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1005)  鸡蛋( 11)
|
“如果你爱他,就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
. L: J; {, r' P" Q# G2 }( O3 j# h6 M: j) S" E/ w
1993年,旅美作家曹桂林用这句风靡中国的台词和一部《北京人在纽约》,告诉成千上万做着“美国梦”的中国人,什么才是真正的美国。 ; `: Z1 d( c: I
9 p* D. T$ [7 }
2013年11月,曹桂林将要出版他的《北京人在纽约Part II》。移居美国30年的曹桂林,如今仍然操着一口纯正的北京腔。他说,只有活到他这个岁数的美国“老移民”,才能真正体会,历经二十年的世事变迁,许多身居美国的华人心灵深处“怎么就那么拧巴”。
/ v6 D! \7 b0 U; P" @3 u0 ~" m8 s8 A2 @9 f
这一次,他的开场白是:“活了60年,做了30年梦,纽约啊纽约,曾把你比作地狱、天堂。如今两鬓斑白独自看,不值不值;空忙了一场,不懂不懂,挺荒唐。”
6 L3 k- G7 K2 E0 e/ U8 p6 U0 ~8 z9 U4 C5 Y1 k% z
第I部:桥那边,荆棘丛生 7 u$ \0 r. p/ v) \. c3 H
; w/ A- w5 B% r
——一家新移民的真实故事 9 v4 G ^. e, w6 [
$ O# f$ e/ r( |7 c0 w( r4 H 车窗外,资本主义世界一派花花景象:曼哈顿的摩天大楼灯火通明,Mc Donalds、SONY、JVC、PIZZA OPENING FOR 24 HOURS……霓虹灯和广告牌的鲜艳和闪动令人眼花?乱。 . Z# p. w* _" H2 H" u/ N, Q) U
: h6 D+ I$ Y' J& t% S 坐在姨妈的车里,刚刚从粮布票时代走来的大提琴演奏家王起明,在《星条旗永不落》的高亢旋律下,手舞足蹈,豪情万丈:“美国,纽约,我王起明,来了!” . A& Z# l! w; L2 i) d$ f5 w: N0 T
3 q2 D4 [8 `( I4 W3 I( L5 H& ]( }- e/ p
曹桂林说,他不是什么专业作家,很大程度上,王起明就是他自己。 5 [6 S* i5 b7 }% u$ d$ L6 g
- u2 u5 K0 H, Z* p 1980年出国前,在中央广播艺术团担任大提琴演奏员的曹桂林,一个月的工资只有42.5元(人民币)。“那时候中国外汇储备少,出国时一个人只能带16块美金,连半拉车轱辘都买不起。”他说。 2 {- _( d1 h6 m$ \4 P) N/ e+ E
% x" U# l. z( ~4 [5 t/ O! @ 姨妈把王起明和妻子郭燕撂在了地下室门口就走了。黑黢黢的墙壁和破烂不堪的屋子,与外面的灯红酒绿天差地别。郭燕哭着说:“到了这儿谁都不管我们!在这个鬼地方,我觉得饿死了都没人管我们!”
6 m* W' T4 y; m. I# n
" o! B" A% Y. u s7 e. c F “那个年代出国的人还是很辛苦的。”曹桂林说。在美国,“辛苦”的含义,主要还是没钱。 ( I/ I( U( q3 t, @ M5 \6 z
' m& o R% h( | “美国其实是一个很自私的国家,主要还是凭个人能力。在中国,有时候能靠人情,有时凭一个巧劲;在美国,只要你没钱,都得在底层。”曹桂林说。这是他初到美国感受到的第一个文化落差。
6 h+ o3 ^; R7 |' y4 G) `7 C+ l, O" b' |$ V1 \8 `7 x" M M. C/ e
如剧中的王起明一样,到纽约的当年年底,敢折腾也会折腾的曹桂林在美国创建了C&J KNITWEAR公司,主要设计和生产美国高档针织时装。 + T) ~/ ]- X! ?2 ]7 |2 I: ?
2 J( x% w3 S, f# b 王起明后来的故事跌宕起伏:他有了钱,却离了婚;他在美国为女儿创造最好的条件,女儿却在中西方价值观的碰撞中,成长得愈发叛逆无理;资本主义经济走势无常,连带个体经济和人生处境一同陷入低谷;面对昔日好友前来投奔,他只默默看着这个北京来的朋友开始重复自己的轮回。 5 B; R& |; M' z. t, b
$ D$ o5 s; x- ^! P( e# s9 o# J
同样遭遇美国经济不景气的曹桂林,1989年有空回了趟北京。面对家人朋友的大宴小请、赞美眼羡,他觉得受宠若惊,又觉得受之有愧。 0 S1 T. p) z% B" ~' G2 t
' c1 E0 ]% i! M: t/ V% y 在《北京人在纽约》的前言里,他记录了这么一段: 4 Q* u* C7 G9 u3 {& {. V
+ `' y* n" r# W f: i 老领导走过来,拍着我的肩膀说:“此一时来,彼一时也,你现在摇身一变,成了外商啦。”
# ]; z* D, K+ m' s/ ~. z7 ~! q& C4 [" F! m
我顺口搭讪说:“我是‘内伤’。”
) z" {; q9 n2 j1 P7 I" u ?8 ~
7 a" l% `% ?7 _" \& q “什么内商,内商指的是那些国内的小倒爷儿。你在美国,是国际大倒爷儿,做的是大生意,所以,就叫作外商。”老领导给我作着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
& b2 x! u! r+ M6 `9 Q( k9 H! j
9 ~6 C0 F& Y! L& _ 我想张口解释几句,可又一想,算了吧,我的内伤,几句话怎么解释得清楚呢?
$ o* Z. A2 [# R) u; ^9 y0 j) n
; q+ e% [" z* N/ i0 x" x5 ~ 于是,在回美国的飞机上,他产生了一种冲动:我的内伤既然几句话解释不清楚,就慢慢地写出来吧。
! {$ }0 ]) i* S# N3 ?, `( e& [9 [6 W& }) G+ K! e% F
回到纽约,他每天与客户谈好生意,回到工厂布置好工作,就赶快回家写作;在路上,他把笔记本电脑放在驾驶座旁边,遇到堵车,就拿起来写两笔。“我没想发表什么,就是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写自己经历过的事。” 3 n8 j' e: ]- h6 L
5 L1 B' I& f; q8 U8 c9 A
曹桂林觉得,美国有很多好的地方,只要你努力,聪明,肯拼命,总会有成功的机会。但是,通往成功的桥那边,并不是一片乐土田园;桥那边,更是满地陷阱,荆棘丛生,一不留神,就全玩儿完。
2 P# K# q( g2 @1 N) `& V, J$ W) D; [+ i+ Z$ e" _
“在第一部里,我通过一个家庭的变化,反映出中西方的culture shock(文化碰撞),这是一家新移民的真实故事,我写的是真实的美国。”他说。
1 I6 d5 x, t+ G0 Y( w- U' O* R
" y' ^( }$ k* Y6 D 第II部:想归来,已无从开始 . Q$ @# o! E' p. k7 \
* D/ O3 O8 E" n# Z$ `2 @ ——一群华人精英的内心纠结
" Y2 j) I1 x) Q" p) R/ K
& i. J) w0 h' f 在美国,曹桂林与太太叶英居住在太太任教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附近。叶英是中国有名的女高音歌唱家,以一曲《我爱你中国》家喻户晓。1977年高考恢复后,她被中央音乐学院录取;1981年,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个获得声乐国际大奖的中国人;1985年赴美留学;如今,她已经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声乐的音乐系主任。
g( ?2 I6 F% u' Q* |+ ? g! m* K0 F ]% H o6 i
“我在美国的华人朋友里,很多人都是像叶英一样,1977、1978年参加高考,上世纪八十年代出国,后来移民国外,现在他们都已经成为美国主流社会的华人精英。”曹桂林说,《北京人在纽约Part II》中,王起明的故事也正是围绕这些人展开。 2 g$ A( D" `6 P) N$ `( I2 ?
" O; O9 x5 P9 \$ f
去年中秋,曹桂林召集他的华人朋友在家里开party。“这些人工作都很忙,那一天几乎是从世界各地赶来的。大家你带一袋饺子,我带一个韭菜盒子,或者一盒牛肉,聚到一起吃饭聊天。”他回忆,“忽然有人说,我们想听听家乡的歌,于是就一起唱了一个非常简单的‘跑马熘熘的山上……’。唱着唱着,大家都掉眼泪了。这是为什么呀?是欣赏这首歌,还是勾起了什么回忆,还是看着今年的月亮特别美?谁也说不清楚。后来大家都没说什么话,一人吃了几口饭,就纷纷回家了,只听到各自汽车发动的声音。”
* ?8 g6 q9 @, Q' y; w7 R& G& g
. X) S0 S" h; w ~2 Z 曹桂林说,他感受得到这些身居美国的中国人内心的纠结。
" p1 ~8 I2 j$ }/ j) S9 h4 O. f0 |+ E4 S
1 D. N! J1 I R6 U, L9 d*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