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1)  鸡蛋( 0)
|
http://www.oc.org/web/modules/smartsection/item.php?itemid=4268
* ^2 |5 A0 C* _. v) q4 [
8 t$ |% _. H A2 u$ G& e一次陪同孩子参加在旧金山举行的“优秀学生(钢琴)汇报演出”,我发现自己好像回了国——举目望去,全是华人的孩子。那些白人、西裔或黑人的小孩,只能算是“少数族裔”了。3 I/ ?0 |0 V( Z0 n6 y. {8 |
. @% R5 f7 r0 l* V从这可以看出,钢琴在我们北美华人中的普遍性。生活在北美的中国人,只要家有孩子,大概家里就有或即将有钢琴。3 j" w# |- c1 _
7 p3 r3 ]8 i; w6 L5 f; ?# f( I! Q
钢琴!钢琴上的旋律可能是和谐的,围绕钢琴的“家庭协奏曲”恐怕就未必了,常常会有不期而至的“爆破音”。
, e) X& L& s5 x' M+ @3 t0 P5 R( w8 E% Z) v" E
为何学钢琴?
5 E" h+ O: u; J/ P* ~
) r4 p0 B* p" b/ K. V女儿学琴前,朋友已经为我介绍了一个钢琴老师。我很感谢朋友的关心,可是不明白为什麽一定要学钢琴。
9 y l8 ^% g( B1 v. I7 n: ]0 k: r9 j) V( Y, y/ B( x
“别人都在学啊!你看看周围谁没有在学?”) B% S5 I6 V7 X1 @& F
, l3 a! |4 @1 w7 v$ |$ \5 B% c4 E$ b. t+ D这实在是一个很厉害的理由。谁说只有青少年才有“披魄穴”(peer pressure,意为“同侪压力”)?为人父母、老大不小,同样有,同样要去从众。. o- S; H+ s4 U7 S
' N) B" ^: i w( C
我环顾四周,果然感到一点同侪压力。体内的“文化积淀”,就是传统文化中的“和别人比一比”,也趁机发作了。为什麽要比呢?因为望子成龙、盼女为凤,乃父母的“平常心”,而龙不龙、凤不凤的,本身看不太出来,要在比较中才容易辨认。所以当看到别人的孩子好时,就想到自己的孩子也应该好,至少相形之下不要太见拙吧。所以,当别人的孩子都会什麽技能了,而自己的孩子不会,好像有点说不过去。
+ D' k0 j" P9 j! y( o& M* h7 L( Y7 X6 x( G
好在“披魄穴”虽被点,基督信仰却已让我练就了一些“内功”,我觉得只要孩子有信仰、健康成长就好,会不会钢琴并不重要。; H$ T8 P# g0 t0 L% _$ k/ \( J3 I
* Z6 y0 [0 m& K5 q( F# m& E+ m後来又有一个妈妈,快口直言地说∶“我让我的孩子学钢琴,主要是给她一个爱好,一个正当的爱好。你想想,美国这里多自由啊,学校的学习又轻松,两三点锺就下课了。作业要麽没有,要麽就那麽一点,几下做完,这一个星期就没有事情干了。
8 c. G+ D# w6 t* d/ g% q0 ]& Q' A7 [$ `8 k; z0 c2 e
“那麽孩子们做什麽呢?看电视?你要是让他们去练体操啊、画画啊什麽的,一个星期就那麽一次。一次一个小时,或者半个小时,学完就完,回来後也根本不会再练。但是钢琴不一样。虽然也是一周只学一次,一次也就半小时或一小时,但是每天得练啊!那就是说,孩子每天都有一件正当的事情做。是不是?
; f( Q9 V q, s4 g% C# i! u6 s v6 U2 }9 x6 R, H; V3 l
“另外,钢琴能够促进大脑神经的协调能力。你看啊,孩子要用左手做一件事,又要用右手做另一件事──同时喔!你能同时左手画圆、右手画方块吗?而且他们还要看谱子,眼睛和手要好好配合。所以孩子学钢琴,也能帮助他们的大脑。大脑神经协调得好,总不是一件坏事,是不是?
4 H" D4 d/ O. ^( i. Y9 P G G6 a' V" \
“至於以後要不要以钢琴为职业,那是另外一件事。她要是自己有这个意愿,也有这个能力的话,我大概也不反对。但至少不是我的出发点。”
/ }( h0 D/ }3 C3 `+ A& O" ?3 x5 m( U! a5 C/ M3 W+ F
我从来没有这麽想过,觉得这些理由不错。2 W) p' i- @/ t2 g
/ y# b' u- ^- G, a, i
另外一个妈妈说∶“我让我的女儿学钢琴,是要她以後可以在教会里面司琴,事奉主。”
& B$ t) G1 v& C" B$ z; l
- F0 L4 X* c+ l) N我觉得这个理由也不错。学以致用,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8 ~2 D) ^; ]& w. E( l; a) B# C! C3 L; |3 A' n0 ~5 `5 R2 T
“不是说弹钢琴的孩子不会变坏吗?所以我让我的那个调皮儿子弹弹钢琴,让他学点好,能静一静。”( A0 k: W- H& B4 m
* N- n3 Y! A* O# X/ N( f
这是另一个妈妈的理由。我不知道这个理由的科学性有多高,不过陶冶情操总不会错的。
) t6 q1 E7 S8 k! {) f0 J( b於是透过做梦的眼睛,我看到我的女儿弹著琴,与朋友、家人共度愉快时光;我看到她在遭受挫折、打击时,猛敲《命运》,或在钢琴上大弹赞美诗,心灵重得安慰和力量;我还看到她在青年团契中司琴,在教会敬拜中伴奏┅┅( Y! S) a# E5 l/ F" d
7 z4 u6 y. k6 f6 t一番狂想之後,我做了决定∶音乐这个爱好,会让孩子一生受益。於现在、於将来,都可以丰富和深化她的生活。3 [" [$ j t5 o& Q# r
! j+ p3 D: n# i2 w( f0 W1 d
於是,我的女儿开始了钢琴的学习,成为无数钢琴课上的“中国美人”(Chinese-American)。
6 k. O8 u4 U3 T3 m* P% d# a2 q' \4 ]2 r3 G8 C. T- V9 X
战场与操场
% G0 _$ [+ U4 d6 v1 I# k7 B
1 \1 _6 n. S! {/ D) U% M& _9 J恐怕没有人在买钢琴的时候,将钢琴与战场联系起来。但确实,钢琴抬进家,战火已酝酿。
! [1 @+ t( P0 b0 M9 W l自从孩子开始学琴,我从幻想的云端落回地面,开始体验钢琴妈妈的酸甜苦辣。- H# h" @: o5 L2 I' U) k/ ]* z
* C- F: J0 k% V0 S, Z M, }& s出发点好,钢琴曲好,钢琴也好,可是,围绕钢琴的“练琴之战”,却常常到达苦涩、甚至翻脸的地步。6 r5 ~/ s* ]5 v! k
' e3 M6 X. ]5 O9 ?+ E. }
一位朋友有两个孩子,老大钢琴学得早,到了老二她就慢吞吞了。问其故,一言道出了所有钢琴妈妈的苦处∶“唉唷!我可想多活几年。”
# t" o8 j s: D! t( v0 x* l) B
$ C0 V( O$ c+ L! m) U7 Y- F这不是花钱买罪受吗?+ h4 a' I: \$ t7 p
1 }" Y, L& O* x4 T" s3 w但还是要买。
5 e6 @; }3 X( B6 U/ j; |
# Z9 S% s7 Q, Y8 m3 W+ b当钢琴老师建议我到几十英里外的旧金山音乐学院,找更高级的老师,好好培养女儿的“天分”时,我一边为孩子高兴,一边觉得肚子抽筋。这意味著“罪”价上涨了──不仅是学费,包括额外的时间、交通。8 T) H0 [' I9 {
2 u- z% g- I3 `8 k0 s* s
而且,如果付出这麽大代价,孩子再不好好弹琴,你会放过她吗?这亲子关系的紧张化,可能是隐藏的更昂贵的代价。6 r) \$ B, W u; {/ X8 K
6 p& c5 ?8 X" z t I
所以我打电话给在旧金山音乐学院当教师的行家朋友徵求意见,刚说既然每周要花这麽多的时间、精力在路上,还有大笔的学费,总得搞清楚一下,女儿是不是真的有天分,如果有,再找老师也不迟┅┅就被朋友迎头痛批了一顿∶. g% U1 P& W6 ?3 |4 L) H
' g3 j) K' p' t$ G0 ~ N“你这样不行!这样是不行的!首先态度就有问题。我给你说吧,有天分的人不一定出得来(培养得出来),因为没有兴趣嘛──好多有兴趣的也被父母给敲掉了;没有天分但有兴趣的孩子,没准就出来了──喜欢啊,喜欢就会练。勤能扑拙这个成语不是乱讲的,是有道理的。来不来音乐学院找老师是其次的,首先的问题是心态要对噢。我看你得检讨检讨自己,端正端正思想。”
' n. T" O w% G G. y
3 v, J8 m6 R+ H本来觉得自己的想法满合情合理,被这当头棒喝,於是“检讨检讨自己,端正端正思想”,发现我真的犯了一项原则性的错误∶忘记了学琴的最初目的,基督信仰的“内功”尽失,却把“学好”本身当成了目的,并体现在每一首曲子上。这不就是社会学所说的“异化”?目的不再是目的,反倒被方法、手段与过程取代了。更糟糕的是,我这钢琴妈妈,还有意无意地有了“投入与收获”的计算┅┅8 x5 K9 y: B. I p
; _6 d1 z ^; E
这些,是战火的根本来源。因为目的达不到,就有挫折感;将投入的时间、精力、金钱与学成的比例,在肠子里一过,发现不理想,於是对孩子就开始严督和紧催。
' O- s; O2 S. q3 |6 @/ j- d9 B2 j
+ G* A, G9 x2 X8 S0 D9 v ]孩子呢,一碰到钢琴就联想到大人的“嘴脸”,心下先就压抑了,能喜欢弹琴吗?这样下去,不仅钢琴成为战场,就算有天分,也被扼杀了。+ U& Q3 l& W& w( [6 y# Z
- P2 B5 L t' D. V6 Y
所以,最後是老师换了,旧金山却没去,因为我这个妈妈“变了心”,决定要将钢琴这个战场,扭转为操场──孩子、还有我自己的品性操练场所。0 n; x" w; a6 k, \: M
7 ] X5 `# q" j如果在钢琴的事上,妈妈越来越没品、没性,那麽钢琴真的就是魔琴,要将妈妈变为苦根,孩子变为苦瓜。反过来,做妈妈的如果品性转佳,那麽钢琴就学得值,因为孩子一定会从中受惠,不仅有琴技,更有“琴心”。
) t! J& \/ h7 Y v6 I* B# u' v- g6 w* f
所以,我求神赐给我智慧,知道怎麽对孩子说恩慈的话。我这个音盲加谱盲,在技巧上是帮不了孩子什麽的,但“良言如同蜂房,使心觉甘甜,使骨得医治”(《箴言》16∶24),我的嘴巴还是可以有点好用处的吧?0 S& g, t! I7 u! y @) h4 C1 B
+ U, ~: p$ K3 }: [
我希望以後从我口中所出的,都是鼓励、建造孩子的话。希望孩子的手碰到钢琴的时候,勾起的音乐体验是愉快的,引发的亲情体验是和美的,心是甘甜的。9 Y* u! X! h, s; G- L
, G ^& i) e; b& I我这“纲”一举,其他的“目”就张了。“纲举目张”这个成语,说的是提起网绳,网眼就会全部张开,喻指只要抓住了事情的关键,其他就好办。钢琴正是如此,自从我“端正了思想”,“纲”就被抓起来了,其他的“目”也就顺次到了位。3 c- Z% D. `$ K. t$ _7 r
+ P4 ~# J) j2 ^
比如,虽然还是要常常提醒女儿们弹琴(小女儿也开始学了),但提醒真的就是提醒,不会加上责怪情绪,射过去引发硝烟;至於曲子,孩子弹的好的话,以前叫做“还不错”,现在叫做“好棒”;弹的不太好呢,以前叫做“怎麽搞的?你看,还不愿意练。你弹好了吗?”现在叫做“别灰心,我知道你一定能做好。你只是还需要一点时间而已”。
4 x/ [- g) }8 X8 G
" l3 ?# X9 ~$ v' Q渐渐的,大女儿自己主动弹琴的频率增加了,小女儿则基本上不需要我的提醒──她很幸运,有姐姐在前面做开路机,所以没什麽“苦瓜”经历需要克服。% s" ] |' d; |
6 ^( Q: p% o6 E M! Z3 W8 d
我也没再忘记当初让女儿学琴的初衷,利用钢琴老师休假的两个月,让大女儿跟一个懂教会司琴的老师学了点技巧。从此,她在团契为我们这些大人司琴的时候,多少有点“音乐带领”的模样了。在家里,全家你弹我唱,其乐融融,我的苦脸钢琴小“美人”,成为载歌载舞(手指舞)的小歌手。3 x% p6 E! T' \% }
( V/ r8 P1 s2 F' [7 u2 \奇异的关联7 S) V! m$ I, p. | K+ a
c2 B! ^/ ?( c% O) }% s1 k
当然,也不可能天天“鸟语花香”,也有起冲突的时候。记得有一阵子,为了过级考试,大约连续两三个月的时间,老师让大女儿重复弹几首曲子。她枯燥得昏昏欲睡,“谈”琴色变,“弹”琴色更变。我提议,她每次都弹弹自己喜欢的曲目。可惜这个办法,也治愈不了她的枯燥恐琴症。
$ Z8 E/ h9 \* w* }9 v7 D" l2 V S" t3 N6 N' b
我也非常矛盾。我要不提醒的话,偌大个钢琴耸在那里,她就是看不到。若提醒了呢?说一遍,她答应了,但没动静;两遍,她答应了,却又因别的事“忘”了;三遍,她说“好,我弄完这个就去。”结果,一晃该睡觉了。" Q; ]7 a/ i1 O( J
! p( T7 H" u( }3 H
於是谆谆教导、好言相劝,她也频频点头。可是第二天只好了一点,第三天就又照样。' k2 O3 a6 a' Z
* Z; v! V9 m$ j% V3 a- o. f+ h J
这样几次三番之後,我虽然同情她,却也感到这实在太不成样子了。那天她又弹了一会儿,弹得疙里疙瘩,让人听得一口气要断掉好几回。可是就这样,弹了没几分钟,她居然觉得任务完成,去做别的事了。我忍无可忍,一把将慈爱扔到一边,江河决口,声大言厉起来。" H. y B) \" f J2 w9 {9 N1 L
3 y7 f: b& r; }9 K- m
她没有想到久违了的“旧”妈妈又回来了,吃惊之余,冲向钢琴,手指落处,一片急风暴雨。哎,别说,居然还不错,虽然速度快了点,但一个疙瘩也没有,顺得很。我觉得很好笑,在弹琴上面,也有“置之死地而後生”一说吗?
( N0 I6 J2 a* U2 g7 e' U
* j- ]( k: j( ^; \1 \练完了,她上楼来,瞥了我一眼,自去她的房间。近9年来,这种疏远感还是第一次。孩子在长大,快要成少年了。我已平静下来,叫住她,为我的失态向她道歉,并给她拥抱和应得的表扬。
$ ]2 ?1 o. s' d# b0 Q) B7 s4 c ?( r/ @
女儿的情绪还有点别扭,她觉得我不在乎她。她说∶“I kept saying to myself, if you don’t care, then I don’t care.”(我刚才一直对我自己说,如果你对我无所谓,那我也无所谓)* Y/ [! B$ W4 o' p" d M
我吓了一跳,这个孩子想到哪里去了,怎麽将事情和人混成一团?我明明是对事而不是对人。但孩子就是这样思维的,她就觉得妈妈不爱她了。% g# S1 N8 ?$ [" ^: L) Q% Q. H
. K, t# ^+ ?; |, C
我抱住大女儿,说∶“我是无所谓──我对你学不学琴无所谓;可是,我对你有所谓──太有所谓了,所以我对你是不是遇难就退很在乎,我对你承诺之後能不能守住承诺很在乎,对你能不能善始善终很在乎。" C0 f5 O# [$ I4 w8 V0 y9 ]
5 P: \, W5 i0 F# _" K9 l
“真的,学琴本身并不是那麽的重要。之所以让你学,是希望它可以丰富你的生活,希望你可以拥有好的东西。不过,你要不想学也没有关系,你可以不学。现在就停下来也可以,只是你已经答应了老师要好好考试。我们为人做事不能只凭冲动的,要麽不答应,一旦答应了就要做,而且要做好。许了诺,就要守住诺。你说是不是?”4 ?8 L8 R: ]/ Q9 g
! m' I' h/ U$ ^0 ]% m# j: }/ H女儿在我的拥抱和亲吻中平静下来。我们谈了不少,谈著谈著,她突然考起我来,给我脑筋急转弯的问题。- ~) O1 A8 ~5 j# m/ j9 s- T
0 Q9 F z; S& }2 R“妈咪,What is the smallest room in the world?”(世上最小的房间是什麽); m3 `- B) E7 k) h$ u
我的脑筋还在眼前的事情上,给她一问,真愣了一下。赶快将脑筋来了一个急转弯,好来应付这个问题。真的,只要有爱,小孩子的心,下雨快,天晴也快,有时候你都跟不上。
2 I7 f3 }; k5 a$ y0 T/ c( r5 L- s9 K; A7 {" @! |
在说出答案“mushroom”之前,我故意天花乱坠地胡猜了一气,从田鼠的卧房到蚂蚁的客房,大家笑成一团。“喜乐的心,乃是良药;忧伤的灵,使骨枯乾。”(《箴言》17∶22)我们要给孩子们什麽呢?) [2 Q3 r8 T& ~7 }8 a$ _
/ M; ?6 z; [9 N3 F
女儿从我的身边离开後,带著欢喜的心,去给自己制定时间表,还带著妹妹做。好的习惯不是一天就能够养成的,可是有这样的志愿以及自律的行动,就是很好的开端。( X- ~' r ]* ?: `, Q" g% I# ^2 D9 z3 V, q
+ ^+ p% J8 U, _' |5 D
这次跌宕起伏的钢琴事件,就这麽过去了。硝烟之後,我们这对母女“战友”更亲密。可见,做父母的,不怕与孩子有冲突,所谓“不打不相识”,怕的是不能以合适的方式解决冲突。
. t5 M9 u2 F' e7 o3 N1 Z* R" u0 N$ f/ O
大女儿顺利过级之後,我守信用,让她自己选择,还要不要继续将钢琴学下去。她高高兴兴地选择继续。假期之後,大概她的手功赶上了眼功(识谱能力),老师重新开课,让她连跳三级。& V8 D+ D7 N. P/ V P- A
" _3 F5 t4 G& a: C! j0 O
我很开心,不只是因为大女儿跳级──那只是“副产品”。女儿跟自己比有很大的飞跃,是好的事情,但更重要的是,我这个做妈妈的,没有背离学琴的初衷,没怎麽掉“品”。女儿们对钢琴也没有失趣,还学到了一些生活、做事的原则。
7 [ I8 D' Y; a8 A; x: F( u
, g, x0 P, j" i( K6 f% n现在,女儿们还在继续学钢琴,我的“钢琴”课也就没结束。通过女儿操琴,大家的性情都得到操练(情操的操,训练的练),在摸爬滚打中亲密。记得大学时代听过一首美好、温馨的钢琴曲,叫做《奇异的关联》,没想到我现在居然亲自参与“谱写”这样的曲子!! s, I# C: {) n' G% g5 p
( h( j9 a# g) r愿神继续保守我们,不要把《奇异的关联》变成《奇怪的疏远》。也愿神祝福所有的学琴之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