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73)  鸡蛋( 0)
|
周末如果给朋友打电话问他在做什么,你会发现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正在参加婚礼。这是回国不足三十天给我留下的印象,所以后来一到周末我干脆自行安排活动,不再自讨没趣。
0 K# u' p: U. z
; Y9 H' X; J$ f# c# x一天我乘出租回父母家,没事就和司机聊天儿。看样子司机和我年龄相差无几,于是我好奇地问:
" B9 q0 N, ]% q" l$ Z# d" m"开多少年出租了?"; q0 d% K$ i" ^& c" [4 P
"十来年。"8 Z! n+ t3 H5 |+ D H$ V7 r
zt
& @: ^4 ?+ D% |' h2 ?8 }# @2 H"你一个月下来能挣多少钱?", R) h/ t/ r* h0 `- s; H
"三四千吧。"4 T# U7 K1 c& M, W3 e. F. a5 g
"就这么多?"3 W7 E- Z. b' R8 Z) O$ l
"是啊,还不够随礼的钱呢。"5 v2 r1 J' S0 C$ Q7 N
"怎么讲?"
2 w2 G8 m. J: |. T2 b9 J; O2 b1 c"这不上周才参加完婚礼,这个星期六还有一份。"
* j% B4 { e2 J1 i' `/ }* X) S/ r7 |/ _"是啊,像我们这岁数,孩子们都到了结婚的年龄了。"
9 ^5 }4 ?- N2 ~, x8 e2 ]* _"可不是,远的不说光亲戚今年就有8份。"
2 ^5 A: J+ i9 ?: w; x8 l"那你不赔大发了?"
7 [6 F6 y: j. l' [' k( {0 D& ["没事的,今年我儿子也结婚,到时候又回来了。"6 C8 _6 p# E, J
"哈哈,这有点像储蓄,进去出来不多不少。"
& Z% x- Q! z( ?( _7 Y+ ["没利息。"
2 S% M$ e. H4 ~6 @3 T5 R- i"没准那个亲戚手大,多给三头二百的,不是连本带利的回来了。"5 X) |- E/ c; l
"那也兴许谁给的少呢?"
0 n% m1 V! }( S7 D& K"不会吧,如果那样多让人讲究。"
4 h0 ?3 o2 a; x# c7 I! T"也是的哈。": Y5 K; m' f1 ~5 P$ w7 {, |9 a: N; k
4 \ L6 s! E0 v+ P* C& k2 S
6 ^$ G+ R. \; S
如果这种金钱往来还算得上良性循环的话,可怜我的一个朋友老张,人很仗义又好面子,每次参加国内朋友同学孩子的婚礼都得500,1000的,轮到自己孩子结婚,不但颗粒无收,还得搭钱买两张机票去美国参加儿子的婚礼。老张到没说过什么,可是老婆却牢骚满腹,怪话连篇。也难怪这年头,不提倡奉献精神了,做了好事也没人希罕。在国内随礼年年涨,物价年年涨,人的脾气也年年涨,就是工资像个落后青年,无论你怎样努力,怎么使劲儿,它就是跟不上大好形式。在国内随礼的讲究很多,比如领导的孩子送多少,亲戚送多少,好朋友的送多少,一般朋友送多少,有用的朋友又送多少。。。总之名堂多着呢。这里有算计,权衡,轻重缓急,面子和情义,活的累啊!
! X, j& v: I% j+ a: W ) t5 {- i1 M& ]+ {# G- }
在国内社会的交往中,人与人感情的沟通有着不同方式,随礼便是其中的一种。挚爱的亲朋好友,朝夕相处的同窗同事,尊敬的上级领导,家中有事,都要去看看,或随上一份礼物,表达一份心意,这是延续友谊的手段,增进感情沟通的机会,这些都无可非议。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礼的名目越来越多,风气愈刮愈烈,波及面越来越广,花样不断翻新,让人真有些难以应付。结婚要随礼,死人要随礼,孩子满月要随礼,乔迁要随礼,开业要随礼,孩子上大学,上高中的要随礼,过生日,再婚再嫁……等等,名目繁多。" J( y6 C0 b. B
( \$ S* s& F" i6 n$ \: Y8 U随着随礼的次数增多,人们感到随礼不是在增进友谊和情感,好象是在相互交易着什么。今天你办满月,明天我过生日,今天你结婚,明天我再嫁……。你送他,他送你,搞的大家频繁吃着“自助餐”,自己花钱吃自己的饭,互相浪费了金钱,主客双方都不愿意这样,但碍于“狗屁面子”,没有人愿意捅破这层窗户纸,就此随礼性质也变了味道。然而随礼的现象却愈演愈烈,大有一发不可收拾的迹象,有的地方随礼现象严重到把半个月薪水都随出去。因此许多人在随礼之后,心中都极其不情愿,会在心里骂道“万恶的随礼”。& B0 z$ [6 |6 s; _
; f& D* z/ N! u. x从这方面看,还是国外好,生活简单,实在。出国十多年我就没随过礼。迎来送往,一切看心情。没有什么是必须必要的。就说应酬吧,喝不喝酒也看心情,没人逼你灌你,全凭开心与否。就像我们这些自由散漫贯了的人,回国还真有点不适应了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