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70)  鸡蛋( 0)
|
全球金融业的发展已经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
0 e" c$ i4 ?9 ]+ }: [+ U# f/ Z2 s! h7 I. r6 U
“与24个月前相比,伦敦金融城已经保持一如既往的繁荣和稳定。”9月9日,来深访问交流的伦敦金融城市长安司棣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时说。英国工业联合会反馈,英国的经济增长已经逼近了最近16年来的高峰状态,英国统计局把未来的经济增长率,由1.1%调高到1.4%-1.5%。
. {. q7 k) d0 n A" i
( N3 a7 I% J& E6 o/ f 然而,有金融危机的前车之鉴,欧美开始关注消费者和股东权益的保护,也对银行体系进行资本充盈率和流动性监管的检讨。但是,作为老牌的国际金融中心,伦敦金融城仍有诸多地方对中国具有深远的借鉴意义。
+ }. C" R1 Q' P! }% z; ?
- t. ^, Q! L, A 英国金融业恢复到危机之前- n* K0 c& ?& I/ J+ t3 s
% C' I" ^* y( m& L# d 《21世纪》:金融危机似乎在逐步过去,全球经济日益呈现复苏现象。英国第二季度取得了九年来最快的经济增速,但经济学家担心这种增长难以为继,因为最近调查显示经济活动将放慢。在此背景下,英国金融业的运转现状是怎样的?- x3 T7 ~2 F7 s' F# Q7 Y8 i5 Y1 ]
0 G( ~; E- t" a1 u& C: g7 P
安司棣:英国的金融服务业,可说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球金融中心。伦敦金融城有250-270家外国银行,这超过了纽约、法兰克福、巴黎三地的外国银行数目,其中有10家来自于中资。
/ K+ G4 P8 H0 b) Y' T7 ?" G% r% b+ q, b$ i6 Y+ i% G! ~ s V* [; m
部分传媒上出现英国和全球经济二次探底的声音,但目前英国统计局已经把未来的经济增长率,由1.1%调高到1.4%-1.5%,此外,英国工业联合会也向我们反馈,英国的经济增长已经逼近了最近16年来的高峰状态。当然,人们也会有这种恐慌,全球经济是否会二次探底,美国是否已逼近探底。但目前各种数据并不支持目前二次探底的说法。
+ ]4 R6 P' C. L5 @/ J' h
, j( Y" p! V% Z$ b' U: W 《21世纪》:既然英国金融业运行良好,是否金融海啸的影响已经消退?: O* K6 T, @6 ?, c* I! r6 r5 O
8 H1 G0 s5 q! X# D 安司棣:全球经济都在恢复之中,以英国为基地的金融业已经恢复,甚至恢复到金融危机前的状态。在英国,金融服务业由2个部分组成,一是本土金融机构,一是海外机构,比如花旗、德意志银行、摩根士丹利、巴黎银行等。# ^0 D% w9 V! m( Q- _3 |# @; l
) Q% k+ Y ?; f: {3 F6 F1 Y6 L5 | 英国一直在思考,如何为这些金融机构创造更好的、可持续性的发展环境,目前我们有一个委员会正在对银行业的一些指标进行检讨,主要是审视2个方面,一个是资本充盈率,一个是流动性。检讨结果会在9月份提交。3 T' M1 k0 K- s; I) T4 m/ _ Y
/ [, x( H4 ~+ |3 S" H8 y6 m' | 总括来看,与24个月前相比,伦敦金融城是不是一如既往的繁荣和稳定,我的回答是肯定的。因为所有的报告、第三方调查都是用硬数据来支持了我的看法。当然,过去12个月,有些数据也表明,金融服务业的可持续性复苏也有不稳定的因素。
0 ]2 i* u! k2 q6 r( u! g% c2 v: w, w. T
《21世纪》:在您看来,不稳定因素有哪些?: _( m- A$ u7 j- g1 k. N
3 u# c& v: M1 E' ~( i. ?7 @: B 安司棣:主要表现在消费者、股东利益的维护上,监管和公司治理有待改善。所幸的是,全球G20峰会都已重视到这些问题。
/ U/ M9 c' n* ?9 D1 R
+ H5 G: [8 T; X% ?. E 《21世纪》:中国讲求“和为贵”,西方是“竞为先”,中西方在金融监管上有何不同?2 `, j; |6 f8 X7 r
7 t. m/ Z* G8 d" S5 B( }0 f0 u# E
安司棣:据我们的理解,中国一方面是和为贵,另一方面在竞为先上也做得非常强。中西方都是在商言商。就金融监管而言,过去三到四年,英国和中国一样都要吸取很多经验教训。金融监管重点应放在两个方面,一是监管内容,二是如何实施这种金融监管。我认为,中国金融监管在不断进步,也不断在进行修订和实践,向海外同行学习,比如美国、英国、伦敦金融中心等。如果金融监管失败,我们就需要反思,是机构造成的,抑或是监管本身的内容出了毛病。- w4 q6 y; ^ _0 D
' s/ e& ]2 n, Q: T* R! G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考量几个要素,包括监管的层次、监管的类型,以及监管适应的商业环境。对于管理者来讲,应该把监管作为风险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与监管层积极合作。& M& Q6 w7 A/ z0 L( T; c
* t3 ` T' c- m
反思一下历史上产生的各种危机,我们可以发现,很多时候监管者为了达到监管目的,设置了更多的监管机构,或派出了很多的监管人员。监管不是过少了,而是过多了,监管者积极热情地推出了更多的监管条例。此时,我们要扪心自问,如果监管者过多地包揽了管理上的一些问题,就变成了管理机构,一旦监管失败,这种责任反倒要由管理者来承担。/ f3 ~- v& H% X% z& b8 q
# ^1 z5 q6 y0 X* c 所以,我们在监管的态度上,不要在缺乏审慎考虑的情况下推出过多的监管,而应该是考虑如何在现有基础上更好地监管,这才是风险管理者的最佳实践。" D& C2 V, ]- f7 a3 \$ A8 o% G7 b- y
' \, l A% X2 ]& a6 J# e3 P a
国际金融中心需要三项素质
% t" ?$ H4 |# o
7 V6 b8 l/ w# u% Y4 t7 }: \ 《21世纪》:除了欧美金融中心外,您如何看待亚洲金融中心的发展?
L9 j9 c3 {# Z1 U0 C
5 t: l* u0 d8 K8 n, a/ _7 b 安司棣:我们从来都在关注和重视亚洲市场,它是增长的发源地,资本流入量很大。香港一直保持远东金融中心的地位,新加坡金融中心在财富管理和对冲基金两方面发展良好。
0 _2 w f( k" n
- a* M& m! q' c9 Q$ {( Y" v8 J 就中国国内的金融中心而言,有上海、深圳服务于国内市场。要成为国际性金融中心,需要具备一些素质,要有能力吸引到国际顶尖的人才。比如伦敦,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处于纽约、东京时区的中间。此外,伦敦文化十分开放,很早之前,伦敦在监管方面就采取了非常灵活的态度,比如英国很早就允许海外机构可以100%全资拥有英国的银行或机构,这也是伦敦吸引了更多人才的原因。
5 Q! g& ]( ?: o/ V# i9 T
4 Q. ~! _+ Z- V+ @ 人才不仅是指国内的精英,更重要的是指国际的精英,伦敦金融城人士的国籍、语言可以达到300种,三分之一的人不是在伦敦出生的。& C; q& f, t; {
8 c8 v5 e7 J! t0 e( M( h1 u
总结来看,亚洲这些金融中心要发展成为国际性金融中心,需要具备三方面素质,一是有能力吸引人才,二是多元化的文化,三是区位优势。
9 J* b- S2 x% F' H, N
9 z, P. t3 `- F# t! \. _( F 《21世纪》:中国的金融城市往国际金融中心的努力方向和路径是什么?与伦敦可有合作?
i* [9 U: B" @# r( j9 h9 M
6 t, ^& B$ n* y# ~7 Z 安司棣:上海已经表示,希望在10年之内成为真正的国际金融中心。伦敦金融城正在帮助上海实现这一梦想,我和一名同事已经担任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一个委员会的高级顾问。
$ E1 `! h: F/ q% ^) L" N' b Z$ g( p2 ^+ ]3 b- L& B- r
就深圳而言,我已带领代表团到深交所访问,深交所表达了合作意愿,我也表示愿意提供协助,大门永远敞开。我和那位上海的高级顾问也会帮助深圳达成国际金融中心的梦想。2003年,时任的伦敦金融城市长来过深圳访问,促成2004年双方签署了一份合作备忘录。
5 v% g4 W) X( a/ x& M2 u. d5 T' R2 M# J* H9 m" D' R
每个城市都喜欢把自己冠以国际金融中心,这样显得威风、很有影响力,但要看模式怎么走,就是差异化。深交所说,很满意目前所处的市场状态,就上市公司数目来讲,深交所排名第一,但就总市值而言,上海是优于深圳的。从媒体的报道和公众的认知看,上海优于深圳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深圳目前采取的是差异化策略。
8 ~3 _ K# V! U6 C/ n0 w" r3 O: z' F
以深交所为例,它的特色包括主板、创业板、中小企业板以及场外市场,其与上海的关系不是竞争,而是一种优势的互补。
1 R% M3 R9 S# \# G- O: P; @: K. `; q7 Z x. x/ r- s* Y6 Z
《21世纪》:你对深圳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有何建议?" |7 A2 ]8 m6 H4 m1 P
! A- r& d) P* p6 V, h6 u
安司棣:首先是市场定位问题,比如深交所与上交所的区分;第二,深圳要有能力吸引国际化的业务和国际人才。1 |) M0 Q3 L. e) B/ T7 K% t( x6 E
6 {& A+ j! E8 q 如何提升国际的关注度,对深圳来说是一个重要议题。深交所告诉我,大型蓝筹股一般选择到沪市上市,中小企选择在深交所,深圳如何吸引大企业关注是个问题。很多国际化的大公司,如果想到远东,到中国来打响知名度,他们可以选择到深圳来上市,或者进行金融服务合作,深圳需要提升对大公司的吸引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