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顿华人社区-Edmonto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95|回复: 8

庄子主张”不自由,毋宁死“,《庄子复原本注译》等

[复制链接]
鲜花(85) 鸡蛋(2)
发表于 2016-1-3 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本帖最后由 easygoing 于 2016-1-3 11:14 编辑
( Q7 B7 f0 Q/ A' l& S: m) H2 Q$ H4 K
顺道循德, 逍遥江湖。 乘物游心,自适其适
, r/ g5 {3 p3 ]& {* n# M, A
/ j3 R( P" E9 @
# D; D& R/ l  o, @6 d- |道家(庄子)主张“不自由,毋宁死”  (转贴); w+ n9 H+ B/ J, {$ T

; h9 a. f. Z* X2 `3 l张远山& g! S: Q+ j4 K! [0 D6 q

0 M! U/ H/ r7 W& a4 w: g“养生”观念,源于庄子《养生主》。庄子认为,“养身”是“养生”之次,“养心”是“养生”之“主”。) w: I: L% A0 D7 i7 F3 A

. V7 v1 L( o7 U6 O《养生主》如是说:“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 Z1 s9 K# c) B. F6 \$ t9 C; Y1 y, G- B
“缘督以为经”是养生总纲,认为因循中道,是人生常经。然后是“养生”四义。- a7 W- i1 e7 w7 {5 ^3 v, U

* O$ y& ]3 S) }6 g. |+ [“保身”是顺应天道的人生起点。生命为天道所赐,所以“养身”是“养心”的物质基础。
+ ]# I7 S1 M* J5 m- A* B% X7 g& g
: Z. x( E7 _" c6 n0 x“全生”是因循内德的人生目标。德心是天道的种子,所以“养心”是“养身”的精神目标。
" n- e1 n2 m& J: E
% V; o$ P2 e6 @7 x8 F“养亲”是因应外境的人生义务。上养父母,下养子女。行有余力,则遵循“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老子》),兼济万物。
7 K" x  q( x0 O9 ^7 T, K) [+ Z4 }6 T# F, x/ a
“尽年”是顺应天道的人生终点。“保身”、“全生”、“养亲”之后,人生已无余事,唯有避免“中道夭于斧斤”,顺道逍遥,“终其天年”。身心兼养,道家称为“全生”。  C0 q' x, H! u8 v+ M& O5 }& O
* H1 {0 w' ]) K7 j! `* q; L
身心偏养,道家称为“亏生”。杨朱后学子华子,最早阐明了人生四境的价值序列:“全生为上,亏生次之,死次之,迫生为下。”
8 W4 ?) B! \) C# Z1 R" G6 P心有自由,身失自由,属于“亏生”。身有自由,心失自由,属于“迫生”。由于“心”是“养生”之“主”,因此心失自由的“迫生”,比“丧生”更为低下,属于人生末境。. g$ ]7 q' Z5 X- t* h- c0 d  n1 e
* k; |) A' I1 s9 x1 }' h  k
庄子认为,专制社会“以隶相尊”,臣民们只能“役人之役,适人之适”,不能“自适其适”,只能“亏生”而“养身”,不能“全生”而“养心”,失去了“养生”之“主”,处于比“丧生”更为低下的“迫生”状态。4 ^  ]1 ]7 L6 I3 D. c

. J6 P. @7 I8 G2 s: [7 V3 N《齐物论》的著名寓言“魍魉问影”,以“人形”隐喻君主,以“影子”隐喻大臣,以“魍魉”(影之影)隐喻民众(臣之臣),猛烈批判“以隶相尊”、“役人之役,适人之适”的“迫生”状态:
8 B& R/ x/ e; v& ?1 Y7 \! B
9 x/ F: D) P( a' B/ E2 v: v, D魍魉问影子:“原先你行路,如今你止步;原先你坐着,如今你站起,为何如此缺乏特定操守?”
- T8 e8 W" p6 @( T1 x+ Z# _影子说:“我倚待于我的主人,才会如此。我的主人又倚待于他的主人,才会如此。我倚待的主人,不过是蛇蜕之皮,蝉蜕之壳。”
" J# {7 r2 t; m: J( j+ }
% Y/ _% t3 ^) X3 l9 n9 B+ u庄子质问:“众人役役,不死奚益?”庄门后学所撰《田子方》同样认为:“哀莫大于心死,人死亦次之。”“心死”就是心失自由,把生而不自由,被君主奴役,视为天经地义。所以庄子认为:“天子之与己,皆天之所子。”庄门后学所撰《让王》进而主张:“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这些思想产生于两千年前,远远超前于时代。因此稍后于庄子、竭力鼓吹君主专制的韩非,把庄子视为头号敌人,杀气腾腾地宣布:“不臣天子,不友诸侯,吾恐其乱法易教也,故以为首诛。”
8 Z& [. i( R9 }, G# I' {9 y

! T0 d7 K" A6 Y+ D2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两千年,佯儒实法、王霸杂用的庙堂伪道,对民众反复洗脑,于是俗见多把生而不自由,被君主奴役,视为天经地义,多把“养生”等同于“养身”,不把“养心”视为“养生”之“主”,只把身失自由视为受到奴役,不把心失自由视为受到奴役。
" k9 b! m2 S; z) D, u
9 k% K. M" b$ Y, _# ^
享有天赋自由的公民,假如不幸被绑匪劫持,虽然身失自由,但是心有自由,仅是“亏生”的人质,终有解脱之时。被剥夺了天赋自由的臣民,即使未被绑匪劫持,虽然身有自由,但是心失自由,就是“迫生”的奴隶,永无解脱之日。
0 f+ k7 F/ \$ z+ k4 Y- K2 O1 A. D
鲜花(85) 鸡蛋(2)
 楼主| 发表于 2016-1-3 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easygoing 于 2016-1-3 10:38 编辑
! ]( H6 ]( C8 D9 l6 ^" T3 n$ M- M3 s
张远山《庄子复原本注译》简介  张远山4 c9 ^( s; F4 y( j! `6 T
2 C' o0 Y6 ?0 g8 L
    出版航母凤凰集团旗下的江苏文艺出版社,曾于2008年隆重推出张远山“庄子工程”的第一部专著《庄子奥义》,得到了学界好评和读者欢迎。2010年又隆重推出张远山“庄子工程”的第二部专著《庄子复原本注译》,必将得到学界更大好评和读者更大欢迎。- `+ p1 V- U& w3 u; ]) S! l6 }. a
0 S! z  M% G8 X* b% ~$ l
    北宋禅师宗杲说:“曾见郭象注《庄子》,识者云:却是《庄子》注郭象。”南宋大儒朱熹说:“汉儒解经,依经演绎。晋人则不然,舍经而自作文,如王弼、郭象辈是也。”当代学者钱穆说:“郭象以儒学来纠正《庄子》之过偏过激,如《庄子·逍遥游》,明明分别鲲鹏、学鸠大小境界不同,但郭象偏要说鹏、鸠大小虽异,自得则一。庄子明明轻尧舜而誉许由,但郭象偏要说尧舜是而许由非。可见郭象注《庄》,明非庄子本义。”可见历代有识之士,多有明白郭义全反庄义者。3 Q$ P  ~& x0 q6 g6 E
% k% y$ ?; U3 M8 x
    南宋畸人刘辰翁说:“‘杨墨’字,只当‘儒’者。”当代学者王叔岷说:“所谓三十三篇,非五十二篇中删去十九篇之数,盖有篇第,有删略,亦有两篇合为一篇,一篇分为两篇。”可见历代有识之士,偶有明白郭象篡改原文者。/ u/ @5 {' r1 K/ y3 u
( H2 V% A% }# R4 }1 S- E8 g
    古今有识之士虽然多能明白郭象对《庄子》的篡改反注,由于不知郭象篡改反注的作案细节,因而无论郭象义理受到多大质疑,郭象版《庄子》仍是一千七百年来绕不过去的唯一版本。张远山“庄子工程”的终极目标,就是绕过郭象版《庄子》。* n0 ]5 d( R  U$ P1 v

5 x4 q' o) o( Q/ L' {% `7 u    今年年初,《社会科学论坛》杂志发表了张远山的论文《庄子三大版本及其异同》,详尽论证了郭象版《庄子》仅是《庄子》三大版本最为晚出的版本,而且是不忠于此前两大版本的伪《庄子》。《新华文摘》迅速转载,引起了广泛关注。
9 }% T7 t% A9 D" _
2 j8 n0 g2 a3 L9 O1 v" X    这一有史以来首次公布的完整篇目及其分类归属,破解了长期困扰学界的庄学最大疑案,同时破解了郭象删去的《庄子》大全本十九篇的具体篇目及其分类归属。其中特别重要的是,郭象把原属刘安版《庄子》大全本“外篇”的重要九篇《寓言》、《庚桑楚》、《徐无鬼》、《则阳》、《外物》、《让王》、《盗跖》、《列御寇》、《天下》,移到了郭象版《庄子》篡改本的“杂篇”。郭象“移外入杂”的铁证,就是唐人陆德明《庄子释文》记载了先于郭象的崔譔、向秀《庄子》选注本全都“有外无杂”,然而陆德明却在郭象版《庄子》的八篇“杂篇”(《让王》除外)之下,大量引用了崔譔注、向秀注。
3 Y" a7 ?5 Z9 r* @; h/ f8 k3 z' P! U: g7 B. |  L1 H
    张远山并未止步于破解《庄子》大全本和郭删十九篇,他又通过详尽论证,缜密考定《吕氏春秋》、《荀子》、《韩非子》、贾谊二赋、《韩诗外传》大量钞引的《庄子》,并非刘安版《庄子》大全本,而是此前从未有人知晓的《庄子》初始本。; c" ~. F6 `' Y4 [6 |$ n1 K

0 N6 P2 ^, k4 M* g. g0 Z3 P5 [    张远山同样钩稽出散于浩瀚古籍的大量细微史证,缜密考定《庄子》初始本的编纂者是庄子再传弟子、中山王子魏牟,同时考定《庄子》初始本的二十九篇具体篇目和分类归属,其中外篇二十二的每一篇,均被魏牟以后、刘安以前的吕不韦、荀况、韩非、贾谊、韩婴钞引。详见下表:
9 ^4 A3 V4 I: V! J6 u' L: ^
& ~' s$ O! C& T% l- Q- h5 T9 U! ]+ f; N+ q

8 L4 `4 N$ `3 f; R/ V' N    魏牟版《庄子》初始本成书于战国末年,刘安版《庄子》大全本成书于西汉初年,郭象版《庄子》篡改本成书于西晋初年,阅读和研究《庄子》,理应以早于西晋郭象五六百年的战国魏牟版、西汉刘安版为主,然而此前这是不可能之事。江苏文艺出版社近期出版的张远山新著《庄子复原本注译》,一举廓清了一千七百年的历史迷雾。经过张远山长达三十年的不懈努力,拓荒性地深入前人未曾涉及的诸多领域,终于使早已隐入历史忘川的《庄子》两大版本重现人间。) Z! w0 X# V  S. x( p

) ^2 s$ c: ]) n) _5 u- _' I& D7 u    除了复原《庄子》两大版本的原初篇目和分类归属,张远山又综合古今史证和前贤抉发的《庄子佚文》,对郭象篡改过的每一篇原文全都予以校勘复原。仅论原文字数,《庄子复原本》接近北宋陈景元本,多于此后的所有别本。若论篇目分类,《庄子复原本》附编接近西汉刘安版概貌,《庄子复原本》正编接近战国魏牟版旧观。此书的注释简明扼要,有助于理解原义,无不与郭象义理相反。此书的辨析精微深湛,有助于延伸研究。此书的今译准确流畅,有助于初学新进。
- D! A1 k: R# Z% H' q9 y
) [5 K$ \. M4 o; ~2 ]    《庄子复原本》运用了王国维先生倡导的“纸上材料与地下材料相互参证”的二重证据法。张远山说:“今存史料和文献征引,完全支持复原本的篇目及其分类。目前出土的《庄子》简牍仅有四篇,也完全支持复原本的篇目及其分类。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汉墓出土了《则阳》、《外物》、《让王》残简,下葬时间为汉文帝前元七年至十三年(前173-前167),刘安七岁至十三岁。1988年湖北江陵张家山汉墓出土了《盗跖》残简,墓主汝阴侯夏侯灶卒于汉文帝前元十五年(前165),刘安十五岁。二墓下葬之时,刘安均未成年,尚未编纂《庄子》大全本,因此二墓出土的四篇,均属本书考定的魏牟版外篇(刘安版均保留于外篇,郭象版均移至杂篇)。若有新的考古发现,必将继续支持复原本。”(引自《庄子复原本注译》序言)6 x1 ^' W2 O: O9 y  @: c
8 _9 B" H8 s" D$ Q- n3 _6 A
    虽然《庄子复原本》是石破天惊的先秦研究重大成果,张远山仍然认为有两大遗憾:“遗憾之一,外杂篇的撰者大多是推测性的,推测可能有误。然而推测即使有误,其误小于视为庄撰。遗憾之二,在魏牟版、刘安版完整出土之前(不敢奢望有此一日),复原魏牟版、刘安版,如同把残存古陶片拼成古陶罐,无法恢复其全貌,只能恢复其概貌。由于郭象丢弃的古陶片只能找到极少部分,所以复原的古陶罐远非完美无缺,而是颇有缺损。然而郭存古陶片和后人找到的郭弃古陶片,只要复归原初位置,残存古陶片就能呈现古陶罐的真实轮廓。缺损古陶片的缺损之形,因被复归原初位置的残存古陶片限定,也能呈现古陶罐的真实轮廓。”(引自《庄子复原本注译》跋语)
1 F' b( U( O8 X1 |8 j: k% v" `7 J5 Z, ^1 Q3 V# u
    张远山认为,《庄子》是古典中国的文化圣经,影响极其深远。郭象通过删除篇目、裁剪拼接、移外入杂、增删改字、妄断反注,对《庄子》进行了全面彻底的篡改反注,把主张“天道人道两行”的真庄学,改造成了主张“名教即自然”的伪庄学,把古典中国的头号自由宗师,改造成了古典中国的头号专制帮闲,严重误导了古往今来无数中国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中华民族的大部分优良品格,中国文化的大部分精华,无不与魏牟版、刘安版真《庄子》的正面影响息息相关。中华民族的大部分不良品性,中国文化的大部分糟粕,无不与郭象版伪《庄子》的负面影响息息相关。
2 R2 D# {5 U$ U# L  o  p! F( x' B) }7 w" m
    不难预料,全部庄学研究,全部先秦研究,全部中国研究,都将因为张远山《庄子复原本注译》的问世而改观。
% T+ s- {. r& ]# I) @
鲜花(85) 鸡蛋(2)
 楼主| 发表于 2016-1-3 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 }: |/ x: h! x8 Z% X' ~
道教与道家的区别 ----转自网络' J/ K5 w& d7 v* l$ i) H* `
$ D8 u! h, r5 b. \* M
“道家”与“道教”二词,常被不加区别地使用。从历史来看,这两个词指称过很多不同的内容,也曾混为一谈,现在也仍然有人主张将二者等同起来。道家与道教并不是一回事,而这有很大的区别。 8 @2 ~3 u$ t/ M4 ]( z

0 `+ X4 I* O# R7 u) t  一、道家与道教产生于不同的时代。道家由老子、庄子开创的哲学思想流派,在春秋末年创立,而道教则形成于东汉末年,源于张陵所创的五斗米教。这就是说,在道教形成之前,道家己出现相当长的时问,人才辈出,流派纷呈,并形成了先秦和汉初道家发展的两个高峰。即便在道教形成以后,道家与道教仍然有各自不同的传承谱系。  : ^" p. X( E0 J+ I4 ]

9 a  F# r; [7 p0 {# [ 二、道家与道教有各自不同的代表人物。即使同一个人物在道家与道教之中也具备了不同的个性特征。就前者来说,道家的代表人物在先秦有老子、庄子、杨朱、宋钘、尹文、列子等,汉代有曹参、窦太后、刘安、严君平等。道教的代表人物有张角、张陵、张鲁、葛洪、陶弘景、王重阳、成玄英等,这两类人物相互之间是不能替代的。就后者来说,以老子为例,道家中的老子是一个现实的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道教中的老子则成为太上老君,是一个宗教教主,两者的性质显然是不一样的。  7 e6 j" b" y- F0 H1 X3 C

9 W3 Q& K, \7 F: H) Q& a( J" O9 \ 三、道家与道教的性质不同。从严格意义上来说,道家仅仅是一种思想文化流派,而道教是一个宗教团体,两者在文化形态上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道教作为一种宗教,有其神仙崇拜与信仰,有教徒与组织,有一系列的宗教仪式与活动,其主要派别的传承是大致清楚的。道家作为一个哲学思想流派,其思想流变与代表人物应是它被解说时最重要的内容。魏晋之后道家思想的传承流变,现在看来还是模糊而难以说清的,但它对历代学者文人的影响却仍是依稀可辨的。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说,狭义的“道家”指的就是先秦时代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人物的哲学思想流派。前者具有人间性、世俗性,它存在于思想领域,作为一种思想文化流派,它以现实的智慧之光照耀人间。而道教则不同,它不仅具有意识形态的功能,即具有思想信仰,同时有严密的组织与宗教活动,并试图以一种超人间超现实的力量来改造世界,包括求得人的永生。  
% F) S4 v/ U- c  h* H  }. H4 a1 z6 Q4 F1 X: _" j/ Q2 L
四、道家与道教的思想不同。道家思想是一种哲学学派,道教是一种宗教信仰。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倡导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道教以道作为其追求目标,道教因此而得名。道教是 以 长 生 不 老 之 道 为 最 高 信 仰 的 中 国 本 土 固 有 的 宗 教 ,是在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理论的基础上吸收神仙方术、民间鬼神崇拜观念和巫术活动而形成。它主张清静无为,长生不老,得道成仙。道 教它 用 神 仙 不 死 之 道 教 化 信 仰 者 , 劝 人 通 过 养 生 修 炼 和 道 德 品 行 的 修 养 而 长 生 成 仙 , 最 终 解 脱 死 亡 , 求 得 永 恒 。  
5 B. N: ^  [5 t: V7 e; A5 J4 T8 J: m+ Y' W
五、道教是依托道家思想建立起来的。道教在其创始的时候是把老庄黄老之学、神仙长生之术及民间巫术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特定的宗教形态,其中道家思想是道教重要的思想来源。在道教的长期发展中,始终依托道家思想,如:《老子》、《庄子》等成为道教的重要经典,道教学者根据时代的需要不断地去注解《老子》、《庄子》等。可以说,没有道家,就不可能形成道教,没有道家,道教就失去了坚实的思想支柱。汉魏以后,道家再没有形成有影响的学派,也不再出现杰出的道家学者,而道教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道家之所以没有湮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借助于道教的发展而得以延续,道教既然以道家思想作为理论支柱,因而必然包含着道家,老庄的著述既然被作为道教的经典,道教学者在进行注释时也必然发展了老庄之学。但不能否认道家对道教的影响更大一些,而不是相反。  近年来,道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宇宙观日益受到重视,并引起了世人的兴趣,也使得道教获得更多关注。道教教义中虽有道学成分,但远远不足以代表道学精神,远远不足以传达老庄思想,因此二者万万不可混同。2 E7 d* t2 [8 A/ I1 c  }3 V

& U& |, Q, I9 x
鲜花(85) 鸡蛋(2)
 楼主| 发表于 2016-1-3 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 追求完美
《庄子》——中华文化的奇葩" L4 E, A( _. ]
1 n& u: f9 G) n( _' t3 v
庄子(名周),究竟离我们有多遥远;《庄子》,究竟留给后人多少精神食量?很多人不胜了然,因为庄子至今还蒙着一层帷幕,隔着它,一切隐隐约约,不甚真切。3 q& M2 Y/ ?& `* c( [# w4 J3 D
1 G4 f1 X, V" ^; n" Y3 q9 m
  提起陶渊明,知名度会更高些,至少,“桃花源”的蓝图总是听说过吧?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写罢《归去来兮辞》,回家当起了“五柳先生”。尽管生活窘迫时常要靠乡民接济,却自有其怡情方法——“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陶渊明的“悠然”之间,游荡着一丝自得、一份洒脱。
! ?9 {  d0 @' j# Y, B  
1 [3 g5 b6 Y9 O" e; C3 n  东晋陶渊明之前,魏晋之际的“竹林七贤”有两位领军人物——阮籍和嵇康,为表示对篡权者的不屑,一位用酒精将自己放倒,大醉三月不起,以逃避与司马氏结为儿女亲家;一位慷慨激昂地写下《与山巨源绝交书》,断然地与原先的朋友、如今的投靠者、同为“竹林七贤”的山涛割席而坐,终究付出生命的代价。
  l0 A+ O& I# J- N$ ^2 |0 u- J  7 a" v, i. [" {! W+ t; O
  其实,阮籍和嵇康有一个问题没整明白:曹氏(曹操、曹丕)一脉原本也是篡位而立的,要不,汉献帝怎样就突然“逊位”了呢?再往前四百年,刘邦如果不耍流氓手段,恐怕进入咸阳坐帝位的是项羽。……认真追究起来,没有谁天生就是正宗的,坐久了就正宗了!曹氏可以篡夺刘氏的,司马氏的为何就不能掳夺曹氏的呢?想来,嵇康和阮籍只是不习惯而已,后人高估他们似乎没有什么理据。他们若是有幸能往后看看,方知反清复明的“仁人志士”,有多少被清朝的科举收编了?
# d" D% T: R/ _5 q' n) y  - o0 v5 V; O& }2 G( K
  有学者认为,阮籍、嵇康、陶渊明上承庄子遗风,下启李白、苏东坡、刘伯温、金圣叹,值得钦佩。在我看来,他们只不过拾得一点余绪而已,哪有庄周的底蕴?- C/ z. g! F6 Y' o: M; K
  & ^& ?# J* ]6 Q. c. O
  陶渊明若没有出仕,哪来回归?他值得夸耀的也就是“迷途知返”四字而已。嵇康白白送了性命,更与庄子的养生之道相悖。至于阮籍,如果说陶渊明的窘迫是在生计上,那么,阮籍的窘迫怕是在心头上。诗仙李白,曾为贵妃献媚诗,“天子呼来不上船”只不过是诗人想象中的豪气,其实,“船”他是早就上了,三年之后方匆匆离去。东坡先生早就是朝中要员,只不过在几次朝中争斗中失了利,难得的是愈挫愈坚,活出了自我。刘伯温曾是朱元璋的首席谋士,明朝这位开国之君多次称其为“吾之子房也”。子房,乃助刘邦夺得天下的谋臣张良是也。明末清初大文豪金圣叹,却因为民请愿被斩首,气宇轩昂然而命不保矣,可敬可叹!
* W# D0 m0 ?' L: d4 U  
  _. H2 Z( y6 ~  惟有庄周,与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暴君宋君偃同处半个世纪,不仅安然无恙,居然还留下一部无与伦比的《庄子》。这是怎样的智慧、怎样的修持,方能达成?
1 E3 F% q# A% H5 z5 f, K4 }* p1 i  
% `/ G4 P( c% k/ R  鲲鹏的神话(《庄子·逍遥游》)显示了自由的广度。心生“自由”的梦想,笔下方有“自由”的翱翔。自由,是《庄子》一书不可泯灭的主题。: m# q9 C% y" Z; o1 a1 T# K
  8 H2 t5 ^  f( h0 R$ O& \1 i0 o
  相濡以沫的两条鱼儿(《庄子·大宗师》)尽管情意绵绵,却不如相忘于江湖来得自由舒坦。
7 s3 Z1 ~, W" N; ?- v* L) J  + U& [& J! q% C% p4 d+ P$ s3 H9 m6 m
  许由对唐尧的天下挥挥手而去(《庄子·逍遥游》),庄子则对楚国的相位“持杆不顾”。在庄周眼里,那相位只不过是老鹰嘴里的腐鼠罢了,安得吓(hè)我?他宁愿如老龟一般拖着尾巴摇曳在污泥中,也不愿被包装起来置于神圣的庙堂之上(《庄子·秋水》)。+ Y* E9 j( t6 Z; W7 g
 
5 K5 Z8 i* e4 o$ X" k7 f  与庙堂的抗争,是庄子一生的中心话题。这种抗争,可以自由的广度来标示两者的距离,也可以嬉笑怒骂的寓言故事来表示决裂的态度。
# Z- w0 @4 ~$ m1 C" |' ]0 b& q* L  
& r0 Y0 y4 ?3 l+ }  庄子的朋友曹商,替宋王出使秦国(《庄子·列御寇》),得车何其之多(这车,大致是现如今的奔驰宝马吧)!面对朋友的得意忘形,庄子淡淡一句话:那是替秦王舔痔疮得来的(子岂治痔邪?何得车之多也?),就让曹商遗臭两千余年。——从没见过如庄子这样恶心人的,真是绝了。似乎还没见过如庄子这般对统治集团及其成员如此鞭挞的,下手之狠无人能及,而又举重若轻。3 p% {' o$ S6 I4 W* w1 i
  4 b4 ]' K, Q5 m9 t5 q) v
  绝了,庄子,您老人家实在对得起这个“子”字。& b, q) N+ ~" g' W

5 S* |: M1 g( H/ t/ z4 b  人类社会的不公平不平等,明眼人一目了然,但表达方式却千差万别。老子轻轻吟哦:“天之道,损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用的是讲道理的方式,温文尔雅有余,力度却明显不足。庄周则不然,他从最通俗可见的事例入手,大声疾呼:“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庄子·胠箧》)仿佛生怕天下人不明白、不清醒似的,急切之情溢于言表。诗圣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想必是从这里获得了灵感?
1 t# _/ w5 M3 H3 B  
; q. L- @+ T) I6 c' }, g  “狙公赋芧”(《庄子·齐物论》)的故事,正如刘伯温所揭示的,民众一旦醒悟造反,居于庙堂之上的“狙公”(猕猴王)除了饿死别无他途。今之学者张远山认为,其论旨正面攻击并揭破庙堂君主(狙公)对江湖民众(众狙)的实质性侵夺。$ P0 g1 t$ k/ ^2 ^" T. {+ F
  
0 R) ^8 ]# B0 T; Q) R  “庙堂”与“江湖”,“君主”与“民众”,这相互依存而又互为对立的两个集团,就这样在《庄子》的寓言故事中对峙着,警醒千万后来者社会矛盾的存在及其不可调和性。看来,并不比马克思的阶级分析法逊色多少,呵呵。
% ^. }: C6 ]3 p  
9 K2 P7 w' E2 r% W2 D3 p# J   0 k0 b  Z9 p4 }0 O
  
" ]- o4 B. ?0 d6 ]9 V  庄子对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思索,其深度也是常人所无法达致的。“庄周梦蝶”耳熟能详,然而,其深意却非一般人所能理解;“魍魉问景”(影子的阴影问影子),就更不好懂了;鲲鹏的转化又有何深意呢,真如今人所理解的那样?人与物、生与死,在本质上真的是同一的吗?这与现代原子论有相通之处?
1 b! v1 y" ~; ]4 _6 s 3 _4 g% k! d; a- b0 z0 s4 e6 t
  我们只能说:庄子树立的是一个没人能够抵达更别说超越的高度。正因如此,《庄子》一书如天书神曲。然而,曲高和寡,能读懂的人太少了,能通透的就更少了。像你我这样的俗人,能一知半解就已经受用无穷了。7 n, M9 @/ r4 f! w3 [
  6 C3 V$ H" N- k. _4 m7 t2 h
  不知何时,她能走向世界?让全人类都承认:《庄子》,是中华文化的奇葩——那才是我们的骄傲呢。
9 {1 o0 \4 T. L7 u4 x5 I. @9 I  , U, H1 ^3 o+ k9 ?7 o4 F* N
  放眼历史,惟有庄子,全身心地与江湖相伴,囫囵一个与日月同辉。, h$ K5 o- y7 G8 H$ N7 a' I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 ... amp;PostID=33395841
鲜花(85) 鸡蛋(2)
 楼主| 发表于 2016-1-3 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庄子》内七篇贬斥庙堂伪道和君主专制0 }% ?& t- L- u$ ?' j

+ w' y+ [4 O# ?' u3 r——《庄子复原本注译》选(之五)
( u! ]4 M5 p7 w8 ?- ?- g% o # o. ]# f9 X9 `! k
张远山1 H7 {4 ~1 \9 X4 d1 ~

, E) d/ w4 a: W8 f8 j  庄撰内七篇贬斥庙堂伪道和君主专制之言,散见各篇。例如,《逍遥游》认为“其(神人)尘垢秕糠,将犹陶铸尧舜”。《齐物论》贬斥“君乎牧乎,固哉”,认为“终身役役,不死奚益”。《养生主》主张“不祈畜乎樊中”。《人间世》主张“天子之与己,皆天之所子”。《德充符》贬斥“尧舜”僭居“万物之首”,滥用刑教导致天下充满“兀者”(刖足者)。《大宗师》反对“适人之适,役人之役”,主张“自适其适,以德为循”,贬斥“泉涸陆处”、“以君为父”,主张“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不过庄子贬斥庙堂伪道和君主专制之言,集中于末篇《应帝王》前四章。
  }% p3 d" C- S+ X    《应帝王》篇名,读做“应帝之王”。“帝”、“王”二字,不可连读。“帝”指天道,“王”指“王德之人”(魏牟版《外篇·天地》所引庄言)、“素王”(刘安版《新外篇·天道》)。
/ \- n+ m6 D3 U+ X$ N( B    本篇内证:全文七章,前六章五见“王”未见“帝”,第七章三见“帝”未见“王”。% c  `7 r3 T7 k! f
    异篇外证:《养生主》“帝之悬解”,“帝”指天道。《齐物论》“王倪”、《德充符》“王骀”,“王”均指“王德之人”。
- J# u. w( D2 a2 }& \    史实证据:庄子之时,“王”是人的顶级名相,“帝”不可用于人。然而庄子之时,“人王”僭称“天帝”已露端倪。前288年秦昭王、齐湣王僭称“西帝”、“东帝”,旋即失败。2 k1 o# F$ K, {0 z1 J
    后于庄子的荀况,始创“帝王术”,韩非、李斯学之,进献秦王。近人王闿运亦治“帝王术”,杨度学之,进献袁世凯。古今士人所治“帝王术”,均非“自为帝王之术”(此为灭族之罪),均为“使王称帝之术”,无不进献于尚未称“帝”之人,从不进献于业已称“帝”之人。荀况“帝王术”之“帝王”,同于鲁仲连“义不帝秦”之“帝秦”,“帝”均为动词,“王”、“秦”(秦王)均为名词。“帝王术”之“帝王”,“义不帝秦”之“帝秦”,均不连读为名词。
# r" K& [5 V. c6 p0 x+ T* ?    庄子殁后六十五年(前221),李斯运用学于荀况的“使王称帝之术”,帮助韩非信徒秦王嬴政以“人王”僭称“天帝”,终获成功。
: |, Q2 [* ?9 V6 s( J6 g    郭象反注《应帝王》篇名:“夫无心而任乎自化者,应为帝王也。”乃以“人王”成功僭称“天帝”以后的悖道史实,倒释“人王”僭称“天帝”之前的顺道文本,错误连读“帝王”为名词。旧皆盲从郭象反注,未明《应帝王》篇名之义。! |1 ]" g) f6 Z2 G3 k' J8 l
    “应帝之王”,兼寓二义:其一,顺应真帝(天道真宰)的王德之人。其二,因应假帝(人道假宰)的王德之人。第五章核心寓言,至人壶子寓前义,寓言情节寓后义。第六章点题卮言,“无为名尸”至“亦虚而已”寓前义,“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寓后义。
/ X( \( w0 B* q    《应帝王》是庄子猛烈批判庙堂伪道和君主专制的“政论”之篇。前四章阐明道家价值序列“道↘德↘仁↘义”,贬斥庙堂伪道之“仁义=道德”。
鲜花(85) 鸡蛋(2)
 楼主| 发表于 2016-1-3 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 《应帝王》第一章贬斥俗王“臧仁”
2 E/ o; V4 j- i' {" @" z  ?
. k. r) ]& I+ v啮缺问于王倪,四问而四不知。啮缺因跃而大喜,行以告蒲衣子。
6 z0 O1 {  s  J蒲衣子曰:“尔乃今知之乎?有虞氏不及泰氏。有虞氏,其犹臧仁以要人,亦得人矣,而未始出于非人。泰氏,其卧徐徐,其觉盱盱;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其知情信,其德甚真,而未始入于非人。”! x( f" n, ^3 J' e/ v

5 h0 p# L6 a  a! {" R今译
0 o$ l3 }$ d. J4 t' g
5 W+ a# E) r- G' \# ~& i   啮缺问道于王倪,四问而四不知。啮缺因而雀跃大喜,前去转告蒲衣子。
* G' C, o" f0 x1 {/ I) E' I9 E 蒲衣子说:“你如今明白了吗?虞舜不及伏羲。虞舜,他仍然希望褒奖仁以约束民众,也得到了民众拥戴,然而动机尚非出于非议真人。伏羲,他寝卧之时悠闲安宁,醒觉之时逍遥自适;一时以为自己是马,一时以为自己是牛;其知真实可信,其德甚为纯真,因而没有入于非议真人的危险。”; ]' W( z8 l8 X" S* e# D
  _/ w% m! C6 L( h% w0 o' u
【辨析】& q$ y6 P3 c/ G, r- j
“有虞氏,其犹臧仁以要人”:臧,动词,褒奖。虞舜褒奖仁,意在要求、约束民众。即“黥劓”(《大宗师》)、“雕琢”(下文)民众之真德,“以仁义易其性”(刘安版《新外篇·骈拇》)。参看《德充符》贬斥大知小知“求名自要”(为了求取名利而自我“黥劓”、自我“雕琢”)。
/ T( p! u7 l5 u7 D 俗王“臧仁”,即颠倒“道↘德↘仁↘义”之价值序列,把第三价值“仁”拔高为第一价值,以此否定“天道”、“真德”,并且自居仁爱臣民的圣君。俗王之“仁爱”,其实仅是使鱼处陆、使民被役以后的呴湿濡沫,并非遵循“天道”、“真德”的真仁爱,而是“失德而后仁”(《老子》)的假仁爱。
鲜花(85) 鸡蛋(2)
 楼主| 发表于 2016-1-3 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二 《应帝王》第二章贬斥俗王“式义”; M' x" {2 ?4 s2 K5 o
( X8 _2 u) k4 f% [# A
肩吾见狂接舆。3 `6 n' {/ j, ^. g5 z
狂接舆曰:“日中始何以语汝?”
; O0 X9 Z4 v  s: p0 ^肩吾曰:“告我:‘君人者以己出经式义,庶民孰敢不听而化诸?’”
5 d) ?4 C  L6 U& y( r5 d6 T5 i狂接舆曰:“是欺德也!其于治天下也,犹涉海凿河而使蚊负山也。夫圣人之治也,治外乎?正而后行,确乎能其事者而已矣。且鸟高飞以避矰弋之害,鼷鼠深穴乎神丘之下以避熏凿之患,尔曾二虫之无知!”* C9 c. R, u6 p" k" ?
$ D2 Z& }* t3 U' e% Q9 {$ Q
今译
! I% x$ B1 u" L3 z: u - t  z) v% a: r+ L" F- m
肩吾拜见佯狂的接舆。, @; Y6 O7 X4 o+ K2 n: D5 x3 d
佯狂的接舆问:“日中始对你有何教诲?”6 C( r! _$ ~* c4 e, {  A$ M- _
肩吾说:“教诲我说:‘君临众人者以己意颁布法令、规定正义,庶民谁敢不听而接受教化?”: s1 y3 N5 ^1 j$ }) m1 v
佯狂的接舆说:“这是欺骗民众的伪德!如此治理天下,犹如入海凿河而使蚊背山。圣人治理天下,是治理外物吗?自正己生而后躬行天道,仅做确实力所能及之事而止。况且小鸟尚知高飞以躲避弓矢网罗之害,鼷鼠尚知深挖洞穴于神丘之下以躲避烟熏挖掘之患,你竟比鸟鼠二虫还要无知!”8 ?4 g4 J# p7 h) G: {8 W% [; C8 T
) x  h6 |6 `! N( R
【辨析】* R: `+ Y# @6 x: @
“日中始”,虚构俗君,泛指(崇“仁”虞舜以降的)崇“义”俗王。《逍遥游》之唐尧,尚推戴至人许由为“日月”,自贬“爝火”,“自视缺然”。至《齐物论》之虞舜,则面谀唐尧为“德之进乎日者”。至《应帝王》之尧舜以降俗王,则自居“日中始”,自命替天行道,悍然“代大匠斫”(《老子》)。庄子以此譬解俗君僭主之日益悖道。) b  u1 p; S0 r  J- ?0 S8 K2 B# K
“君人者以己出经式义”,俗王以己意颁布法令、规定正义。参看魏牟版《外篇·管仲》:“是以一人之断制利天下,譬之犹一瞥也。”$ x1 X0 G- c% u6 M& j; S5 ^( R3 S
“仁”训爱,“义”训杀。虞舜崇“仁”,尚出于爱,唯不知崇“仁”必定降至崇“义”,不知崇尚仁爱必定降至崇尚嗜杀。后世俗王崇“义”,已非出于仁爱,而是出于嗜杀,仅是自饰嗜杀即为仁爱、正义。《大宗师》褒扬天道“齑万物而不为义”,即斥人道“齑万物而自居义”。5 C" A8 B/ Z8 R: n0 V
庄子贬斥庙堂伪道规定的“适人之适、役人之役”之名教纲常,是违背天道的伪“正义”。参看《齐物论》“忘义”,《人间世》“以义誉之,不亦远乎”,《大宗师》“忘仁义”、“自适其适,以德为循”,魏牟版《外篇·至乐》“义设于适”。! L3 a# @4 W! D% N  Z
“庶民孰敢不听而化诸”,庙堂既用以刑治身的刑教,威胁、劫持民众,又用以名治心的名教,“黥劓”、“雕琢”民众,因而民众不敢不服从伪道的教化洗脑。) I9 g/ b6 \" @$ d/ x" T% Q/ `
“欺德”,欺民之德,伪德。反扣上章“其德甚真”。
& y, t; h5 Y' Q/ N“其于治天下也”二句,贬斥庙堂伪道整治天下。“涉海凿河”,斥其徒劳无功。“使蚊负山”,斥其不自量力。
鲜花(85) 鸡蛋(2)
 楼主| 发表于 2016-1-3 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 《应帝王》第三章贬斥俗王“治天下”
4 O; c% o0 `4 v1 ~. a6 h. ?! C
0 f, T+ R% `1 g) v2 ?0 `! ?   无根游于殷阳,至蓼水之上,适遭无名人,而问焉,曰:“请问为天下?”
+ r0 Z( g/ m( I8 C% u" H8 k   无名人曰:“去!汝鄙人也。何问之不豫也?予方将与造物者为人,厌则又乘夫莽渺之鸟,以出六极之外,而游无何有之乡,以处圹埌之野。汝又何暇以治天下感予之心为?”9 Y% ?* M% F- e  p
   又复问。
& \  u# |( y' @& R) s( i- X   无名人曰:“汝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u7 r& ]3 B) t3 I5 o

5 Q5 `% y8 n& T- {6 {# x  t今译
8 J  Q0 J2 `/ k) q) f  E0 u
/ \* s8 C& q2 b" m无根漫游殷阳,来到蓼河岸边,恰好遇见无名人而问:“请问如何有为于天下?”* g4 i; ?" h( k" w
无名人说:“去!你这鄙陋之人,为何问出令人不快的问题?我正要顺应造物者而做人,做够以后就驾乘莽渺之鸟,飞出六合之外,遨游于无何有之乡,静处于空旷无垠之野。你怎么有空用治理天下撄扰我的德心?”; W7 e& P/ p) O0 H+ Y' a
无根又问。( a1 H. J% L% F
无名人说:“你只须遨游德心于恬淡,冥合神气于寂漠,顺从万物之自然而不存偏私之心,而后天下就得到治理了。”
$ Q6 O9 U; P! `; N1 U2 E
- E- z3 q$ f5 g5 H2 P: u3 r2 ^   【辨析】
3 J+ U; A( L2 G   “游心于淡”,游心于道体(道无)。“合气于漠”,合气于浑沌(道有)。  u& X9 C5 v: m: h- A2 {
   “与造物者为人”,即庄学宗旨“顺应天道”。
4 _" ?1 t2 c' B! l8 R   “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魏牟版《外篇·达生》“从水之道而不为私焉”承之。参看魏牟版《外篇·天地》所引庄言“不拘一世之利以为己私分”,魏牟版《外篇·寓言》贬斥庙堂伪道“劝公以其私”,魏牟版《外篇·徐无鬼》贬斥“君独为万乘之主,以苦一国之民,以养耳目鼻口”。
  z) M9 l& E, M5 f; t1 q) K( o   前二章贬斥俗王“臧仁”、“式义”之后,本章阐明价值序列“道↘德↘仁↘义”,主张顺“道”、循“德”。
鲜花(85) 鸡蛋(2)
 楼主| 发表于 2016-1-3 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四 《应帝王》第四章褒扬明王“不治天下”
" q% X3 m+ r2 @# i; H
) P. S' W5 P* I( T6 o   阳子居见老聃曰:“有人于此,响疾强梁,物彻疏明,学道不倦。如是者可比明王乎?”( ]/ n: Z6 z5 K8 l0 R
老聃曰:“是于圣人也,胥易技系,劳形怵心者也。且也虎豹之文来畋,猿狙之便来藉,如是者可比明王乎?”
. A) B- B6 o1 I, i阳子居蹴然曰:“敢问明王之治?”" u4 k! n$ V" E7 G8 S$ }3 g
老聃曰:“明王之治,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贷万物,而民弗恃;有莫举名,使物自喜;立乎不测,而游于无有者也。”
( w( j# L. w, t0 O! _8 W* K# ?& l! o( u
& ^6 X  F/ b, }8 b( K7 u今译
7 v. e1 C  u+ Q. E" q$ S9 x: D$ U
+ [8 S  o6 F% s- T1 ~6 j1 j3 W阳子居拜见老聃说:“有人在此,反应迅疾,强壮有力,通彻明物,学道不倦。如此之人,可否视为圣明之王?”% D8 u9 F' x* H& P: l; G+ _- w
老聃说:“这在圣人看来,胥吏容易心系末技,这是劳苦身形而惊扰德心之人。况且虎豹的斑纹招来猎杀,猿猴的便捷招来捕捉,如此之人可以比于圣明之王吗?”4 p7 T' N8 }  i6 |! p1 S* Q
阳子居惭惶地问:“请问圣明之王如何治理天下?”
% b/ W1 J8 J% d老聃说:“圣明之王治理天下,功绩覆盖天下,而似并非自己之功;化育施及万物,而民众无须倚待;有些民众不知其名,听任万物自喜;而他立足于深不可测的道极,遨游于无有形迹的道体。”2 T$ `8 u6 @! l9 J
' R! T( K* f' |( q, E' U8 J
【辨析】0 ]& j5 |7 M7 n
“有莫举名,使物自喜”,义本《老子》:“太上,不知有之。……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b: p! h- p8 h& c( [( [! X: L* C
《老子》“太上,不知有之”,韩非本、王弼本作“太上,下知有之”,孙鑛、马叙伦、朱谦之据元吴澄本、明焦竑本均作“不知有之”校正。“下知有之”,与“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牴牾。本篇“有莫举名”,义同魏牟版《外篇·管仲》“圣人并包天地,泽及天下,而不知其谁氏”。意为明王无为不治,百姓不知明王之名,均证《老子》原文必作“不知有之”。老义“不知有之”,主张虚君无为,不合儒家法家宗旨,故法家韩非、儒家王弼均改“不”为“下”。后世盲从者众。
5 [4 B8 w8 r/ M2 q( e* I继前三章之后,本章请出道家始祖老聃,阐明“明王”(尧舜以降俗王,均属“暗王”)崇尚“道”、“德”,顺“道”循“德”,“不治天下”。此即庄学至境“至治不治”。8 `& ^: |6 p7 j8 n5 w) [1 B8 m
& a# l& r1 P" M
《应帝王》后三章,立基于前四章,即如何因应世多俗王、极少明王的悖道外境。* i4 [& H+ z3 X3 N* R
第五巫相壶子章,阐明至人如何因应“臧仁”、“式义”的悖道俗王。3 z" {# G; A/ a4 T( I. \
第六卮言章,阐明至人因应悖道外境之原则:“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5 x, J0 L7 M) B" {2 k( n- S+ l1 i   《应帝王》七章。第一章,贬斥俗王“失德而后仁”之“臧仁”。第二章,贬斥俗王“失仁而后义”之“式义”。第三章,褒扬素王“明德”。第四章,褒扬明王“顺道”。第五章,演示素王之真道如何战胜俗王之伪道。第六章,褒扬至人如何顺道循德,因应悖道外境。第七章,贬斥“失道而后德”之“道分为德”。七章井然有序地阐明道家价值序列“道↘德↘仁↘义”,生动形象地诠释了“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老子》)的伪道僭代真道之历史进程。
# }# x  E3 h& n2 ]  L! x* F/ U- U. r   内七篇之宗旨,就是抨击庙堂伪道和君主专制,对盲从伪道、屈服专制而“适人之适,役人之役”(《大宗师》)的民众,进行“息黥补劓”(《大宗师》),使之“雕琢复朴”(《应帝王》),“自适其适,以德为循”(《大宗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埃德蒙顿中文网

GMT-7, 2025-9-27 02:15 , Processed in 0.115308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