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顿华人社区-Edmonto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264|回复: 0

中医漫谈2a: 六经辩证:太阳病

[复制链接]
鲜花(5) 鸡蛋(0)
发表于 2013-10-6 12: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2a. 经方诊断 – 太阳病* @1 c) v- J2 O4 X% \# u
! a4 m7 n. u# o. o

; `) s6 L& [- W, z六经辩证来源于两千多年前的中医先祖张仲景先生的《伤寒论》。《伤寒论》介绍的是外感风寒邪气后人体的疾病变化演变,其诊断和治疗方法。所谓的伤寒,指的是人体受风寒邪气的侵袭所导致的疾病。但是本书也提到了伤寒病和温病的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一般来说温病属于传染病,而且是发热性的传染病,而伤寒病不一定传染。% T5 n2 a# D5 A3 ]; Q

2 b( M2 }1 T2 J3 _, \在六经辩证中,疾病被分成六个阶段-尽管仲景先生将每个阶段也都称之为病。疾病从轻到重分别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和厥阴病。2 |7 G  u) d' C) l5 K& X
1 E. ]: r$ _* ?8 ~
诊断太阳病的指标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 [% g8 W3 t6 B2 i1 J' n: n
, y0 ^( r! Y  W+ z& [6 g. f! I. z1. 脉浮。风寒邪气侵袭人体,人体外层首先受邪,故脉为浮脉。要注意的是如果脉沉,那么提示邪气直中少阴层面,要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这个鉴别诊断非常重要。临床上,浮脉需要和大脉区别。) T- h- j  `; j8 l5 O3 v  X" d
* s! a1 t2 C' @+ i. |% F! ~
2. 头项强痛。实际上,这种痛也可以出现在后背脊柱两侧,大腿后方,脚踝外侧等足太阳膀胱经走向的区域。对于学院派中医来说,他们很容易将脚后跟痛当作肾虚。而在经方派,这种痛将被看作为太阳病,表证,而非里证虚证,特别是当病人有外感症状而且脉浮时是如此。
& S8 n0 K+ E; R. Z2 |2 J
9 _* w$ @; F( G7 F6 \4 g0 P3. 恶寒。病人怕冷,不喜欢待在冷房子里,喜欢穿盖的暖和些。哪怕实际体温达到摄氏 40 度,病人还是怕冷,还把被子往身上盖。这里,中医注重的是病人的感觉而不是客观测量的结果。这是中医和西医在诊断取证上的主要区别之一。病人这种怕冷的感觉可以是全身性的,也可以是局部性的。比如仅仅背部一点怕冷。怕冷的感觉可以持续几分钟,也可以是几个小时。在临床上,询问病人是否有怕冷的感觉十分重要。
, N" g/ }% c% F
) ]6 @5 f2 T8 C9 W" [- i/ s: R诊断太阳病,我们必须排除温病,特别是温病的早期阶段。温病的早期阶段,比如说SARS 和 H1N1流感等,病人一得病就会发热,恶寒的感觉极其短暂或根本就没有。病人发热,口渴,出汗。病人喜欢待在冷房子里,不喜欢热。如果病人的表现是如此,我们就能肯定他得了温病。温病的这种表现和伤寒入里化热进入阳明经证阶段基本上一样。阳明经证者,病人身热口渴,不恶寒反恶热。所以我们也可以说温病是温热邪气首犯或直中阳明层次,而伤寒病是风寒邪气首犯太阳层次,所以,基本上能治疗伤寒病阳明经证的方剂,如白虎汤等,也可以用于温病初期,即温病的气分阶段。在这一点上,我们认为说伤寒论不治疗温病的说法是不对的。但是温病发展变化特别快,能否及时应用白虎汤等方剂是治疗的关键。3 y6 F) i! y: I: z

0 d4 N& Z( n) B4 e8 L" ~# K8 G太阳病有几个亚型,即麻黄汤证 (所谓的太阳伤寒证),桂枝汤证(即所谓的太阳中风证),小青龙汤证,大青龙汤,葛根汤证等。这是因为个体的体质不同,在受到同样的邪气侵袭后,身体的反应不同所致。
5 g, P4 P* \4 b  f% v( y( R% j% V5 I2 s' r0 b
麻黄汤证者,病人平时就不太容易出汗,得病后也不出汗。面目手脚常有膨胀或浮肿现象(演员李琦就是这种体质)。( K3 R* X+ H- S
- d% ?' l, d! n# ~/ s8 n, E
桂枝汤证者,病人平素体质瘦弱,易出汗 (如林黛玉体质)。
" E  o( l# f! l' ^9 @7 Z7 m, R* u. |. i5 X3 A! l; p
小青龙汤证者,平素胃肠功能差,即心下有水气,病人干呕、发热而咳,或咳、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  w' R5 h1 Q: ^* M
! Q, e8 U+ F/ o2 O; F, S9 `
大青龙汤证者,病人素体有内热,喜欢冷饮。这种病人西方人多见。得伤寒后,病人除了表症外,有口干,心烦等内热表现。
, `0 ~8 G3 f" J8 H( M) ]
  A8 e  B5 a4 a* U8 c% x葛根汤证者多为肌肉健壮的人,如体力劳动者或运动员。得伤寒病后易有前额痛,鼻窦炎发作,后项强痛等。" p* Y/ K8 [! @4 [

' M7 J2 C# N: ~/ l" H  U9 b# P% M除了以上常见的类型外,伤寒病还有以下几种特殊类型:
3 E, s1 Q" }5 J- y) v3 a, |1 W8 X
0 m. U( w+ T% i$ Q. O: }1 L" C: \: g* A
(1). 膀胱蓄热证' m+ \/ _9 q. a. X0 ?7 ^$ C

8 U  S0 u# T  L8 T病人有头项痛,恶寒不恶热这些表证,还有小腹胀痛,小便不利这样的里证。这是由于邪气入侵膀胱,热邪蓄积膀胱。作为治疗,仍需要用桂枝汤先解表,然后用桃核承气汤驱邪外出。
2 o  c2 Y& R( ]; F: K( n; v. y0 P, e
  ?, E5 k4 q, M& G! ]3 |5 Y (2). 膀胱积血证8 S! [0 `9 F, u% n! n3 k/ H
; l8 _& J6 e* _. P- P
当病人有头项痛,恶寒不恶热的时候,还有小腹胀痛,但小便正常。这是膀胱积血证。小便不受影响。此时脉搏沉弱或沉涩。此证需要用抵挡汤治疗。- z. I. g3 L0 y  q7 y
+ @5 k- K, Q3 P' R6 o5 U+ m8 M. ~  V
以上是伤寒病太阳阶段的诊断和治疗大纲。读者只要记住诊断要点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就能诊断。不必考虑是否发热或发热程度多高。有脉浮和恶寒感就将病情定在了太阳阶段。医学院毕业的医生会注重是发热重还是恶寒重而判断是风热还是风寒证。在经方诊断体系里,这是没有必要的。关于脉浮,读者需要自己体会和请教有经验的医生。中医单靠书本是不容易学好的。+ Y# f6 c/ L. T5 j7 V( [/ g

# {) x" V6 r( `5 Y, w- r7 G4 Q( i当疾病处于太阳表证的时候,如果诊断正确,用药准确,数小时后病情就会明显缓解。而且这种缓解指的是治愈,不留后患的治愈。这一点不像用抗生素或激素治疗导致的病情迁延不断。我们一般让病人喝一杯中药,然后针灸,所以一般一小时后病人会觉得症状明显缓解,感到明显轻松。这种治疗,成功率很高。我们用的中药是中药免煎颗粒剂。加水就能溶解,病人当场就能喝。用药得当的话,二十分钟后病人就能感觉到草药的治疗作用。这种情况读者可以自己实验;碰上常身热汗出口渴的病人(西方人多见),让他喝 6 克白虎加人参汤中药冲剂,看看病人是否能在二十分钟后说出身上已经开始凉快了。- M" G) n+ T- h2 }$ L( _5 I9 c

% p3 h* b0 F' r2 p表证之治疗主要是发汗解表(用麻黄汤类方),调和营卫(用桂枝汤类方),解表逐水气法 (用小青龙汤),解肌法(葛根汤),和解表清里热法(大青龙汤)等。关于药物的组成和作用,我们以后逐步讲解。另外,这些方剂都有它们自己使用的注意事项。用之不当,也会有副作用或加重病情 – 医学不是个轻松的事业。我们也准备在以后的文章中逐步讲解。请耐心等待。我们会一步步深入。5 }. k) ?; Z2 a" n. R9 J7 n

2 w5 o) ^' ?$ V' W* v; M  V7 |如果邪气同时侵袭少阳和阳明层面,或者太阳表证尚未解而邪气还进一步进入了少阳或阳明,就会出现太阳阳明,或太阳少阳,或太阳少阳阳明三经同时存在的病症。关于常见的二阳和三阳合病并病情况的诊断和治疗,我们也得以后介绍。
9 R2 n# E( }2 h" h! i5 s
  n* Z$ A) ~+ V  e$ f; A8 B' \, D$ ~8 I本系列文章将伤寒论段落进行了重新整理后来讲解的,而不是逐条逐句讲解。也可以说是对伤寒论作的简化性介绍。对伤寒论有研究的读者不必奇怪。因为我们认为有些章节虽然列在某个病下,但那是为了鉴别诊断的目的,而不见得就属于那个病症。比如说四逆散被列在厥阴病章,但它应该属于少阳病。而另外一些时候,有些病情属于误治后的处理,这种误治后的病情应当属于另外的病证中。比如栀子豉汤治疗发汗吐下后, 虚烦不得眠, 或发汗, 若下之而烦热, 胸中窒者。但这种胸中窒的病症当属于阳明胸证。理由后叙。( i! i+ M( R: a. Q! U
' p( a+ F1 F) X8 m3 t! G, g# H
下一节我们讲阳明病诊断和治疗。谢谢对我们系列讲座的兴趣和耐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埃德蒙顿中文网

GMT-7, 2025-11-8 18:27 , Processed in 0.138838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