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85)  鸡蛋( 2)
|

楼主 |
发表于 2016-1-3 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庄子》——中华文化的奇葩
. ?' |9 k% {& J) G1 B9 C* d; |( t! o) }. l" }% l' D
庄子(名周),究竟离我们有多遥远;《庄子》,究竟留给后人多少精神食量?很多人不胜了然,因为庄子至今还蒙着一层帷幕,隔着它,一切隐隐约约,不甚真切。$ X3 s8 ?5 \7 g7 P/ d
. y" t `( @. ]$ v 提起陶渊明,知名度会更高些,至少,“桃花源”的蓝图总是听说过吧?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写罢《归去来兮辞》,回家当起了“五柳先生”。尽管生活窘迫时常要靠乡民接济,却自有其怡情方法——“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陶渊明的“悠然”之间,游荡着一丝自得、一份洒脱。! ~" v$ ^/ j! `9 @- r9 }0 l
* n9 e- g) S/ K5 K' ^( e( N 东晋陶渊明之前,魏晋之际的“竹林七贤”有两位领军人物——阮籍和嵇康,为表示对篡权者的不屑,一位用酒精将自己放倒,大醉三月不起,以逃避与司马氏结为儿女亲家;一位慷慨激昂地写下《与山巨源绝交书》,断然地与原先的朋友、如今的投靠者、同为“竹林七贤”的山涛割席而坐,终究付出生命的代价。; F# u2 E8 u* c5 u8 j; s2 z
3 \ y7 Z p" A: z% W
其实,阮籍和嵇康有一个问题没整明白:曹氏(曹操、曹丕)一脉原本也是篡位而立的,要不,汉献帝怎样就突然“逊位”了呢?再往前四百年,刘邦如果不耍流氓手段,恐怕进入咸阳坐帝位的是项羽。……认真追究起来,没有谁天生就是正宗的,坐久了就正宗了!曹氏可以篡夺刘氏的,司马氏的为何就不能掳夺曹氏的呢?想来,嵇康和阮籍只是不习惯而已,后人高估他们似乎没有什么理据。他们若是有幸能往后看看,方知反清复明的“仁人志士”,有多少被清朝的科举收编了?
8 N' a. X1 M; A : T7 a5 Z9 C" @; y
有学者认为,阮籍、嵇康、陶渊明上承庄子遗风,下启李白、苏东坡、刘伯温、金圣叹,值得钦佩。在我看来,他们只不过拾得一点余绪而已,哪有庄周的底蕴?
, R5 c% }5 n H; X 4 Z& i, h; P0 J" `7 Q+ e/ r
陶渊明若没有出仕,哪来回归?他值得夸耀的也就是“迷途知返”四字而已。嵇康白白送了性命,更与庄子的养生之道相悖。至于阮籍,如果说陶渊明的窘迫是在生计上,那么,阮籍的窘迫怕是在心头上。诗仙李白,曾为贵妃献媚诗,“天子呼来不上船”只不过是诗人想象中的豪气,其实,“船”他是早就上了,三年之后方匆匆离去。东坡先生早就是朝中要员,只不过在几次朝中争斗中失了利,难得的是愈挫愈坚,活出了自我。刘伯温曾是朱元璋的首席谋士,明朝这位开国之君多次称其为“吾之子房也”。子房,乃助刘邦夺得天下的谋臣张良是也。明末清初大文豪金圣叹,却因为民请愿被斩首,气宇轩昂然而命不保矣,可敬可叹!
- h. R3 P( v4 W% F5 V3 Y# t
) T/ h, T% F& _/ w5 S1 _ 惟有庄周,与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暴君宋君偃同处半个世纪,不仅安然无恙,居然还留下一部无与伦比的《庄子》。这是怎样的智慧、怎样的修持,方能达成?0 E4 m8 N* ?8 m9 G# a5 V
. P' b+ i, r6 W3 r/ E% d! T6 E! ? 鲲鹏的神话(《庄子·逍遥游》)显示了自由的广度。心生“自由”的梦想,笔下方有“自由”的翱翔。自由,是《庄子》一书不可泯灭的主题。
! `& |( b, G! d: _5 |3 v1 E [
* [9 |# m! C4 G$ @$ f1 P 相濡以沫的两条鱼儿(《庄子·大宗师》)尽管情意绵绵,却不如相忘于江湖来得自由舒坦。8 P, ?4 U$ i1 T/ x/ m
' c8 c% Q8 D+ j
许由对唐尧的天下挥挥手而去(《庄子·逍遥游》),庄子则对楚国的相位“持杆不顾”。在庄周眼里,那相位只不过是老鹰嘴里的腐鼠罢了,安得吓(hè)我?他宁愿如老龟一般拖着尾巴摇曳在污泥中,也不愿被包装起来置于神圣的庙堂之上(《庄子·秋水》)。
; B5 t( ~; {4 B4 Z
" ~, E( j" m" F& s 与庙堂的抗争,是庄子一生的中心话题。这种抗争,可以自由的广度来标示两者的距离,也可以嬉笑怒骂的寓言故事来表示决裂的态度。! x5 D: U5 s+ @/ L0 h% O
* W! K( `/ B6 S. c$ ~ 庄子的朋友曹商,替宋王出使秦国(《庄子·列御寇》),得车何其之多(这车,大致是现如今的奔驰宝马吧)!面对朋友的得意忘形,庄子淡淡一句话:那是替秦王舔痔疮得来的(子岂治痔邪?何得车之多也?),就让曹商遗臭两千余年。——从没见过如庄子这样恶心人的,真是绝了。似乎还没见过如庄子这般对统治集团及其成员如此鞭挞的,下手之狠无人能及,而又举重若轻。
M4 J, i, y3 C" p0 |3 D$ [! ^
4 s* s+ b: f V 绝了,庄子,您老人家实在对得起这个“子”字。
" t3 g# H( i4 W p+ G, P0 n. O, t
人类社会的不公平不平等,明眼人一目了然,但表达方式却千差万别。老子轻轻吟哦:“天之道,损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用的是讲道理的方式,温文尔雅有余,力度却明显不足。庄周则不然,他从最通俗可见的事例入手,大声疾呼:“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庄子·胠箧》)仿佛生怕天下人不明白、不清醒似的,急切之情溢于言表。诗圣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想必是从这里获得了灵感?
1 ~6 a# g' N( D) ^! Q
5 }* q& K7 K* m; V “狙公赋芧”(《庄子·齐物论》)的故事,正如刘伯温所揭示的,民众一旦醒悟造反,居于庙堂之上的“狙公”(猕猴王)除了饿死别无他途。今之学者张远山认为,其论旨正面攻击并揭破庙堂君主(狙公)对江湖民众(众狙)的实质性侵夺。0 z) I6 U- |0 n4 I2 a9 y; O
9 a. J' y7 x* a U
“庙堂”与“江湖”,“君主”与“民众”,这相互依存而又互为对立的两个集团,就这样在《庄子》的寓言故事中对峙着,警醒千万后来者社会矛盾的存在及其不可调和性。看来,并不比马克思的阶级分析法逊色多少,呵呵。) g5 ?! g" f. U0 ]2 R" W+ V
) u3 Y- B( @: s6 j0 B- i+ D 5 a* G2 W( z+ w" |: U# ^6 V
, v9 \- x6 M; x; M. h8 [0 Z$ \+ S) U 庄子对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思索,其深度也是常人所无法达致的。“庄周梦蝶”耳熟能详,然而,其深意却非一般人所能理解;“魍魉问景”(影子的阴影问影子),就更不好懂了;鲲鹏的转化又有何深意呢,真如今人所理解的那样?人与物、生与死,在本质上真的是同一的吗?这与现代原子论有相通之处?4 `( _/ Y+ |1 ^ @* q- h+ x
! H6 V, o9 G+ [2 z8 H0 M |* @7 y7 l 我们只能说:庄子树立的是一个没人能够抵达更别说超越的高度。正因如此,《庄子》一书如天书神曲。然而,曲高和寡,能读懂的人太少了,能通透的就更少了。像你我这样的俗人,能一知半解就已经受用无穷了。6 {* }" }% ?/ Q
' p* H4 u* j# U2 D4 t; @$ W% s
不知何时,她能走向世界?让全人类都承认:《庄子》,是中华文化的奇葩——那才是我们的骄傲呢。
8 U4 h1 H6 |* |* c( ]- b. e6 w
W1 `$ L$ x4 x K& x, o 放眼历史,惟有庄子,全身心地与江湖相伴,囫囵一个与日月同辉。
" E3 u T3 n% g- H: a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 ... amp;PostID=3339584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