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70)  鸡蛋( 0)
|
主权债务问题已经越来越成为未来一个时期影响世界经济金融走势的关键因素。如何在主权债务危机中趋利避害,成为未来一个时期中国经济金融面临的重大考验。; ~) o8 @( V( ?
7 Z# H+ e4 }( G 世界经济全面复苏的拦路虎
, t( l# U J* S7 r L4 G+ [( q6 A; R) _. D: }; `5 ?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发达国家用政府债务替代了民间债务。虽然这种做法避免了金融体系的崩溃,但也使一些国家本来就不健康的政府资产负债表大幅恶化。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给国际金融市场带来的剧烈冲击,以及其他一些国家突出的主权债务问题表明,世界经济全面复苏之路不平坦。观察主权债务问题未来的发展走势,应考虑如下因素:7 I t0 d$ O% A' t4 q( O5 k3 F
2 }9 I# O( W. e" K( C
第一,欧盟和IMF的援助计划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希腊的主权债务问题。
; ^8 q; M; W1 h" n3 `5 A$ W- O2 v" I
第二,其他四国主权债务问题仍然是世界经济的定时炸弹。
) [: @( Y! f" e! u. X0 H1 h# I
% b' l" p( W/ T+ n 第三,美国的债务问题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更为深远。美国是全世界最大的债务国,其债务问题如何解决,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比欧洲主权债务问题大得多。从美国政府自身利益的角度判断,结合目前美联储在较长时期维持超低利率的态度,美国有强烈的动机通过推动通胀降低其债务负担,以便于重新轻装上阵。
# r3 ]: \( ?' Q4 _1 X7 f8 ^5 a* r5 v$ G
第四,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将对主要货币的汇率和全球资金流向产生重要影响。
, U! Q0 M' Y" c( W3 Y* P4 }2 t @% h$ h/ s5 ~
从短期看,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可能推动美元阶段性走高。希腊债务问题爆发的5个月来,欧元兑美元(1.2387,-0.0144,-1.15%)贬值了14%。由于其他四国前景尚不明朗,欧元汇率短期内仍将受压。从中期看,未来一个时期欧元兑美元的汇率可能宽幅震荡。一方面,德国是世界第二大出口国,欧元走弱有利于德国经济复苏;另一方面,美国也不希望美元大幅升值影响奥巴马的“出口倍增计划”。此外,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使资金更多地流向了美国国债市场,压低了美国的长期利率,对美国较为有利。标准普尔下调评级引爆希腊主权债务危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欧之间的资金争夺。据预测,2010至2012年,美国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0.6%、8.3%和5.1%,美国国债资金需求仍然旺盛,上述争夺仍将继续。
& z9 a- Q0 Z# j5 ]2 z* M% C. X# K' U5 `# e3 f
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 Y: R5 I( J0 Y7 m, `: H0 P+ z5 z- c7 E7 ?
世界金融市场上任何重大的风险事件对处在风暴中心之外的国家来说,都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如果缺乏对重大问题的预判,在挑战面前就可能进退失据,从而蒙受重大损失。如果能对“风暴”的走势和影响做出准确的估计,“风暴”也意味着重大机遇。) r( }5 H0 {3 P3 T$ [% r
6 W: T& |/ F) q; L 主权债务危机对中国的挑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外需受压。希腊危机的前车之鉴,警告那些主权债务负担过重的国家紧缩财政,必然导致相关国家总需求的减少,从而对我国的出口产生不利影响。二是外汇储备管理难度加大。中国外汇储备主要是美国国债,其面临的通胀风险不容置疑。但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又增大了欧元资产的短期贬值压力。外汇储备管理必须在美国国债的通胀风险、欧元资产的贬值和违约风险之间做出权衡。三是通胀风险上升。为消除沉重的主权债务,欧盟超额发行货币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从而推高通胀。四是热钱管理难度加大。主权债务危机增加了避险需求,可能导致一部分资金从欧洲流向新兴市场国家。 w7 q) `4 F- E& M+ v! H
* [8 G J9 h7 M4 C8 Q, B$ q
主权债务危机带给中国的机遇,一是增大了中国金融政策的回旋余地。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使欧盟无暇加入对中国汇率问题的指责,加上日本受制于“丰田”问题,中国在汇率问题上面临的外部压力要小于2005年。二是中国可能会面临投资欧元资产的重大机遇。对一个长期投资者来说,重大危机的顶点就是最佳的投资时机。2008年雷曼事件的爆发后及其资产价格的走势就生动诠释了这一点。如果西班牙的主权债务危机也爆发出来,中国可能面临购入欧元资产的重大机遇。三是中国面临从美国长期国债“解套”的重大机遇。中期看世界通胀上升趋势不可避免,届时美国长期国债将大幅下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压低了美国长期利率,使美国长期债券价格走高。这是降低美国国债投资久期的难得机遇,抓住了这个机遇,可以降低未来我们在美国长期国债上的潜在损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