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6)  鸡蛋( 0)
|

楼主 |
发表于 2005-11-29 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五)
" t4 h" k/ R; Z9 l3 X; V
$ l( K7 ~3 R5 ~! B写到这里,该写写我的母亲了。是啊,没有我的母亲,我又何以出生呢。( i5 \* R( {! m) x! x6 `
+ ?( ^6 s1 q# C5 r4 |6 y% g4 `8 V
/ j3 |$ O% ?# K f
9 s$ P9 [! [. N9 W( l我的母亲,出生在一个相对富裕的家庭里面,她的童年,全没有父亲的多灾多难。我的姥姥解放前,是全村最有钱人家的小姐,到现在仍然保持着良好的风度和仪态。母亲是她和姥爷的第一个孩子,被他们宠爱有加。姥爷是家中长子,在那时的农村,长子一定是要生个男孩出来的,自有了母亲以后,我的姥姥姥爷开始为了这个目标而努力,然而事情却往往难遂人愿,我二姨、三姨、四五六姨相继出生了,可是却没有一个是他们想要的,本来想要两个孩子的他们,看到绕在膝前的六个女孩,真的快要丧失信心了,然而他们还是最后努力了一次,这次竟然就成功了,最后,他们的第七个孩子——我的小舅舅出生了,那年,我的姥姥四十岁。他的到来成了姥爷家里的一大喜事,小舅舅从此被我的姥姥姥爷,我母亲和几个姨妈捧在手上长大,我的小舅舅,只比我大六岁而已。* S: E. i( q" R g$ j, q# {7 N, Z
t7 p# j* g- A6 `& I
, D8 Y3 M4 L" A: t# @2 v
0 p+ r, i# W3 R$ G7 \) _, C& D
母亲不爱别的,只爱念书。) ~! j6 C3 Q# n! V4 ]1 K- g" H
5 k" q4 \. ?- q2 h2 D8 a 7 N3 J$ c, {( \. M( W; `
! m. K, o+ V! C6 _! P; x
她上学较晚,上到小学二年级的时候,也和父亲不约而同的赶上了那三年的灾荒。那时候姥姥身边已经有了四个丫头,第五个一定要生个儿子的计划也因为饥荒而搁置了起来,幸好姥爷是城里的工人,好像还是工会会长,所以家里比起农村其他的家庭来,要好很多,虽然姥爷一个礼拜回来一次,但是姥姥却仍然感到了在灾荒年代养这四个孩子的压力,她提出让我的母亲辍学,说希望母亲能回来帮助她一起来撑起这个家来,母亲很爱读书,也不想放弃读书的机会,为了这个,她采取了极端的做法。
3 F: b& i7 Y6 Y9 r9 m; C. i2 Y4 B3 x8 D1 p+ f( J8 J
( z3 T$ b( x& i8 F3 o* b h2 b" f
+ y5 r1 |! w3 P( P
九岁的母亲离家出走了,这么说或许不那么确切,她只是躲出去了,让姥姥和姥爷找不到她了。她在外面躲了四五天,这四五天里面她躲到了村外小河旁边的树林子里面,没有吃的,只能多喝点河水充饥,饥饿她能忍受,最不能忍受的还是夜间的恐惧,一个不到十岁的小女孩,在漆黑的夜晚,躲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树林里面,旁边是各种虫子的鸣叫声,母亲蜷缩着,靠数天上的星星来抵御心里的恐惧,数着数着,喝了一肚子河水的母亲,在饥饿中昏昏睡去。8 l/ W8 a( |( K" A. n1 p' Z- L
& }) @8 s3 Q0 Z5 _' B2 i3 w( T
! R. ^; T; M4 j
, Q/ ?9 Z' T* m% k( l9 ?8 W" h
这是怎样的一种信念呢,我不知道我的母亲是怎么熬过这四五天的,而让她撑住的信念,就是她还是得上学。忍了四五天,母亲觉得差不多了,就回到了家,她脸色苍白,因为饿,更是因为害怕而极少的睡眠,结果她看到了脸色更白的姥姥和脸色发青的姥爷,他们一把把她搂过来,再也不敢说让她辍学的事情。这件事还导致了一个后果,就是我的二姨妈直接就没有上学,成了姥姥的帮手,还好她那时候根本也不喜欢上学。到现在母亲说起来还觉得亏欠她的,而我的大度的二姨妈则哈哈一笑,说又不是你不让我上的,我自己不愿意上学你有啥办法。. B6 P/ k$ f9 ^! X
% g; e# S! d K( O) p' S
! u+ _ B. I* L7 A2 O4 E! D# P- A4 F: ?& l6 B$ x3 C8 |7 e% l! `
母亲爱念书也不是没有道理,因为她书确实念的好,小学时总是名列前茅,等到了考初中时,我的母亲自作主张,跟我姥爷要了一块钱,去了城里的市重点中学去报了名,参加了考试,竟就考上了,而且成绩相当的好。这成了当时村里的一大新闻。这个新闻,比后来我从全村第一个考上本科大学还要爆炸性,母亲考上了市重点的中学,我的姥姥在村子人前人后很是风光,这样的风光让姥姥坚定了继续供母亲念书的信心,母亲就去了城里,读上了市重点的中学。
: V- f1 m( D5 I$ x2 \. Y
+ B9 l* i. [4 ]3 j; n
3 }" ^7 h, I. Y, e. n$ N
, L. j: W# T! s1 b爱读书的母亲,不可避免的赶上了人民的文化大革命,那场洪流,我出生的时候已经消退,我一点都没有赶上。而从母亲后来的只言片语和小时候我瞎翻找到的母亲的日记看来,母亲也不可避免成为了那场革命中的一分子,成了红小兵,已经没有老师教课了,老师都被打倒了,他们还坐上了火车串联去了,先去了青岛,又从青岛坐火车直接到达了北京,他们坐火车免费,在青岛北京住招待所也免费,他们吃饭也免费,他们市毛主席的红卫兵,谁敢收钱?!据母亲说她走的时候问姥爷要了五块钱,结果回来的时候用那五块钱全都买成了糖果点心,分给了姥爷家里的妹妹们。
9 P% F6 W% g" ~
' t5 N3 t+ r5 I
9 M0 E( s2 p/ J! c1 Z
$ P$ B* k* k. p- h' {$ q在一批一批被毛主席接见的红卫兵中,母亲也成了其中的一个分子,母亲和他们一样狂热,一样的拥挤在长安街两旁,手臂上面带着红色的袖章,期待着毛主席站在车上经过他们身旁,向他们挥手致意,他们狂热的喊着毛主席万岁,他们激动的热泪盈框……
0 b5 ]( ~4 n) n* w: @& F3 W& l2 V7 B/ W* \0 f
; U( ?% _% B6 }2 R F
( y8 j- Z2 p0 H6 ~9 w6 a9 d那个狂热的年代,毁掉了母亲一生最爱的事情——念书,她回到那个学校的时候,才发现,她已经初三了,也已经变成了一个婷婷玉立的十七岁的少女,而这三年,她却没有学到她想学的知识,高中的教室已经被拆掉了,交白卷上大学已经成了时髦的事情。母亲没了办法,姥姥也没了办法,只得回了农村。姥姥后来时常和我念叨,你娘是没有赶上好时候啊,要是赶上现在这样的时候,肯定是北大清华都上了,她那时候的成绩,没谁能跟她比啊。这也成了母亲心头的痛,她从不愿意和我们提起那些往事,只是让我们好好学习,让我们努力再努力的学习,为了我们的将来,或许也为了圆她的那个当年在荒唐年代里面没有完成的执着理想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