谁跟谁说:基金经理都是骗子。
* s! R. m; x( u: s; E1 [! U3 \( o8 A" a: `
后 记/ O' Q+ `3 w' Z& r3 j7 ~
" k5 ~3 B5 C  A" N) f' R
我是1955年出生的,以上是我活到现在亲身经历的经济泡沫。其实,所有学经济的人都知道人类历史上这样的泡沫比比皆是,比如:19世纪英国的南海金矿泡沫、荷兰的郁金香股票泡沫,20世纪初的美国铁路泡沫、造船泡沫、杠杆并购和垃圾债券泡沫……
8 Y, q. v  h' H, @) D9 G
! d% y4 \. ~# w4 R. K1 H让我奇怪的是:人类怎么一点都没有学聪明?尽管每一次泡沫都有过去的影子,可是人类还是一次次重蹈覆辙。
6 Q1 p1 ?0 a% r% C0 Y0 v
' a0 `: P, @* o$ B3 v; B诺贝尔经济学奖快有一个世纪了,那么多聪明过人的脑袋得了这个奖;计算机在百万里的星空中,就能算出你把钥匙藏在家门口的第几块砖头下;人类也能把羊变成人、把人变成羊,怎么人类就是不能避免这些如此相似的泡沫?4 b5 z" l: d9 B. H) {# k- S

/ Q+ Y/ e* e3 w+ g  T' a一些历史上的泡沫故事往往让我们匪夷所思。比如在英国南海泡沫中,一个骗子注册了一个叫南海投资的公司,在他的招股书上写道“本公司在拉美有一个诱人的投资项目,现在需要融资,这个项目的具体内容暂时不能透露”。第二天,当他打开办公司的大门时,外边挤满了给他送支票的股民。第三天,这个骗子拿了钱就消失了。
; f3 U' G. C1 e$ i6 x
8 a* G  @- W" b; l我相信我们的子孙,读到今天杭萧钢构这样的故事一定也会忍俊不禁,但是他们依然避免不了被他们的后代贻笑大方的命运。我认为“以史为诫”和“读史明志”对人类不灵,人类是不能从历史中吸取教训的。就像公元前欧洲种族之间的屠杀在二战犹太人的集中营依然上演、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在“”中完整复制一样,不论发生过多少次泡沫,泡沫还会再发生。7 S0 E) H3 B! I2 ^" E7 G9 ]

( e5 S/ D! F; D8 k& B因为人类就是人,人类就是由每一代的你和我组成的。尽管我们的父母都会告诫我们,不要玩火,火会烫手!可是有哪个人没有被火烫过?!人只有被烫过,才成熟;人成熟了,就是离开舞台的时候了;舞台永远是新一代人玩火的地方;每一代人只能从自己的经历中长大;每一代人都要创造自己的泡沫和体验它的破碎。这就是黑格尔说的:历史能给我们提供的惟一借鉴就是我们从历史不能得到任何借鉴。
5 g3 n( b3 c+ ?6 ^9 ~5 B8 h) F' E9 f8 f4 m
有人可能说:经济泡沫中损失的是不太懂经济的大众,经济领域的专业精英——经济学家、银行家、基金经理……他们是应该能比一般人更早知道泡沫的,从而更多地避免损失。
  k- b; T: a3 A) q! B: Q) ]8 g- s7 t" h, g
可是大量统计研究证明:这些精英作为一个整体,他们在预测泡沫的水平上一点也不比老百姓强,因为他们在股市中的平均收益同股民大众一样,他们比普通股民惟一多赚的只是手续费。
8 {% v2 o- [" {* a7 g3 R, |7 w8 e+ w0 z) K1 d
难怪诚实的格林斯潘一再说:“泡沫是很难确定的,除非它破了。”
( V4 W8 w8 o; U" V
$ T6 I  J. w4 p! m* E6 @+ R
鲜花(19) 鸡蛋(0)
发表于 2017-5-15 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鲜花(26) 鸡蛋(1)
发表于 2017-5-15 17:53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埃德蒙顿中文网

GMT-7, 2025-9-22 17:43 , Processed in 0.105745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