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327)  鸡蛋( 0)
|

楼主 |
发表于 2012-6-5 12: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身心贯通的道德修为
本帖最后由 PTL 于 2012-6-5 14:09 编辑 " \0 t/ ?4 W' z E7 e2 C! `0 `: H
, N3 I! h* Q- w) {“此谓修身在正其心”,修身的根本就在于正其心。只有心正才身正,反过来,也只有身正才心正,它们是互为表里的。也就是说,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不再津津乐道于外在利禄的引诱,而始终处于一种为了追求自己真正的美好理想而“心不在焉”的精神状态。, e4 b( u4 g4 j
% b2 S1 E9 k4 d) e
同时,我们可以知道,人被境转就是凡夫俗子。人被境转是说,人随环境而转,被环境逼迫而不断改变自己,这就是一种凡夫俗子的处事方式,因为他的心在不断地变化。相反,境随人变、境被人转,才是真正的君子之道。只有高风亮节、德高望重的君子才可以恪守自我,转变环境。他不仅通过自己的正心去改变了周边的环境和他人,而且使得整个氛围变得祥和,充满了朝气、正气和生气,并富于人格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样才可以扭转局势。
/ q4 K1 E, U7 k, K4 r3 r/ O' y( |7 @
三国时蜀国丞相诸葛亮就是心正的典范,是能够改变环境的典范。自古至今,许多人都对诸葛亮加以评论咏叹,但有一个方面值得思考。诸葛一家三兄弟,长兄诸葛谨在东吴很受重用,弟弟在卧龙岗。而曹操求贤若渴,三次颁布“求贤令”,决意广纳天下贤才。诸葛亮既可以投奔自己的长兄,在东吴舒展自己的才华,也可以投奔曹操在其幕下做一谋士,因为曹操和东吴都比当时的蜀国实力强。但就在这种军力对比极大、差异极大的情况下,他选择了蜀国,提出了“三足鼎立”。一般人可能会说,那是因为刘备对诸葛亮很重视。这的确是一个重要因素,“三顾茅庐”经过小说的渲染已经家喻户晓,但最重要的问题是,他能认清形势。《隆中对》提出帮助刘备恢复汉室的“三足鼎立”国策,此后表现异乎寻常的勇毅和知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备在病重之际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诸葛亮一心辅佐后主,忠心耿耿。
1 `9 {% }/ o& n. _$ O1 X E6 A" F( o0 b: E. Z+ C" M0 A
在我看来,诸葛亮选择刘备的“三足鼎立”、“恢复汉室”,尽管功亏一篑,但是这一选择铸成了诸葛亮“千古第一人臣”的一生辉煌、千古流芳。反过来,他长兄诸葛谨选择终身效力东吴,则导致他一家几代几乎整个家族的惨死。这兄弟二人选择了不同历史,而历史也给他们不同的未来。这就是《大学》所强调的身正和心正,正是因为这一“心正”让他有了正确的人生选择。; B+ P/ X+ _4 k; x, z
7 Q' g; L# ^3 J1 r+ z* S }, F
“心不在焉”并不意味着天公不回报善愿,天公是会回报的。正是因为心正,人才可以无坚不摧、无所不能,才可以去做应该做的而且一定会做好的大事。心有杂念或心术不正,做什么事都不成。这不是能力的问题,而是心的问题。这就是《大学》反复强调“正心”重要性之所在。- m& D0 L9 ]0 H9 Y
1 ~% q* ^; c; ]2 E, @, @" S
“正心”作为大学八目中承上启下的一目,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心是身体的灵魂和主宰,只有不断净化自己的心灵,不断提高品德修养,才能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4 Z1 J2 R0 E. q# {$ @- ~
7 Q, N- F% W#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