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顿华人社区-Edmonto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1663|回复: 77

找回內心的平靜 - 慧律法師著

[复制链接]
鲜花(327) 鸡蛋(0)
发表于 2011-3-31 15: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鲜花(3) 鸡蛋(0)
发表于 2011-4-13 15:51 | 显示全部楼层
慧律法師讲得真好!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13 18: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PTL 于 2011-4-13 19:51 编辑 ( Y' C3 `! i1 ]" |1 [. g

  y' y5 \1 B4 u- W; k真的是好!我把它贴过来,大家慢慢看。。。
' B$ i0 R5 z# O. |/ f& Q4 S0 q6 T% |3 r" b+ h' x) s' U6 X) G7 G8 l
《代序》找回內心的寧靜
2 ~; W2 `8 f( t/ l' Q
7 b# O/ }/ {- T" L, B1 @3 W$ ?! g 以前我看到別人做錯事,就苦口婆心地想規勸他們,但效果不大,因為能接受的人很少。於是,我一直在思惟為什麼?
8 w( w: V4 a, n/ D) M% D4 q$ k5 X& K: A% Z' y; Y( g
後來,直到我看見佛經有一句話,如是說:「悟者,覺悟本性;本性不動,是名自己。」這時,我才恍然明白,我們人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L2 [5 c8 m: B5 r, S( E
& O, e. [( n1 G: u. {. D
一般人的生命,根本就不屬於自己、完全隨著環境在團團轉,為了別人的錯誤而自我折磨。7 x. V# Y: h; t0 p6 z" V. M0 i

% x& J; `: a& y- e! x- L我們不要把錯誤當作是一種罪惡,如果錯誤是一種罪惡,那麼一個成功者,就是一個累積滿身污穢的人。3 [6 z& `! s0 n# R# m( {% B  k
$ z" J% D9 k0 U& C7 J* K
假如,你有心學佛,首先要學習的,就是找尋自己的生命—那就是「寧靜」。當你找回自己真實的內在,就可以體會到,其實不用依靠外在的刺激,你也可以活得很快樂。( j7 f+ _% m& l

" j5 H5 [) S/ \/ c& o; [世界上種種的繁榮虛華,並不能使你得到真正的快樂,因為刺激只能片刻,享受無法永恆?運用眼、耳、鼻、舌、身、意所求來的快樂,通通都是暫時性的。好比看一場電影,聽一場演奏,場散、曲終,終有結束的時候。而人們總妄想在片段中抓住永恆,奈何依然做不到。因為世間的真相就是無常,有生必有滅,有合就有離,一切皆如夢、幻、泡、影。
" E0 L8 G5 i/ u
3 q! Z5 Z# b6 ^! G- _- D. i9 Q/ F因此,我們應當了解,找回自己內心的寧靜,念念觀照一切皆是無常。這樣,遇到任何逆境,就自然放得下,而能解脫自在,遠離煩惱,這樣才是懂得享受生命的人。
理袁律师事务所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13 18:35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 追求完美
幸福與安祥! ~  u' b6 f( I# A( K2 y6 w) ?

1 e3 I# `# ^* U+ \2 @) I安祥,是真正的生命。心裡面沒有祥和之氣的人,永遠得不到幸福。想得到幸福,從內心裡頭要有「安祥」兩個字。要能夠「放得下」,才能保持一顆祥和之心。8 M3 }4 X/ G' N

3 U6 T5 Z% m+ a- s* h4 b: D有一位女信徒,他的獨生子才十一歲就生病逝世了,她來到我的面前一直哭,哭完之後問我:「師父!我該怎麼辦?」
2 Z  K! h! m( |. [* C& i% K; H# t* T. K, H/ s. ?
我就說:「放下!」( B9 f( m& l1 S
4 o& w, f4 V+ D( E
她說放不下,這個孩子實在太乖巧了。我仍然那句話:「放下。」
# H) J) Z) A6 h0 G6 H( G  a1 s8 \3 H, t7 L- A6 ^
她就反駁:「師父,這樣不是太消極了嗎?」
) j) C1 r% v# d' h0 m
7 H3 ?6 L2 R& m2 U我就問她:「不然,妳又能怎麼樣?就算再讓妳再哭三個月甚至三年,這個孩子一樣不能復活。你不放下,又能怎麼樣呢?」
( D. x9 }9 i4 `" w你想要得到安祥,就要學習「認命」。; v( X1 t3 M/ I/ N

6 w- w* k5 S5 L什麼叫「認命」?2 y/ O# w5 p  a) m  W- I
" q' M6 W. y3 ^2 w  O
就是對已經沒有辦法改變的事實,要勇敢的接受它。我們要了解真理,以達到幸福,就要從本性上去悟。但本性無法用語言形容,語言和文字都只能相似地表達出本性,而無法對本性真實地表達指礎。所似,唯有用智慧去體悟,才能透徹。
! W" J9 X8 j" z2 a. _/ z. n7 l8 B$ w. S6 y4 p0 u
一個人,無論他是什麼地位,過那一種階層的生活,只要他的內心非常安祥,就可以過得幸福。而一個擁有很多物質享受,但卻不了解宇宙真理,內心紛亂的人,生活對他而言,反而是一種懲罰;擁有得愈多,他的痛苦也愈多。因此,幸福從何而來?要從內心的「安祥」而來。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13 18: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PTL 于 2011-4-13 19:53 编辑 5 J$ p7 @7 m/ P
- ]* ^, C( f2 f: T: ~7 K
降低欲望和標準9 ?5 w5 N0 N, \- }! T/ I9 h$ n

! v6 R; m1 R+ V人,為什麼會痛苦?為什麼會煩惱?我們認為金錢可以代表地位,但金錢帶給我們的煩惱也很多。我們認為賭博可以帶來快樂,但為了賭博自殺或家庭破碎的事,卻時有所聞。談戀愛卿卿我我,好不浪漫,但是每天打開報紙,情殺的案件一大堆。
5 y/ H' \( b5 x! h) H& s6 g% i& j7 S7 U$ u3 [, _; D- J
佛陀早就洞悉了這些毛病,所以佛陀告訴我們:「人之所以痛苦,在於追求錯誤的東西。」
$ a( X3 f0 u" T: m; t- n8 m6 X
' t  l! e5 k* r0 \  E你想要追求快樂,一定要從內心下手。把慾望和要求別人的標準降低,不要用自己的標準去衡量別人,不能用自己內心的磅秤去秤別人,而是要拿來秤自己,秤看看自己有幾兩重;如果拿去秤別人,我們就會為了別人而煩惱。3 G. A. r7 i4 w
6 `' a. B5 m, a6 [8 a% k
快樂,來自內心,莫向外求。如果想追求內心真正的寧靜,一定要把欲望降到最低點。7 }* ?* R- R& V$ q: k/ c8 j0 {

1 ~" m* }5 K8 J8 ^5 y2 l我曾經和幾位同門的師兄,到一個荒郊野外的地方結茅廬修行。+ N* N% Z- t- l( X) ~9 r2 k

! m$ b* w. g2 d% e8 f8 J) l曾有信徒問我說:「師父啊!你這個樣子修行真可憐,住這麼小的地方,又不能到外面去閒逛。」6 v, @3 Q0 V& m! h+ Z
4 e) g9 ?7 K/ N" ?- `
我就告訴他:「這個世界並不大,虛空比較大。但虛空再大,也比不上我們的心量來得大。雖然我住的地方這麼小,但只要你的心量大,盡虛空、遍法界,都是我們的家。」
, o4 F8 r: ]" v: b" b, X$ k  `9 ^
, t& g2 ~- M3 y; N% c. L) M+ k常有出家的師父說:「出家無家處處家,出家無親處處親。」
/ _( K- O/ u2 P3 S0 j! U/ h% c
! B" L4 a5 Y: e% k4 |8 c我們要修持佛法,這顆心如果不能與虛空相應(虛空即無相),就不容易進入佛道,只有與虛空相應,當逆境出現的時候,我們才能以清涼、平淡的心去承受和擔當。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13 18: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PTL 于 2011-4-13 19:53 编辑 % e4 M2 |: k2 ^- z' a7 @
, l7 k' k5 m" ?" S& Y
道,就在你心中
* Z$ O0 t4 }0 a# W% S0 E* `, `9 u* Z4 r+ F
有一天,我心裡感到非常煩悶,就去見廣欽老和尚。頂禮過後,廣欽老和尚第一句話就問說:「你現在在做什麼?」
/ w# H9 B6 l, z$ Y) l# X7 S; a4 c. [" X; T# s) G, i$ _
我就回答說:「現在在研究戒律和替佛祖做一點事,講經說法。」/ R& N5 F0 @8 U2 P$ A! i
老和尚說:「佛還要你幫他做事嗎?你現在是為你自己做,不是替佛祖做的!」  {" `. o% `, _9 q: E
我當下頓悟。
4 j# o, i. g+ a% w9 }2 b  N- ^
$ j  ^, Z1 K( M# R) y/ v$ D/ O六祖壇經上記載,有弟子問慧能大師說:「師父,什麼是道?」5 }8 W! ~) L: y

9 s) @# {. M& @' \六祖答:「道在汝心。」/ b2 B! T8 r# U
道,就在你心中。你還在找什麼道?根本就是騎牛找牛,道在心。「心能做主就是道,心不能做主就叫外道。3 @+ B- ~: S/ S0 k
3 s4 ~0 i8 x, M
什麼叫做「外道」呢?9 ^* E2 i! I' ?7 l) C
心外求法,就是外道。
8 I) V- Z6 s: W1 G他們不能體認出自性是什麼東西。別人如果向他們說兩三句好話,他整個人就像地球失去地心引力一樣,輕飄飄的,別人如果辱罵或批評他幾句,他就因受不了而感到痛苦。3 R0 g) ?- O7 ~

  F+ A( j% a) a' O) V一個明心見性的人,無論他遇到什麼逆境,都能歡喜承受。例如:有一個小孩端了一碗湯,一不小心跌倒把碗打破了,他的父母就一直打他。但碗已經破了,就算你再怎麼用力打這個小孩,「碗」—還是不能自動黏合的。所以,對於事實,我們就要有勇氣來承受它。
/ y- F; r2 {' s8 l! ~( j1 v9 R0 t7 G4 e
佛門強調自性的昇華,一切修行一定要從本性上去下功夫,這樣,碰到任何順逆自然能隨遇而安,也就能悟到自己了。
7 M2 e8 k( F1 K: K; U: k* q
1 @. P/ a$ p- Y4 b我們學佛如果不能運用在生活當中,那學佛就沒有什麼意義了。道,就在你心中,就在日常運用中。仁者,請善自體會吧!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13 18:41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去貪則清涼
" _6 k3 k# l* ]9 t$ P7 [7 J% I
% c0 V+ Z/ O5 C; S: z7 @8 Q學佛,就是要超越自己。但要從何下手呢?第一,要從去「貪」下手。0 v" T5 V. K* X; N8 h4 f# L1 v* y

7 S/ ]: \4 H3 V2 l) K7 k# H( R「貪」也可以解釋為「執著」,我們執著就會有痛苦。仔細想一想,我們那一種痛苦不是由貪延伸而來的呢?
  s% f) K5 r, r* _1 G3 U) _1 G, n0 X4 u5 L4 Q* Z6 c% q5 N% k
貪錢、貪色、貪吃…等等,一切都由貪而來。5 _) E' K) T+ e3 h5 @
) {3 A9 m8 l( u% s, a) ^3 W
我在讀大學時,有一次參加令營,曾向一位修禪的法師請益。0 W2 U' z- p! W. U: F" p% m7 H
這位法師就問我們:「你們這些大學生是不是來求法的?」. R" C6 }/ V5 U' h" S- z5 J
我們回答:「是。」
6 `8 \7 @$ g4 ?( f7 r
4 p" c1 {6 k2 s4 U- X3 v# t這位法師接著說:「我送你們一句話,拿去貼在牆壁上每天看,一定會很受用的。」
: p7 {% v. [9 E2 K/ i
$ o# A7 R5 d. h& l- A- N( W9 w6 }於是法師揮毫為了五個大字:「去貪則清涼」。這句話讓我受用至今,除去心中的貪念,就可以丟掉「我執」;沒有了「我執」,一切的痛苦也就不存在了。
6 Z  V9 {% F1 [0 `
, H! v( D" l" u( S6 l有一位信徒告訴我:「師父!我發現自已現在不貪執」;沒有了「我執」,一切的痛苦也就不存在了。
" p8 h& f, c" C) T7 e. y4 w; c& w3 @我就說:「那是因為金錢的數目並不大。如果你能把十萬塊的現金,放在很多人進出的客廳裡,而你坐在這裡聽我演講兩個多小時,心裡完全不掛念那十萬塊,那我就真的佩服你了。」
# f0 w5 w( K6 @7 K2 T( A% L5 X) a  u( G, y/ g! ^, |
要知道,人的習氣中,「貪」是最難去除的。所以,各位不妨也把這五個字「去貪則清涼」,寫在牆壁上。每天看、每天看,慢慢淡薄自己的貪念。久而久之,就比較不容易痛苦了。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13 18: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PTL 于 2011-4-13 19:52 编辑 " l" p  H( Z+ f5 @- n

9 I6 o5 Z/ }; b3 ^7 U) _" f傲慢招苦
1 @: h7 s  W3 N" n* r3 \
* c- J! F/ B7 s- ?記得我還在讀大學的時候,有一次和同學組團去參訪廣欽老和尚。在進去之前,有一位同學一心想要和廣欽老和尚「辯」。一進門,尚末開口,廣欽老和尚就對他說:「你不要說,先聽我說,你想說什麼我都知道,辯論不好!」
* t) I5 F% v0 B  Y# l這位同學一聽,嚇得不敢出聲,他心想:「我在想什麼,廣欽老和尚怎麼會知道呢?」
- G9 e$ _8 X  Z& X) B老和尚接著說:「辯論是不能解決事情的,要實實在在的修行。」
7 J5 X' r+ T* ^7 s+ G: D  G7 F8 Q$ g/ V7 R( g& \8 T
這位同學馬上跪下去,向老和尚頂禮,請求老和尚開示。+ X4 s3 q) ?; ]% a5 D
老和尚說:「你的我慢、自大、貢高,是你所有煩惱的開始。」, e. F% n  @: L8 n7 r4 x( e  c
這位同學就問老和尚:「要怎樣才能得到快樂呢?」% _- X5 Q' n, B6 ?. T. C
老和尚慈悲地說:「這個很簡單。你要發願,把自己當做世界上最沒有用的人,就像地下的泥土土,任偌人在它身上大、小便、吐痰,它都沒關係,因為它是在最底層長處,都沒有優點。別人毀謗找,就當作消業障,只要這麼想,就沒有什麼煩惱了。」
$ P( I& T) G! G" h" t" {* e( w2 y# I( U5 H; Q4 s
我們今天之所以會感到痛苦,就是優越感太過於強烈,我們都覺得自己很有才幹,別人勸諫的話,一句也聽不進去。
+ C3 ]$ y! X6 \+ l我剛出家的時候,由於深度近視加上散光,所以,如果有人在比較遠一點的地方向我打招呼,因視力不佳沒有看到,就走過去了,往往因此招致不少言語上的毀謗。這個時候,我就告誡自己,要像廣欽老和尚說,要做一個最沒有用的人;念頭這麼一轉,整個心舒暢無比,就不再罣礙了。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13 18:44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本帖最后由 PTL 于 2011-4-13 19:52 编辑 9 D% }7 n. L) c  F4 ~
- M4 b% j6 n2 Y: M8 n( ~% f* W( }
寬恕別人,昇華自我
% y# r0 ]8 V! s# E, y/ w7 _1 b& ?7 |: \  L* H3 e: O' W
犯錯是平凡的,寬恕是一種超凡。
8 J, v. z1 R: F1 z; w
0 Z1 R# ^1 Q: n0 U' q7 k寬恕,是人類的一種美德。寬恕的本身,除了減輕對方的痛苦之外,事實上,是在昇華自己。因為,當我們寬恕別人的時候,我們反而能得真正的快樂。假如我們看別人不順眼,對別人的行為不滿意;痛苦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
1 d# S* F* b8 X1 i9 N
) X/ E3 g( ]" X3 ?9 ]5 m一般人說:「我恨你」。但是你恨對方,對方也許並不知情。因為不知情,他也不會少一塊肉,或有任何損失,反倒是自己的內心,因為有「恨」而一刻也不得平靜,痛苦不已。因此,我們要了解,「恨」是世界上最愚痴的行為。" Q& B7 I. r7 E# T9 H& o* E

5 u; w+ I% U% p, K唯有懂得寬恕別人,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佛陀告訴我們:「如果一個人的快樂,是希望從別人身上去獲得,那會比一個乞丐沿門托缽還更痛苦。」( E+ B. ?# H& D5 b6 G' I  G3 N# w! f
9 D& u6 j1 g7 }4 g
快樂不是別人可以給我們的,而是要由我們自己來解脫,自己來超越。想要得到快樂,就不要太「過敏」;太過敏的人,對周遭的一切都太在意了,那就像自己拿了好多條繩子綁住自己一樣,真是自找麻煩。
# H: W7 J, l6 I3 g" B% R% z/ R0 j4 X- f/ B/ h  v
佛陀告誡弟子們:「比丘常帶三分呆。」就是訓誡弟子們要大智若愚。假如,自己覺得修養沒那麼好,沒辦法輕易寬恕別人,有一個辦法,就是看到不喜歡的人就遠離,不要跟他親近。「遠離惡緣」就是這個意思,如果自己無法自主時,就要先斷惡緣。- k1 J5 m/ M# V" r% V

  n! X; G2 Y9 ^0 h& ]因此,快樂要先學習從寬恕別人而來,寬恕是昇華自己的本源,兩者相輔相成,若能如實地運用在生活當中,那麼,便能與佛法相應而不悖離了。
理袁律师事务所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13 18:47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放下一切,專心念佛
: O% r, ^" ]) l) q# m- ]# \% [: I( h; j0 x2 f5 S( T: @# E% l0 i! a. P
想修持的人,就要先學習「放下」。
( k& I4 ~4 K- q  L! n$ e- r, `! `5 [& q1 F+ J* t! I
有信徒問我:「師父,要如何修持呢?」
3 R% S1 u5 _; b5 s  p# w% K5 e5 ^" B% n# B( T  _
我就回答說:「放下!放下!先放下。將心事統統放下,錢財統統放下,一切都放下,這樣念佛才會踏實;如果著於我相在念佛,那都是虛假的。」
) X5 g0 ~2 k4 F. h; c# }; g有時信徒反問我:「在家要為生活奔波,怎麼可能像師父一樣什麼都放下呢?」" P3 k) U$ X0 q) M
我就解釋給他聽:「放下,並不是出家人的專利,一切境界都可以當作修行。我們應當將一切境界,做為磨鍊心性的材料,不應隨著境界漂流、沉沒,也就是要把一切的環境都當作道場;要知道道場不祇是在寺廟,我們的心也是一個大道場」。
% D  t* o4 V" i+ y! g% C4 }; n( k3 L4 Y; q2 X( a0 E+ A/ |$ d: m3 T
我們的眼睛,常看到的都是別人缺點,要知道,一個人常常看到別人缺點,他是活在他人行為污點當中,因為,他沒有時間檢討自己。有些信徒到寺廟拜佛、念佛的時候,不好好的拜他的佛,念他的佛,卻一直在議論那一個師父行為不好,那一個居士家的媳婦如何不孝……,像這種行為,那裡是在拜佛,根本就是在拜「是非」。一個真心想修持的人,就要放下一切,不要懷念過去美好的回憶,因為過去已不可追;也不要盼望未來,因為未來尚不可知。人的心境,每一秒鐘都在改變,你所能把握的就是「現在」。照顧當下,放下一切,專心念佛,才是最重要的。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13 18:49 | 显示全部楼层
知足則幸福常存8 F1 u* ~- w+ I% u

; n6 T" Y! U' _% w' r2 l每一個人都在追求幸福!但什麼是真正的幸福呢?我覺得唯有「內心安適,俯仰無愧」的人才有真正的幸福。因為心如不安,幸福要從何建立呢?$ u' [7 J& K4 i; X7 n7 ^
; G$ P2 X5 J% p& \. v% e
那麼要如何,心才會安呢?2 v# @  r; s6 Q7 A; u
古人說:「無所為而為,善而不居,能得心安。」這是教導我們行善時,不要想「我有在作善事」喔!我有在幫助人喔!真正的「純善」,是犧牲而不是獲得,是奉獻而不是佔有。
! q: n# a& T9 y# K由犧牲奉獻當中你才會懂得,幫助別人是真正的幸福之道。只有透過與別人的分享,你的成就才有意義,你的自私才得以融解,你才會知足、感恩,心也才會安啊!
, e$ h9 V* c5 T
' ^, Y/ p8 z( [( J" i* W心安的人,自然能控制自己的欲望,「欲望」可以是推動你向上的一股力量,也可以是主宰你墮落的源頭。  A7 B0 \0 r* n
人生的浮浮沉沉,欲望乃是最大的濫觴,因此,自我控制的層次,亦可視為個人修持成就之指標。不能控制六根欲望的人,當然就得不到安祥。
- Y) C% J6 V- Y% U; p2 S( e; }) v  J8 D& j& y2 g  G  H8 u: }
嘴巴喜歡說是非的人,朋友遠離,沒人尊重,欲望太高,喜歡涉足不正當場所的人,內心無法清淨,怎能安祥?耳朵整天只聽是非,不懂得聽聞佛法,那麼幸福又從何而來?心猿意馬的人,專心都談不上了,那談得上有什麼修行的成就?
, ^2 L/ |1 L) [% q; S- ~# r5 u! Q- t% o* i
所以,一定要「宰制官能,懲治我慾」。
2 y, @; p/ m" Y5 b; c2 Z! G/ ?2 o" D( m! e) e+ Q
人,就是欲望太多,才會生生世世在六道中輪迴。我們如果能在每一個剎那,自我觀照,自我控制,長養智慧與安祥。沒有憂慮、沒有恐懼、沒有攀緣,離開一切執著,則能擁有統一和諧的心靈,幸福也就掌控在你的手中。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13 18:56 | 显示全部楼层
感受錯誤添煩惱8 @) B' v2 t' W  N3 o

. a7 g- y" J+ ~: @6 K$ ~信徒問:「師父!什麼是開悟?」' e/ ]  p0 z0 Q( @" ?$ w
開悟,就是找到真正的生命。
9 q, g7 N; c# a5 ~& n透視人生悟得真理,而能不迷惑,這就是個開悟的人。
3 d# z& r3 j) `6 s: V開悟的人有什麼好呢?一個開悟的人,任何事情他都放得下,再大的災難他不會動搖他的心,在滾滾紅塵中打轉,而依然能隨緣而不變。每個人都在追求幸福,但多少人真正了解幸福?內心能悟就是本性,本性原就已具足安祥之道。安祥就是真正的幸福,要了解幸福,內心就一定要有智慧,智慧是本性外在的顯現,修禪的人,修到最後就是開悟,開悟自己清淨的本性。開悟的人就能得到永遠的幸福、快樂。
5 n( z0 U9 h, [9 }# p0 d% i6 J% p( J
那麼,一般人為什麼會得不到幸福呢?
4 j1 a# {* S) A" Q0 M# w, y原因出在他的感受是錯誤的、不正確的。所以,他的心很亂很苦,舉例來說:當我們很誠懇地讚美一個人很能幹,如果這個人內心感受錯誤,他就會回答說:「你不要再諷刺我了,我早就知道你不安好心。」
; R% h$ G" h9 s/ Q像這種事事懷疑,處處防備,過度保護自己的人,扭曲了別人的用意,幸福離他還很遙遠。
; k2 D* q) x6 u+ i- t% ~
" C$ o/ G6 d$ n8 T  _# R再比方說:我們看到家境貧困的朋友,很誠心地告訴他,有困難時可以來找我們。感受錯誤的人,就會曲解我們的心意,生氣的回答:「你不用同情我、可憐我,我要活得有骨氣,我不需要你的幫助。」" X8 K4 M* t9 k6 z3 W
( i9 X, c2 ~$ |5 E% R
在這些人的心目中,世界上沒有好人,他們對外境不能正確的接受,時常感受錯誤,折磨了自己也痛苦了別人。6 `7 i3 i8 D. P+ x
因此,我們對一切的逆境感受,要學習以歡喜心來接受,不要因過度敏感,而產生錯誤感受,因而憑添了自己的煩惱。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13 18:58 | 显示全部楼层
同言同羽 置业良晨
萬法唯心造0 U8 _$ M& R' D1 \; a5 I" U+ D

3 V9 V# N' B# ?8 u' F0 I有一位在家居士去拜訪廣欽老和尚。老和尚問他說:「你有沒有在修行啊?」
8 d+ d7 b) x9 f6 ~; v
, Y+ T0 y- M2 S) q8 ]& v居士回答:「有啊!我每天早上拜佛一個鐘頭,晚上也拜一個鐘頭,每天要拜佛好幾百拜,念佛好幾百聲。」, G5 J/ A7 ^; w& W% i8 c
廣欽老和尚為了破他的執著,就告訴他:「你在跟佛祖算賬啊!」
" I9 x7 H5 r: X修行用功不只是一種形式,而是要以放下、不執著的角度來實行。. \$ D6 O# n* ^" c
% T5 g; b. ~4 C7 u# o
就像我自必須瞭解,吃素不代表修行,而只是修行的助緣而已。如果吃素是修行,牛也吃草,甚至牠吃得遠比人類更清淨,那麼,牠也在修行嗎?
3 R/ D% R+ {3 R0 S* V) l' y$ A4 w9 I: k' q
修行,是在修我們的心。但錯誤的方法,不當的精進,就不是在用功了,反而成了一種執著。我們任何一個人,要往生西方極樂淨土,也是這個心,要造業下地獄也是這個心,苦、樂、善、惡、主觀、客觀、煩惱、菩提、有為、無為皆是這個心。如果我們慈悲喜捨,就是佛菩薩;相反的,造業、執著,就成了畜牲種、地獄客。所以,學佛要進步,就必須從心地上下功夫。& a& D; o3 |9 Y
( Q4 N( G& K& ?6 t+ R
心,也可以是個模糊、不確定的名詞。加一個善就是善心;加一個惡就是惡心:加上菩提就是菩提心;加上煩惱,又成了煩惱心。另外,在楞嚴經中,心所指的是如來藏;在唯識裡是八識;在我們世間是指靈魂;以心理學的看法即成潛意識。
- |0 M2 {* q7 Q* C/ D! O
9 D. [1 X7 M8 }) `6 T9 f心,加上不同的名詞,就成不同的心。
$ h5 j- D' a* E4 c( v" t" v# s
  R+ z4 m5 f- T/ t我們也常聽到人們如此說:「善、惡在一念間。」依佛法的究竟義來說,一切萬法唯心所造。因此,修行不在外表與事相上而已;一定要開發自己本性內在的般若智慧,遠離分別執著,也才談得上「修行」。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13 18:59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覺悟人生
2 o# e& U6 {% D: h: O3 A7 [# i5 b
覺悟,是對不悟者來說。
$ Y4 b; `0 i# T2 M% |眾生不覺悟,尚然痛苦;覺悟後,就會得到解脫。
* N/ P" E! \7 A$ v$ G1 _" U
4 y% X, T, B* ~/ P8 |( o世界上每一個人都想過快樂的日子,但是有很多人無法體什麼是真的快樂、真正的解脫。
; V+ Q: @5 M; r: ^1 q1 D有些人的快樂就是:念小學時希望念國中;念國中時希望念高中、大學;或是希望追求男女朋友,兩人能夠結婚,永遠在一起。結婚以後憂希望創業,生兒育女,培育下一代,然後慢慢地步入壯年、老年,最後安享天年。& D7 O+ U% b: h1 o' ?- a

1 |' c" ]6 g, G7 h5 s8 |+ D這世間,大多數的人都是迷迷糊糊來,又迷迷迷糊糊走,生命在無知之中開始與結束。我們無法抗拒,每天在惆悵、迷憫、煩惱、愛恨、嫉妒……等無數重覆交織的心態下過日子,終究還是得交出生命,這就是佛教所說的「業力」。
( S% o' i' X! r1 X0 m+ L% i  u3 H誰都想長生不老,但是沒有幾個人能夠窮究生命的本態。所以,我們對於千變萬化的環境及內心的迷惑,仍然無法解決。
- `/ C6 l" h9 B5 c- m8 C9 X( l# W' y! ~- o+ N
學佛的目的就是要覺悟,至少可使人生過得快樂一點。
6 `5 x2 }' u' _( O9 X% i' X& R4 c3 M. h/ m8 ^0 A5 A; U
覺悟,必須從心下手,修心才能悟;因為「悟」是一個心部,再加上一個吾字,這代表是用我們的心去悟,而非用身體去悟。
7 G8 V: }  [& M8 }6 u% l. \7 D9 l許多不瞭解的人,聽到佛法很好,可以使我們死後住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就每天拜佛,持八關齋戒,然後到處向人炫耀一天拜了多少佛,但是脾氣卻依然很壞,貪心還是很重,侍人處事依然故我。像這樣,就是因為不瞭解修行必須要有覺悟的緣故,那又怎能快樂得起來呢!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13 19:02 | 显示全部楼层
心的真相7 e' I) d* Y' W' n3 f, @2 v

# X1 b9 Y% [+ w' V4 i修行,並不只是讓環境更加舒適而已,一般人常會要求生活周遭的條件:房子寬敞、廁所乾淨、燈光明亮……。但卻往往不知道要裝飾自己的內在,點亮內心的智慧8 Z; M# K7 |# t# i+ s
  W' o5 E: |0 V0 p. ~2 G
有一次孟子就譏笑眾生:如果家裡的羊走失了,人們會去找回來;但良心掉了,卻不知道有沒有人要去找。) s$ {9 Z3 ~4 B+ b$ O" ]% S; i
8 U! K& ^, B2 v1 e$ @5 t# ~) p7 m
一個人若沒有在修行,又不認識這個心,他的心就會走樣變形;就像一面乾淨的鏡子染上塵埃,又像太陽被烏雲遮蔽,無法看到事務真實的面貌。) H. [8 ?0 r% Y' g. c0 ?, d

) e* ~1 e$ P6 L/ c6 P人生、宇宙是我們當下所面臨的現實問題,但是很多人都茫然不解,所以,必須透過修行、修心來體證真理。
: ^6 ^% w, h) N
. Q  C8 a+ @1 T" S5 k我們要修那一個心呢?一般人可能會覺得這個心無法控制,有打坐經驗的人,更可以體會倒這個心妄想紛飛,雜亂無章。佛經中提到心有八萬四千個,總結起來有善、惡、無記三種。2 h5 o8 v# u3 m

  m' j" z  R; Z7 V- t經中常捉到「心是惡源,形為罪藪」,這是從執著、分別、無明的角度而言;所以心是罪惡的來源。沒有修行的凡夫,心是惡的;看到名、利、財、色就不斷追求,這是沒有經過訓練的緣故。但是另一方面,祖師大德也有「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說法,意思是成佛的也是這個心。我們的心,亦即我們的本性,本來就是光明、圓滿、具足大智慧的,所以佛教認為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人人皆可成佛。
, {  E: z( e! ^# \1 M6 N- L2 m" W9 ]1 i, y
所以,心又可分為佛心、罪惡的心兩種,簡言之就是善與惡、真與妄。我們的本性是真實的、永恆的,是慈悲喜捨的;而凡夫的心卻永遠在變化,虛妄不實在的,因此,我們要從不斷地觀照中來修正我們的心,回復到我們生命本來的面目。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13 19:05 | 显示全部楼层
觀照當下一念3 ~3 c9 b5 d: ?1 Y
% [/ a' \$ }* o4 }4 ^
人主要是受思想的支配和智識的指揮,所以會對事相上的認知做抉擇。也就是說,我們人是生活在慣性意識裡面。
8 e  M  ^; Q8 H! w! k. V0 M( G/ ~- k. O* N2 w( t5 r; L
所謂慣性意識,就是習慣於自己的主觀看法,主觀性再加上自己生長背景的價值觀念,對周遭事物就會產生批判,這就是我們的思想。
: ^' h2 \+ F; f4 J( Z* m/ s4 r9 m  ^2 z3 r- O! U5 d! m
我們從出生以來,行為就一直受到意識控制。5 g( u% n+ r% L* S

7 f  I4 y8 j. n3 j7 g小孩子在兩、三歲時,就有自己的看法。慢慢地,十歲、二十歲、三十歲,一直到死都會有個人的看法。
* n* n" G, ^, I) C+ H4 _/ U思想是瞬息萬變,每天都在增加、減少,改進或懊惱,因此,強烈的對抗、對立,就轉變成一種連續性的錯覺,時間一久,這種錯覺產生強而有力的批判,於是,就扭曲了事實的真相。為了不使自己受傷,於是,儘量說別人壞話、醜化別人。住住將一件事情的真相加以覆藏、偏差。說人家的缺點,就會忘記人家的優點;看到的也都是不好的一面。所以,我們的日子不好過,這都是因為不瞭解自己慣性意識的緣故。! f1 Y6 X+ J8 \# ^4 O1 s

4 C" c7 Z- U2 |1 J4 S2 A* [所以,佛教講修行,最重要的就是要隨時觀照內心,讓自己每天都能進步,但這是指根器較差的人。如果是上根利智的人,聽到一切法本無自性,色即是空,空即不生不滅,當下就開悟了。
5 @- n% Y4 c' y$ n! S0 c
5 J8 k5 j  X  L( N% C# J; M只要對境不執著,妙有自然現前,因此,自性的功夫,就體現在當下這一念。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13 19:09 | 显示全部楼层
同言同羽 置业良晨
包容異己
  X, G/ M. o- W0 q8 L9 a4 W3 S, u5 X* J2 b1 O7 J8 e" \/ y% p
「人,生而不平等」。! f7 _7 y' V4 W2 \$ M0 [6 v
在歷史上,有很多人窮究一生的研究,然後,想要為這個問題,提出一個圓滿的答案。但唯有佛陀「人人都能成佛」的理論,才真正為眾生提出了究竟解決之道。
! v, ^) y( s$ r5 \$ W' [
. a/ i& E, L5 l% N8 D3 A人的差異性,有來自先天的業力,及後天的努力與學習。一般人基於此差別的大小,再加上自己自私的角度給予批判,就益發的更不平衡了。其實,以佛法的觀點,這種種的不同、相異、對立,卻極為公平。因為,眾生一切的身、心、環境,皆取決於自己的業力。我們要突破意識的觀念,就要放下錯誤的標準,因為,每個人都會為自己訂出一個範圍,跟自己看法不同的就是敵人,而加以排斥。這都是由意識造成我們內心的一種主觀,如果不能突破,就會一直生活在意識的阻礙裡而痛苦不堪。, Y! G4 {6 p7 W* \0 B( X3 Q( w

4 a; b2 i7 q# G8 I, ~而當了解了這個道理,你就再也不會怨天尤人、自暴自棄或憤世嫉俗了。那麼,爭執中,如一方能夠將衝動忍耐一下,那麼必能有一番新的境界,明天也會比較好。
+ a0 _0 }  |5 e6 M9 O6 _: J- c( h" u3 B! ?
就像夫妻吵架時,有一方能心平氣和地跟對方說:「我尊重你!而且我並不想改變你。」這樣,想吵也吵不起來了。, S/ d. h! g; J  c3 Z, J
) e: X9 v9 @* `0 g# A) u
哲學家也告訴我們:「不要讓你今天的無知,增加你明天的後悔。」
% j- O# k$ l- m. N* ?" i* Y
* v2 Z5 T  I% ~( f$ i遇到什麼事,先訓練自己不要馬上生氣,後悔自然減少。包容別人可以涵養自己,改善人際關係,產生良好的互動,這是減少紛爭鬥亂的不二法門。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13 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聽是非,不傳是非4 h/ C* y  z, A; F) z
1 @. \# Q+ g# \  b3 v3 P
修行,一定要避免造口業。
( L4 F  U$ V, o" |7 z& [  ~3 G. m. e
生活中說話的機會很多,但是,要說得有意義則不簡單。例如:解決他人煩惱,彼此溝通瞭解,引導他人學佛……等等,如果只是在製造是非,則自己與他人,常常都會兩敗俱傷。: C% J2 b! e% h# R
) {: p2 V2 p  }, L# t
常常聽到別人說「××人很壞、很差勁!」等的評論。如果,我們沒有與當事人相處過,也並不瞭解他的做人,如此,聽一聽也就算了,千萬不要再二度宣傳,因為,人往往透過主觀來評斷人、事、物,難免與事實是有所差距的。  g( k$ n( g% }/ a) [/ h' ]3 ?
$ A" V2 W  T) g% X
而一般學佛的人,常會犯的一種毛病,那就是到一個道場參訪,如果看到不好的現象,常喜歡妄加批評,而忘了自己是為了修行以及聽聞佛法,才來親近道場。
" M% \3 W0 [# h/ X  l  r9 b* G7 `' @) ~' L
所以,高雄文殊講堂的四大根本戒規就是:不說是非、不聽是非、不傳是非、不打妄語。全部跟我們的這張嘴有關。
1 V" X# g" Y! o
' e- Q- f8 W2 \- D) ^( w" n1 l說話是一種義務,也是一種責任;如果我們將說話視為一種「享受」,不想負責任,最後很可能因為話太多而傷害了自己。
  t  X& h+ N; L- G6 ?
! K; q  e4 e& U5 C- g1 Q- h) ?有時候會聽到一些人告訴我:「××人不好!」5 E. d  V+ T/ h7 ?- v
我只是隨便聽聽,如果真的聽進去了,又依據他的話加以二次誹謗,那不就太沒有自己的主見了嗎?
+ l7 s+ t) P7 M* M4 H! a! w% Y7 L: p7 V
所以,我常勸這些講別人的人:「修行人不該談論他人是非。」但是,一般說人是非的人,都會不自覺地辯解道:「他真的就是這樣!不是我在說他的是非。」" |" Y2 X5 \6 b6 c' {5 {) R

7 p6 A! A4 W4 v4 T8 `7 j# L「薄薄兩片皮,說好說壞都是你。」! |# s% w8 r2 k
) Q1 r. }& y' s6 s1 l$ y
談論是非,只會蒙蔽自己的心性,障礙解脫之道,談是非時,內心呈現的是紛擾的情況、不安的狀態。而且,「說人者人恆說之」,若不謹言慎行,可以預見的,這個人將永難掙脫是非的困擾了。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13 19:14 | 显示全部楼层
勸反省不造惡3 p6 |" W/ X/ b' T3 f( F" ]

+ M5 J3 ]" W" Z7 S/ _+ Y眾生如果不修正自己的習氣,隨著自己的習性去造業,那就是放縱擴大自己的錯誤;如因著而不改變自己的惡習,就會永遠受到習慣的支配,不斷地在六道中輪迴。
# x+ a% n# U. n6 V6 x  t% m
3 ?% ?0 X! g$ s0 W! m& X平日除了隨時修正自己外,必須避免自已「造業」。業,是思想的累積與行為的總和。有淨業、善業、惡業、無記業之分。但我們通常所說「造業」是指造惡業;如果是善業,就會用行善、布施、持戒、忍辱等名詞直接說明。
* V, e$ K' R8 T' }5 P$ Z9 V
$ A0 O  r0 L) l) m8 y' p# r/ k2 F人,如果時常造業,久而久之就會產生一種力量障礙著我們,這就是所謂的「業力」。例如一個有菸癮的人,他第一次抽菸的時候,不覺得什麼,但是今天抽幾支,明天抽幾支,時間一久,不抽菸就會覺得很痛苦;喝酒、賭博也是如此,習慣養成後要戒掉是很困難的。9 V+ |3 X2 z- ^6 y) a( t* r  i4 y
& \7 X5 n* L" ]& ?/ E
我認識一個人,他有一次去參加懺雲法師所主持的齋戒學會,七天皆吃素且過午不食。他戒期結束後下山回家,看到魚、肉就拼命地夾著吃。他母親告訴他吃慢一點,他就回答:「七天都沒屹肉,要趕緊補一補,均衡一下。」母親說:「哪不是枉費了七天的齋戒嗎?」他說:「這是業力所牽,沒辦法的事!」,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s/ y1 I% Z" v* x7 C
4 C+ ?3 F. |( ?! X6 Q6 {) z# z3 Q
業力,無時無刻牽引著我們的行為、思想,不是一時就能轉變的。所以,一方面要觀照自己的心,令不造惡,另一方面,要時時反省,反省以前所做的錯誤、所犯的毛病,現在足否改正?如還有缺點,就要下定決心修正,不要再為業所轉。" M' ~& A2 O3 P# d% q- ^! H
' k) h* i: V$ u9 A3 k! _
反省,就像一面鏡子。不僅可以知道自己的缺點,也比較會接受人家的好意和勸告;而一個懂得反省的人,也才能真正認識自己生命的本質。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13 19:16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運命」而不被「命運」
. R3 X6 L; U* V1 d  @0 G9 \4 I9 v, ]( O
當前命相、風水、地理之學大行其道,相信的人為數不少;遇到事情總要花錢去求卜問卦一番。
0 U4 S3 k$ ?5 S  x+ w. r* f) h! T) |' q, Y  J$ b% D* O0 G4 z% z
那麼,算命為什麼會準確呢?主要是因為人們大都隨「業力」而轉,並無法主宰自己。+ N  E4 c. X* \. j- b8 q
一般人一出生,總是很難擺脫固定的生活模式,甚至過著不想過的生活,這就是所謂的「命運」。
4 |7 m8 @7 K' P5 y/ B命運在康熙字典的解釋是:命也,不可改;運也,可以轉。以佛法而言,沒有修行的人,很容易隨既有的業力運轉而走完一生,這就是被「命」所「運」;但是,以大修行者來說剛好顛倒,他能夠主宰及運用自己有限的生命,這就叫做「運命」。
& G) ^; N" n# L1 A# L
) B. Q" t& }% R* E$ m' m我們為什麼要修行?莫不是為了了解真理,掌握自己的生命。例如:一個前世殺人放火的人,造的惡業不計其數,今生卻很幸運地轉世為人,並有機會聽聞佛法;但是他念佛、拜佛以後,反而常發生意外。然後,又是兒女不孝,又是家庭不和……等等。他內心因此非常痛苦,卻又找不到答案,最後,還是決定放棄佛法。
  A/ l; l: h# m) g* n+ x5 _: L
: A4 n) @6 Y% Y! _9 j/ L* [1 Q像這樣,就是因為不瞭解三世因果的關係。如果知道是過去所造的惡業太重,如今業因成熟,並非短時間的念佛或者拜佛,就能夠轉化自己與家人的業障,必須要更加的勇猛精進修行,並持之以恆,才能從生命的束縛之中解脫出來。
8 V- J' w  X& E# z: @
# S, e7 p" }5 }9 A4 r因果是通於過去、現在與未來的,算命能夠準確,是過去所造的業有跡可尋,今世才受到牽引。但對修行人來說,命是算不太準的。以前我未出家前,算命的說我將來是個大企業家,太太很漂亮也很有能力,夫妻還會吵架,現在,我出家了,證明命運是可以改變的。
- Y" D5 ~" n. \+ r& X* i) Q: ?' O& w" ~# _% T# J: q/ y
所以,人是可以轉變命運的,大部分的人總是庸庸碌碌,甘願隨世浮沈,無法改變他的人生,到頭來,兩腿一伸又再一次隨業而轉,繼續輪迴之旅。這是多麼悲哀的「命運」啊!
' o7 J4 a- y) D
2 }6 d, x; f- ]& V「修行」一定要認清輪迴的本質,「菩薩畏因,眾生畏果」。從原因下手,才是斧底抽薪的解決之法,並不是取決於你相信命運與否。那麼要被「命」所「運」或隨因緣而「運」你的「命」,就端看你自己的抉擇了!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13 19:19 | 显示全部楼层
往內在尋找自性
7 ^% l! o- p8 Z9 }& u
$ }. n) [4 @* H; l2 z  b  t  I開悟不是從外在找尋,而是不斷觀照內心才有可能獲得的結果。
1 ~: `( u& J0 C
3 I  e) c8 `# e" a' J一天,一位基督徒來見我,他因為看到釋迦牟尼佛成道時所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於是質問我:「佛陀所說的話,怎麼如此狂妄!」
+ U& U5 y8 Q6 V3 p" L- _  W) e& C1 q3 b3 N
我告訴牠是誤會了其中的意思:
5 h# X+ @# U# `
) }6 s& E, ^6 H「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我」不是色身,而是指真我、是指本性,天上天下只有本性是最尊最貴的。」
  L) j: g+ \4 J! d9 h; r% e  g5 p6 o2 l, f9 }3 P) T1 S; ?
所以,我們讚誦經文,要了解佛經所指的涵義,例如心經說:「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身香味觸法。」意思是說不要受六根的束縛、不要受六塵的誘惑,對於外境不拒、不留,心不為所動,這樣就能夠「唯我獨尊」。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擁有無量的智慧,心就可以獨自存在。「獨自」是件不容易的事,例如開車,一旦遇上塞車,許多人都會情緒煩躁、拼命抱怨,很難置身事外。所以,人大都在不自覺中受到外境的影響,無法將自己的心獨立。3 r! p$ S$ P7 ^' S- U2 L  k
& X" h1 ^6 q4 v  I9 X: Z% ~+ ?- u) m% a
有一次,我去台東演講,途中路面非常顛簸,在車上弟子就說:
  N# d* t2 \1 a3 V, P「師父,很抱歉啊!」
/ o( p. D, z/ j. j( j我告訴他:
# _0 `5 ^$ v) e「這條路不錯啊!像騎馬一樣,平常要找這種路還不容易呢!」
5 D$ L( p9 r! b  N
  J( V$ `# p4 Z5 l我們碰到境界,只要觀想成好的一面就不會起煩惱。, q3 @- c3 |. E# R, h7 a
# s' L' }9 C' R5 ?2 q$ ^. [
煩惱、不煩惱都是心的問題,開悟的人為什麼煩惱較少?因為悟到了大家都有本性,更加地認識自己,所以對事對物較不執著,煩惱相對也就減少。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13 19:21 | 显示全部楼层
同言同羽 置业良晨
不二法門3 S* i7 v$ \+ {
) y9 `+ N" [* D
學佛要自在有幾個原則:2 q) ?1 l' ^3 ^, w
1 ~" D4 F4 h+ Z( Q& d
一、「自他不二」:我與他都是同一本性而無所分別,例如:有人當面侮辱、傷害我們,如果只是個人而不是整個團體的問題,我們就應該容忍。因為以他人的立場之所以大發脾氣,必定有其原因。佛陀說:「能夠容納異己的存在,才能成就自己的偉大。」「異己」,就是與自己看法、意見不同的人,我們要容忍他、尊重他,這樣一方面可以去除我們的慢心,一方面可以減少與其衝突的煩惱。
7 O0 \% _: |  i$ B
& C7 W9 n$ T$ b7 ?+ ?二、「色空不二」:色法與空性是一體的。既然知道世間一切法皆是無常,就沒什麼好執著的。就像一只茶杯,將它分析,只是質子、中子、電子等化學元素,茶杯已經不存在了唯剩假名。但是,一般人因為不了解空性,所以對於世間的一切汲汲追求,追求不到就感到非常痛苦。如果知道世間的人事物都是假相,不可能永恆不變,遇到境界時,就比較能夠釋懷。( g9 v- U3 m: K

8 E8 O: x( Z* M三、「生佛不二」:眾生與佛是平等無二的。如果了解自己努力修行,將來也可以成佛;體認到這一點,你就不會感到自卑。有一位老太婆時常誦念「南無阿彌陀佛」,一次我就問他:「老婆婆,您念佛是為了什麼?」$ `" \4 e4 W4 E. H: ^3 z8 m, z
4 o" w) C5 P# K  a& S! t! R- y
她回答:「我要去阿彌陀佛那個世界,幫阿彌陀佛掃地、煮茶、煎藥。」
: Y% P7 C* M% |* K  y/ f; o8 @3 C6 ^& x) J# E# P  `
西方極樂世界那裡需要我們掃地、煮茶、煎藥呢?其實學佛很重要的是要有信心,要相信自己有一天也能成佛。
% j! U* u1 n& B! E/ J, Y1 D) `1 Q, j
3 d) G9 [/ L7 f5 i' v- l四、「物我平等」:就是中國儒家思想「民胞物與」的精神,我與天地萬物皆同一體、同一本性,所以要愛護一切眾生,發揮「物我一如」的慈悲精神,愛護一切。
6 ^9 O# V: t& d0 |; u
8 f! v/ ]8 K& T9 t; z  S只要我們消除心中一切的對立觀念,就能契合進入不二法門,達到心裡最高超的平衡。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13 19:23 | 显示全部楼层
同言同羽 置业良晨
謙受益,滿招損; o6 w6 s( Z1 _/ s! X

9 i/ b7 s% d! ?, s4 [$ H6 H( w" O7 ?! g$ ~1 m" _7 `8 w
我們要隨時觀照自己,檢視是否有貢高、我慢的習氣,如果有,就一定要修正。
9 K+ f3 e% t% e0 J) z' }& i+ n" v
4 M- j! b; R' l8 K# {/ v# e想改掉驕傲的毛病,首先要懂得謙虛的哲學,因為謙虛是保護自己的方法。例如:有人稱讚我們:
: K- K* J* L8 l4 \「××事都是因為你的關係才能成功。」8 y+ U* o& \. m3 f4 _: A
我們應將功勞與大家分享,並應該謙虛的回答說:5 j* n' u) G. A+ r
「這是靠大家通力合作才能成功的。」
" B6 Y2 B- C% w7 `2 [就像我有時到各地去演講,弟子會告訴我:9 g, b/ }5 Z5 R2 R# ^
「很感謝師父慈悲蒞臨,為大家說法。」9 M! r5 f; u3 ]+ G: M' o: T7 J9 p
我回答:; u4 s- y* Q1 O: y
「如果沒有主辦單位辛苦的籌劃,又沒有專程來聽演講的人,我要說法給誰聽呢?所以該感謝的是大家。」1 \+ ^9 F8 h9 w+ |
( \$ L& G2 s# n$ t; X
謙虛的人,對待別人的態度都是「你大我小」、「你對我錯」、「你好找壞」,如果以這種觀念處世的話,就不容易被人傷害。. i% M0 Q( g* U2 q% x, r1 e& r
曾經有一位老和尚,受到了他人的毀謗,但態度仍然非常從容,內心絲毫不為所動;一天,他拿著鋤頭在庭院裡鋤草,突然有一個人莽撞地跑來謾罵他、詛咒他:
9 |9 m$ A1 E* Z! n- ]! c「你這騙財騙色的老和尚!」
1 i6 l/ E. w9 Z8 B) E老和尚聽了沒有生氣也沒有解釋,只回答說:5 a  k  g, k% T2 e" m
「你自己沒有就好了。」
; c4 L+ Q- `, r8 U
6 z4 G# O0 ]& K( @" \4 V% H+ W修行者心中光明磊落,不被環境所轉,抱持著「如果我騙財騙色,我下地獄;但是別人沒有這樣就好了!」的態度來面對毀謗。不像一般人若聽到他人的毀謗,會氣得暴跳如雷,覺得受了傷害,大修行者卻可以灑脫自在地一笑置之。
+ j9 y. e0 D9 T" a( b  Y" S. Y8 I/ `2 @0 r; g7 {
「謙受益,滿招損。」謙虛的人的路愈定是愈寬廣,也會受到他人的尊重;而驕傲的人,則不易為別人所接納,並且容易為自己樹立敵人。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13 19:25 | 显示全部楼层
律己與寬人# r3 n' G3 e1 \: h
  Q3 R" n4 p! O  N; J' A; p
修行人要讓眾生有解釋的機會懺悔的餘地,不要咄咄逼人。, O6 q1 c- u8 K

1 P! T: e& l3 ?5 l# \就像如果一位出家人犯了戒律,或在家居士過去曾造了很多殺業,甚至毀謗三寶,學佛的人都應以慈悲關懷的心來原諒及開導他。
* G5 K. |' L% m# Y7 O1 r* X所有罪業中最嚴重的莫過於「毀謗三寶」,一般人不學佛、不相信佛法,因為因緣未至,當然無可厚非,但也請千萬不要破壞佛經、毀壞佛像。
, b" ?/ v! `& `& m5 f% A7 ^% ~8 U$ P6 {. ^) r
有一次我到左營幫人助念,結果一接近死者,全身就起疙瘩;因為他的死相很難看。當我為他加持時,心裡面總是不太對勁,想其中必有緣故。一問才知道,原來他太太以前學佛,常到護國寺聽經,先生因不贊成她學佛,就將家中的經書燒毀,海青剪破。+ M0 p1 V; _0 p
  k1 F5 U4 ~4 [  Z8 n
我們無法與佛法結緣,不相信佛法,這倒還無所謂,但千千萬萬別燒佛像、毀經書啊!2 J0 C* m, B) A" P2 @- m

5 \. h  ?4 S9 I, G( q& J* ?+ N世俗也常說:「做人不要做得太絕,要留後路給別人」。
4 {0 q9 z# T% V: d/ v9 p) @% l# m( D: Z& d
人大都是嚴以律他、寬以待已;即使本身犯錯,也會想盡各種方法來寬恕自己的罪過,這恰與弘一大師「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的修持完全違背。: c: K; v9 ^2 c5 Z% u8 H% x
, C: Q7 c: @! G
此外,切記勿在眾人面前公開談論他人的隱私,因為人人皆有自尊心,揭人之短、傳人是非,是很沒有道德的。
# R  H: X/ t3 y$ ~
* h  A3 @3 e& {# d5 C, _- u5 Z事實上,不造口業,自己才是最大的受惠者。+ Y1 f! M7 h) y. _+ ?

: n) M$ r. U( H) d佛陀說:「要原諒別人的過失,因為我們是由業力而來的眾生。」嚴以律己,精進辦道,不談論他人的是、非、對、錯,這才是真正的修行之道。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13 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生活禪
" Y# d# a6 Y" P1 I% C, b3 L5 I" g; T! y) _/ v" g7 x3 |
學佛要能有正確的修行觀,才能開啟內在本有的智慧。
( j' I3 M+ P# R2 y2 R7 [
( w6 l/ f5 x2 d  ~8 y/ h有的佛教徒在尚未學佛以前還算是很快樂的,但是學佛以後,他自己覺得痛苦,旁人也跟著難過。
# @5 S2 O; V! F曾有一位女信徒的先生跑來找找,向我「討回」他的老婆。他抱怨:「從他太太學佛以後,每天都要花很長的時間來做修行的功課,家事不做,小孩子上、下課也不接送;而我下班回到家裡,肚子餓得不得了想吃飯,她卻叫我帶著小孩去館子吃。」如此,平日和諧的生活不再,增加的是每日固定的爭吵。' o% S. m" a7 |/ m

  W4 k* s+ x; P, K5 \在家居士有心學佛是一件好事,但必須認清楚自己與出家的法師在修行上是有分別的;不論修行的基本態度或修行的方法都應該不相同。
0 A0 Y$ d3 m* a* N* s! @1 Y# P
: j& P2 p9 V/ R% {7 ~( {出家人以修行為他一生的職志,每日必須花很多時間在念佛、拜佛或打坐等等,與修行相關的功課上。而在家居士就無法做到如此,因為如果你每天花十多個小時來做功課,結果住住是造成夫妻感情破裂、親子疏離,友情消失。因為你為了「修行」而忘了自己的本份,自然而然,學佛就變成了一種痛苦與負擔。" K2 L1 _2 C9 {; H+ ]  W( E( O$ h5 h6 w

% D6 l5 Z6 K! C+ q$ v7 v" e事實上,修行一定要落實在生活當中,絕不是有了師父不要老公,有了佛法就不用吃飯。% J/ c% D4 r7 [4 B3 j  ^

" B5 Z( p$ o/ v; l學佛了,更應先盡到自己為人婦、為人母的本份,將家庭料理照顧好之後,這樣,你用多餘的時間來念佛拜佛、親近三寶,不僅家庭和諧美滿,而自己也更能以觀照的工夫來突破貪欲與執著,巧妙地思惟如何運用佛法待人處事,如此,智慧才能獲得提昇與開發。
8 c% }% k" o$ s
8 r6 A% ~. P0 _3 w8 V/ L六祖慧能大師曾說過:「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q* w, }# R! E! E. u. a& r' D6 j
) C" [3 x" S) r6 O" E$ c學佛之人若無法將佛法落實在平常的生活上,不能從身、口、意三業之中徹底的反省與改變自己,以得到革新與超越,那麼,你對佛法的追求將也會是虛妄一場。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13 19:3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實念佛制心一處8 l2 y& p( W5 @# T  l) W
8 n6 ?5 e, F/ {2 q
老實念佛是相當重要的。
; e* m/ C% m. N. [+ G& ~/ z
9 t2 \0 v4 ], n  L" X如果有人問我:「法師,我今年七十幾歲了,隨時可能會死,已經來不及參禪悟道,也沒有太多時間去參訪善知識,你可否告訴我有那一種最快、最直接的修行方法?」
1 Z0 N2 y( O: P" g) b我會告訴他:* p9 n4 r7 `$ T3 S: N) f0 L
其實,不只是瀕臨死亡的人可以念佛,任何人都可以修持此法門,念佛法門是老少咸宜的。只要專心持誦六字洪名—「南無阿彌陀佛」。& `( ]7 y" j4 l7 @
* A0 T9 p$ i9 k4 q( ^
念佛,要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不要為了趕速度、拼數目,佛號連成一起,字音無法分辨的一直念,這樣無法攝心,當然對修行毫無助益了,所以念佛要不急不徐、了了分明的念,才會有成就。, p# ~9 _* z8 B- E: O+ K
6 R. P% N% o0 p" a
修行辦道無奇特之處,唯有細水長流,不夾雜、不間斷,驀直修去。如果以淨土法門為主,印光大師告訴我們每日的功課如下:早上誦普門品、持大悲咒二十一遍,晚上誦佛說阿彌陀經、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佛號、觀世音菩薩聖號百千聲。7 O+ V  R8 s: x$ X

' T% B  `; w; }  {0 d- e0 @修行要專精、一門深入,不要今天修這個法門,明天又修別種法門,到最後那一種也學不好。有一位老居士,沒有學佛,也一直沒有因緣聽聞佛法,他可能只是聽說念佛的好處,於是他就自己這樣持誦:「南無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南無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一天,到他臨命終時躺在床上,一時竟不知道是要念「阿彌陀佛」或是「觀世音菩薩」。
  z  V/ H( k7 d6 ^8 L" e0 a6 Y+ u, X1 f
雖然憑著誠心與願力也是能往生西方淨土,但力量總不及專心持誦一佛聖號來得大。4 b  S5 S* g0 K
& F/ K6 O/ R. b8 g7 `) @: P8 }
所以平時學習訓練控制自己的心是非常重要的,佛遺教經上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以世間法來看,如果能將所有的精力、智慧、感情、理性投入來做某一件事,就自然容易成功,修行當然也是一樣,制心一處,就會激發出無量智慧。; T4 o5 I' M% y; P/ Q' X7 W: _
( I4 |; k4 N9 r) p  |
所以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亂,這樣,命終時,自然就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13 19:32 | 显示全部楼层
明辨佛神, s  v7 {* F; w$ i7 p4 l5 l

9 D3 B5 u# h5 G  P學佛第一個重要的條件,是要有正如止見!
  s7 e+ J+ c9 ~: e  A$ X9 E  R: m1 }
許多人雖然已學佛了,但仍神、佛不辨。佛教徒應釐清一個觀念,那就是佛與神是不同的。9 a* U. d7 k: l% [7 T4 N
2 G7 O2 R( A9 d7 s4 l8 y- w2 A, \
釋迦牟尼佛是已覺悟人生、宇宙真理的聖者;他放下一切世俗榮華,在深山叢林中修行,於菩提樹下悟道,繼而為眾生說法,教化眾生,開啟眾生的智慧,去除眾生的煩惱,讓眾生覺悟菩提,成聖成賢。3 D( a: \1 V: u/ c2 d+ F
9 p+ z4 Y( ^* ^6 w% w2 m: G
因此,佛是超出三界,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得到解脫的聖人。
' [# k) w5 ~0 c1 M( i& p6 a/ Y; G' g1 F9 E1 o) U
至於神呢?在道家、佛教以及《易經》中則各有異說,但總括而言,凡是有浩然正氣、正直無曲,對國家民族有所貢獻的,死後皆可成為神。
- N# o# }! s- H
3 e' a$ k! b* O0 F$ l眾神也有正邪之分。如關公、岳飛、文天祥,死後,因為其凜然之忠義精袖,廣受後人敬仰拜祭,是了不起的正神。而邪袖,則乃是依照邪術修鍊成為精靈的物體,雖亦有神通,但仍脫離不了鬼道。2 I: t+ U: y7 n

) ^1 Q# `1 a5 ]8 C+ y! T4 M此外,還有天神、地神之類,有某些教派說天神皆由玉皇大帝(佛教稱為帝釋,居欲界忉利天)所冊封,如雷神、電袖、水神、火神、稼穡神、禍福神、草木神等;地神如城隍爺、土地公(城隍爺如陰間縣長、土地公則如陰間鄰里長)等等不一而足。7 n, K. F, p& O  U' Q+ |0 I- y+ U! b

" j" h0 s! [+ @" l1 H' d神的福報雖然也不錯,可是依然沒有斷除煩惱,仍無法超脫三界,等到福報享盡,還是要墮落輪迴。$ H  t5 [. o7 v! _5 I* T) }
! s, G6 L4 h4 Q& O/ |
由此應知,神不是佛,也非菩薩,佛教徒應該加以審慎觀察,以免神佛不分,雜陳供奉,如此怎夠資格稱為正信的佛教徒呢?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13 19:34 | 显示全部楼层
嫉妒猜忌蒙蔽心性( F+ M  ?; I$ M6 ~
4 c+ I" b! e. N6 ], P( n9 R
人花在批評、毀謗、傷害他人的時間,勝過於冷靜思考了解自己。
  L, F- K, Y% F
1 B0 L+ e2 E8 }1 h在現今人際關係日趨複雜的社會裡,人們常因狹隘的心態,引發利害衝突,產生種種煩惱,究其原因,不外乎是以自我為中心,由於處處為自己設想,產生分別與對立的心,更因個人的主觀,漠視客觀環境的存在,於是,障蔽了自己的心性,導致將心態陷於不平衡,進而造成人我之間的不和諧,導致無謂的紛爭與憂擾。/ h% r- G; |) G% `' j, W

6 L: j# S% a' ~- g$ S. W- P1 O像同事之間,雖共處同一辦公室,卻終日互相猜疑,於是,芝麻綠豆大的小事,也要斤斤計較,動輒相互向老闆告狀,說是自己受盡委屈,要求這要求那,時而滋生事端,破壞辦公室的氣氛;事關自己的利益,爭取也就算了,有時還要涉及無辜,令周遭的人也倍感壓力;此種行為,其實是一顆心被嫉妒及猜疑蒙蔽了,以致做出喪失理性的事情,真是愚痴啊!* F) u. @. {( `: }
% N/ N' i3 O& ?2 F- U& T
例如有一次顏淵在為孔子煮稀飯時,天花板突然掉落了一樣髒東西,於是顏淵就用湯匙將它舀起,咬咬看它是什麼,碰巧孔子在他身後,見狀便不高興地說:「唉!這個顏淵怎麼這麼不懂敬師的禮節呢?」
" D! K9 a9 P7 a孔子將此事告訴子路,子路脾氣很壞、個性衝動,馬上跑去找顏淵算帳;待顏淵講明原由,子路才心平氣和地向孔子說明。& g% ^3 F. u9 \8 h8 F
" o! b7 G5 U, s1 d5 c& R' W* t
孔子便集合弟子們說:「我孔丘親眼目睹顏淵偷吃稀飯尚不真確,更何況平常在大街小巷所聽到的是是非非,又怎麼會準確呢?」* \" h% A+ o4 B4 m
* N& w  P- _& o6 x& _6 x
人本來可以過著快樂的日子,但我們卻會為了一點小事,把自己搞得煩煩擾擾,無法寬恕、原諒他人,只想改變別人,而又不反省自己的人,將會抱憾終身而隨業力墮落。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13 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認識無常: M$ c6 G. W" d5 g4 `( {

* y8 m; P  C5 l, A8 A認識生死輪迴的本質,是學佛非常根本且重要的體認。! f! ]( u8 T/ k4 l

' h8 ]% _# M+ }8 }  ?8 `, \1 b" T: o生死從何而來?由眾生的起心動念而來。我們起了一個念頭,內心就凝聚一股力量,讓人無時無刻不去想它;好比說一個人執著金錢,出門時,心底就惦記著它,整天擔心被偷、被搶,或者盤計著如何聚集更多財富。畏懼死亡也是一樣,走在路上,遠遠地就好像感覺前方擺了一副棺木,非得繞一大圈的路來閃躲它不可。, s. I% N% m( R
心中的執著斷不了,就無法明心見性,那面對生死、輪迴時,自然也將處於恐懼邊緣。0 Q% q, e  d  F" c8 O0 t
' q" f6 E( ^& {( v3 i& N- ?
學佛的人,應學習以平常心來看待無常與輪迴。
# Z( \& ?! T! |8 h( z; ?9 ~9 s9 k1 F4 V5 E  X8 g$ l( a: I
永嘉玄覺禪師曾說:「生死事大,無常迅速。」無常有一天一定會到來,因為這是生命的實相!面對死亡,就要有我必會死的認知,佛說:「生者必滅,會者必離,盛者必衰。」如此觀想,早日採取解決死亡的決心,才能深入體悟佛法的真義,獲得解脫。1 x  }1 a5 }. T# {
1 U0 R. p2 z$ P4 o! h& S6 ~6 ~
死亡也不是涅槃的等義詞,解脫是指當下無煩無腦,不是人死了雙眼一閉、雙腿一蹬,才叫做解脫。
. `$ E8 a' L8 m( M8 M6 N$ ^2 m9 d, ~. M# n" o% k( b& ?
一個人透過體驗無常和觀照緣起,自然了解人生的種種變化,事實上,只不過是一個過程的生住異滅,有時雖很美好但也是不能持久;有時雖然痛苦,但時間總是會過去的。所以,不要害怕無常到來,因為「無常」是人生最好的啟示,它讓我們在變化多端的環境中,能升起智慧的觀照。- A; M+ ]  `+ d( e( z7 p

6 a" E5 k! J% ^5 Y) f; C4 {  n因此,學佛不只是對死亡的寄託,也不僅是死了以後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而已。聽聞佛法的目的,也包含開啟智慧,正確地去看待人生。
鲜花(327)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1-4-13 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無明與業力
" Q4 d' h2 y6 h! a- ~
( W) _& O" y& Q; n* i" G! s" F芸芸眾生,一念無明,遮掩自性,困惑造業,由業受苦,終至不能自拔。
$ T$ y$ f+ ]7 h  ~% F2 ^  H" r& S% k
依惑造業,業苦無盡,這種重覆的輪迴,在學佛的過程申,必須加以追根究底!+ y5 @! S. D7 S# f6 D( S: d( A; @* b
& q8 H. q2 h9 g. ~1 c$ F
什麼是「業」?梵語Karman,音譯為「羯磨」,義譯為「造作」,以現代的語法稱作「行為」;也就是說凡是發自於身、口、意的行為,都可以稱「業」。; S* |# g& N2 H' Z! i# |- i

6 N/ o  k# ~) B& C) Y1 b; L% s那麼「無明」呢?無明就是沒有智慧。, t+ H" q; T% Y& ?' \
人類常會為了一點點事情,就放不下、看不開。記得有一位老先生,告訴我他覺得活在這世界上已經毫無意義,他很想自殺。
4 @) p2 `5 z4 r+ D; J" y! a" Z5 g6 U! [8 D
我問他遇到什麼事非自殺不可呢?他嘆氣的說:「我的兒媳婦實在有夠可惡,吃要吃好的,做要做輕鬆的,早睡又晚起,說她幾句,她又不高興。想叫我兒子和她離婚,但又考慮到他們已有三個孩子了;但如果他們不離婚,每天見了她又都一肚子火!這種日子好像每天被刀割一般。」
) h$ c5 ?; b' D* ^/ N我說:「老先生!那你就得感謝她了。因為她就是你的善知識,如果沒有她這樣的磨鍊,你又怎麼會瞭解世間的苦呢?不如將自殺的勇氣拿來念佛,別理她不就得了。」
# ^" B0 ~9 z6 }2 K$ T/ y
( f' i$ n3 T2 f4 I* N, ~/ \- U% O8 h我們總是會這樣想:只要對我們好的,才是好人;其實不盡然。有時對我們好的人,卻往往是這一生中最令你失望、痛苦的人;而對我們不好的人,反而可能是成就我們的善知識9 `0 U6 N: |; d/ ~

' h' L% {- Q- l6 h) n人,往往就因為看不清世間萬事萬物的真相,於是境界來臨,受到業力阻擾時,往往不去尋求癥結所在,反而想以逃避的方法(例如:自殺)來解決,如此不僅無濟於事,更是增添苦惱。因此,如果能夠認知:對我們不好的人(或逆境),可能是成就我們;在逆境中打開自己的心結,不正是自性的昇華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埃德蒙顿中文网

GMT-7, 2025-9-6 01:22 , Processed in 0.193071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