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662)  鸡蛋( 0)
|
明节的由来和习俗/ ^0 t Q# G+ f- I8 K
5 r: F9 G: o8 S/ ]4 @. M
. l6 [5 l9 C, N9 `, x* c/ z
$ e" Q5 m; p7 e( S9 q( ~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的正确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两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 到了唐玄宗时,下诏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7 B, p, a! l! a
i) F, P1 J& J; m6 ^
2 G- V) S& G6 ~ N: N1 w
# u! y' r: D9 D/ N) |由于中国广大地区有在清明之日进行祭祖、扫墓、踏青的习俗,逐渐演变为华人以扫墓、祭拜等形式纪念祖先的一个中国传统节日,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一般为冬至之后106天,寒食节的后一天。扫墓活动在节前后可延续十天左右。
5 a m+ X- H R, M2 C3 b X3 D; U$ p: Q: h7 G) B4 n1 h8 k
7 ]& [8 N3 b- V' a9 b
0 d* g* b7 i- i! v2 I
习俗: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如果按农历计算,没有确定的日期,即上一年的冬至过了106天就是清明;按阳历计算则在4月4日或5日(以当年二月平或闰而差异),太阳到达了黄经15度时,清明就开始了。这时候,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万木凋零的寒冬已经过去,草木茂盛,到处一片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 d4 Y7 F8 Q4 T) J
4 b' ?! M1 W! ?$ Z
. g4 W6 m# _% S* Y
; Z2 J, ^0 }4 k. y; h“清明”两字,根据宋代陈元靓的《岁时广记》中所说:“清明者,谓物生清净明洁”。清明时节,风和日丽,莺飞草长,柳绿桃红,改变冬季寒冷枯黄景象,大地一片清净明洁。汉代刘安所著《淮南子》中写到:“春分后……加十五日则清明风至”。这里说的“清明风至”之时正值阳春三月,所以有“三月节”之称。《岁时百问》一书也曾做解释:“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可见,清明节是由它所处的时令,在气温、光照、降雨各方面俱佳而得名。
9 D0 A9 i% f9 T5 i" a( q) M# n+ ?( ^! h# J7 n2 E1 z+ m- b
d. \$ W7 e) {" ^3 o; S, W
, b- A+ z+ S4 f3 u8 W: K4 D/ Z5 }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所以,国家通过立法,将清明节纳入法定的节假日。5 P% L4 m" g" A
2 D7 J6 l0 ^1 T
# f% O6 s w/ R1 U Y$ D' _
8 A+ C% R! G& @6 {,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多彩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r7 s3 N: t( q3 U3 d6 U! v$ w# q
& V, q/ p& { I4 m+ Z1 K
: I; n; d( N% ]2 o; n: N2 }" R& K6 n0 b# ] X, v( k7 D
扫墓2 p& M. {! f% \0 P% O5 o/ j
! W# U+ u. R6 z5 | \
/ Q, k! o) [% n6 s9 g3 {% y; k
8 g9 d8 S/ r# V5 }; [: v8 H
6 b- s# r5 X. o, b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