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顿华人社区-Edmonto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89|回复: 0

经络与腧穴现代研究

[复制链接]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10-7-2 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基础理论的核心之一,源于远古,服务当今,在两千多年的医学长河中一直为保障中华民族的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8 O" m3 [4 m( [$ a4 Y' m2 X

% ], u; t3 |" Q6 k5 Z# M  《黄帝内经》载:“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而经脉则“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并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的特点,故针灸“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由此可见,经络理论对指导中医各科实践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7 X! g2 n1 C- s) u# r" u  o- m0 q
$ t3 @) z: _3 H* n
  经络是什么,存在于人体何处?经络有哪些作用,是通过什么途径实现的?这些问题既是中外科学家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老百姓非常想了解的奥秘。至今,尽管有关经络的研究已取得相当的成果,有了很大的进展,但无论是实验研究,还是假说论证,就其总体来说,仍处于百家争鸣的科学数据和理论学说的形成、积累阶段。因此,有关经络的科学结论还需要长期的、艰苦的探索与研究。 , a9 p2 x4 s1 b8 [

  d1 M. n4 U+ {/ i: A  二千五百年前,中国诞生了第一部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在这部典籍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贯穿于全书,那就是经络。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古人发现人体上有一些纵贯全身的路线,称之为经脉;又发现这些大干线上有一些分枝,在分枝上又有更细小的分枝,古人称这些分枝为络脉,“脉”是这种结构的总括概念。
3 t" `, D1 {& l
+ F6 @5 d/ O) Z0 r- S$ `  《黄帝内经》对经络的认识是从大量的临床观察中得来的,记载这些临床观察的文献近年来已在马王堆帛书、张家山竹简和绵阳木人经络模型等出土文物中逐渐找到。这些早期文献主要描述了经脉系统,并涉及了三种古老的医疗手段:一个是灸法,一个是砭术(即用石头治病的一种医术),另一个就是导引术(一种古老的气功),而经脉是这三种医术施用时借助的途径。
( @8 e( F: j+ ^! c: _8 F9 e8 k2 L
+ e  Y$ A3 @7 f' H( @5 ]( I( s  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人们制成了金属针,称为微针,并用微针对经脉进行治疗。《黄帝内经》分为两部书,其中之一叫做《灵枢经》,也称为《针经》,就是专门论述用微针治疗经络的著作。《黄帝内经》对经络作了系统的总结,在经脉之外,增加了络脉、经别、经筋、皮部和奇经等新的概念,它们共同组成了经络系统,成为古人心目中人体最重要的生理结构。《黄帝内经》还阐述了经络的功能,即运行气血、平衡阴阳、濡养筋骨、滑利关节、联络脏腑和表里上下以及传递病邪等。《黄帝内经》对经络系统及其功能的认识主要来自于长期的临床观察,也包含一些推理分析的结果和取类比象的描述。由于《黄帝内经》的概念体系是二千多年前的,给现代人理解它的思想内涵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因此,从文献和实验等多个方面揭示古典经络概念的内涵,是中医研究者的任务。
! d4 h9 \! A3 ]. ~% z3 n% v9 a, m; P$ u7 R3 e
  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对经络问题进行了不懈地探索,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古人所说的经络是否真实存在。当时,有人认为古人所说的经络就是现代解剖学中的血管,并不存在一套独立的经络系统。另一方面,国外有人声称发现了经络的实体,结果被我国学者证明是一种假象。 - s/ i# f2 J/ S; Z0 Y
/ J! ~: D0 c& Z7 C3 b3 ]; b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人们在针刺中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有些人接受针刺治疗时,会产生一种沿经脉路线移动的感觉。后来正式命名这一现象为循经感传现象,能产生这一现象的人称为“经络敏感人”,但这类人只占人群中的很小一部分。循经感传现象的发现扭转了人们认为经络就是血管的观点,因为血管显然无法形成这种感觉循经移动的现象。另外,人们还发现循经脉路线的皮肤电阻较低,这些现象为验证经络的客观存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9 b. ?  _+ X$ a3 f. \; `8 K- Y4 I) c$ j) t% p
  到了七十年代,人们对循经感传现象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发现了循经感传的一些奇异特性:
+ |5 [+ A1 W; g# b! j. z/ N  ●速度较慢,为每秒厘米量级。0 S% d, ~# r/ c! \6 q5 }: p8 l
  ●可被机械压迫和注射生理盐水及冷冻降温所阻断。
; q" \, ~* {: X  Q) J9 L  ●可出现回流和乏感传。
3 A0 @0 h. h% h" B% T6 E! s  ●可绕过疤痕组织及通过局部麻醉区,可趋向病灶。
  [5 S0 ]4 r/ J4 _: g$ y/ `- m# ]  ●循经感传的路线上有时出现血管扩张、轻度水肿并可测出肌电发放。
3 u. k+ B2 h4 J8 h  ●发现部分截肢病人在截肢部位出现幻经络感传。
. S: W. a. h$ @3 [
5 M* X7 B; H. Y* `6 B6 ^  这些现象使人们对经络的认识走向复杂化,因为单纯的神经传递或血液流动均无法解释上述特点。不过,由于循经感传的这些特性主要依赖病人的主观感觉和描述,其直实性要打一定折扣,故而同期进行的一些可见经络现象和经络客观检测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其中包括刺激穴位时循经出现的皮肤过敏、色素带,沿经检测到微小声波(循经声发射)、隐性循经感传(一种90%以上人都存在的经络敏感现象),以及其它一些循经物理特性。   [4 b% o  L- |. a" A$ e- v+ H! V

$ A  i' D- \8 g( }7 O  八十年代中期,经络的研究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诞生了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经络课题,即“七五”国家攻关课题——“十四经循经路线的客观检测”。这时,科学家们已不满足于通过主观感知等简单的手段说明经络的存在,而是试图通过更科学的手段证明经脉路线的客观存在。这期间的最重要发现莫过于用γ照相机拍摄到同位素循经脉路线运动的轨迹。使用生物物理学手段对经络进行研究成为经络研究的一大特点,研究者先后发现经脉路线上具有低电阻、高声振动和较好的声光热传导以及同位素迁移等物理学特性。这些工作被总结9 t" ?! H' T5 u; Z
80工厂 http://shop10482266.xiaotk.co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埃德蒙顿中文网

GMT-7, 2025-8-29 13:48 , Processed in 0.089701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