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1)  鸡蛋( 0)
|
http://www.oc.org/web/modules/smartsection/item.php?itemid=3900
6 w, U) l; e- E, K; n
) ] A% f U" _6 h: Z: G) M9 G一对英俊美丽的青年男女,和数百名居民一起,住在21世纪中叶一栋与世隔绝的大楼中。在这栋受到严密控管的高科技大楼中,他们每天生活的一举一动,都受到“组织”的监控,这种监控美其名是为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 ?4 B2 b% I# a% n, I1 v+ U' F& C4 R
如果想要离开这种没有自由的生活,唯一的希望,就是被选中前往所谓的“小岛”。“组织”告诉他们,在历经一场生态浩劫之後,除了居住在这里的人以外,全世界的其他人都不幸丧生,而小岛就是地球仅存的未受污染的净土。
3 y8 l9 w5 b- ]& Y: m) J4 z% A9 Y# T0 k5 H( S# V
後来,大楼里面的人才明白,原来他们是复制人,在这个生物工程中心制造和培养,成为移植器官和人工婴儿的来源。他们的存在价值,不过是他们的生物用途。. x3 `+ F p" ?
: f* |# Y" j/ o4 P+ x- e/ r当他们得知真相之後,他们逃离了“组织”。然而 “组织”要将他们赶尽杀绝┅┅2 F# e4 {: G3 U c' a3 _
4 D) ^* [$ b. l/ K/ T虽然这不过是科幻电影《绝地再生》(The Island,2005)中的虚构故事,然而这故事却带来生物学和伦理学的问题∶究竟复制人算不算人,是否享有人权?复制人与被复制的人有何关系?┅┅! V5 O9 g/ ~7 _2 @4 A! h
c$ d: N! c. ^7 l [; g其实不用到21世纪中叶,我们现在的生物工程,己发展到能制造生命(making life)、伪造生命(faking life),和夺取生命(taking life)的地步。若社会各界不及时设制应对的措施,後果将像科幻小说一样不堪设想!; G6 X3 o3 @1 w; d/ r
* h% A9 H+ F2 k. P21世纪的主流思想是後现代主义,即相信世界并无绝对的伦理标准,万事都注重个人感受,按当时情境而定。在这个情况下,特别需要基督徒站出来,成为社会的良心,作世界的光和盐。
. C& H, t) ?3 `6 D. t/ w1 r) f0 C; A) J% Y
要做到这一点,基督徒最好能先了解现有的伦理学理论,更要建立起本乎圣经的伦理观,才可面对21世纪的挑战。* B- w3 ?. s R
+ F0 B" V1 [& f, x/ y5 O, q& N
主要的伦理学流派
8 G- [& V& G# e$ ]0 H; Z0 C w7 B& F& B* |. y; i
伦理学是对人类道德生活进行系统思考和研究的学科,从理论层面指导和规范人的道德生活。目前主流的伦理学有两种理论∶ 效益主义,即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和义务论(Deontology)。这两套理论都持守五个道德原则∶; z8 M9 _. `$ X* J
" h- q" X/ M8 I. r
(1) 不伤害人(Non Maleficence)。
3 ?. W9 P( G7 }(2) 造福他人(Beneficence)。
+ V" |! o3 h3 f4 p$ {! Z(3) 功利的应用(Utility)。
0 \: ]0 i& C& a8 P/ r0 W(4) 公平分配(Distributive Justice)。
6 O4 u$ s- g, @# T; d4 M+ ](5) 自主权(Autonomy)。; R% l- ?8 d1 C
: C+ C" M. w$ l
另外,还有德行论(贤德伦理,Virtue Ethics),和关怀伦理(Care Ethics)等等。兹简介如下∶
8 Q' y4 o) @- u- \8 Z- X, t. E; Q$ _6 g
效益主义(Utilitarianism)9 {- |( q$ ~, E, G
" p {- L3 I. X$ p
“效益主义”,又叫“功利主义”,就是以行为产生的整体结果(overall consequences),决定行为的道德正当性。也就是说,是以“这行为能不能使最多人得到最大的快乐”作为衡量的标准。因此,效益主义还被称为“结果主义”(Consequentialism)。中文中的“功利主义”,带有贬义,但作为伦理学理论的Utilitarianism,并不带有负面含义。. }2 y% a2 {$ @( r2 j+ B1 h
1 v6 J5 s4 m1 w0 y2 G2 n效益主义的道德观是相对的,好处在於,能以最多人获得最大的快乐为衡量标准。但它最显著的弱点,就是为了大多数人的快乐,而牺牲少数人的利益甚至生命,例如以囚犯或弱智人作为人脑的实验对象,按步就班地破坏脑部的构造,来测量脑的功能。又如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的优生主义,造成600万犹太人被屠杀!
! H! |, B9 {: ~: N* f
. m* ]8 p: u" y5 j% T5 f义务论(Deontology)1 h* f: x3 a, E4 ^4 A7 [, ^
+ P7 _ O' o9 t5 y% x4 B& x
德国哲学家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认为,道德标准与行为的效应无关,有些行为,不管目的、效果如何,总是不道德的,例如撒谎,因之违反了道德秩序或自然律。人的行为应当符合——“放之四海皆准”(universalizable)的法则,或称为“定言命式”(Categorical Imperatives),这就是人的“本分”或“义务”。9 F- f5 j- n% @. b6 N
+ \# p( R& Y' u; j: ]
康德认为人的“本分”起码有三∶
2 T2 J- |8 G, \4 p4 s(1) 撒谎永远是错的,无论效果是什麽。4 ?3 q' ? ~ O. ]+ M
(2) 人永远是受益者,非实验工具。
5 b$ j& l* q2 ? x! X(3) 一切的“义务”,可分为完全或非完全两种∶前者是需要随时遵守的,如不能害人。後者则是要尽可能遵守的责任。如主动爱人。& Z G, Z5 e2 }$ M! k+ t
* W4 V0 O; J( Y" w4 v/ O
义务论补足了功利主义的缺点,不为了造福多数而伤害少数。3 n, d) g. ~/ t+ o" V5 v/ m
5 N$ B `" u# A" o3 G$ ~; o0 j2 r1 v
但是义务论的法则缺乏弹性,若不同的义务之间发生冲突,康德的系统不能予以取舍。譬如一个病人患了不治之症,他的医生是否应当告之真相? 在康德的“放之四海皆准”的法则中,包括了不撒谎(守信),不伤害他人(医治病人),这两种法则此时却发生了冲突。医生做决定时,需要用义务论以外的法则来补足。" ]6 Z: k/ L+ T" c
+ X; P3 ~9 r) N7 m3 F9 U
实际义务和显见义务
% o- u) L& ?& h, _% {0 k- [- z: I3 Y# _+ p M
20世纪的伦理学者,想采用功利主义和义务论之长,创造新的理论。其中,以哲学家Ross和Rawls的理论最有代表性∶, V5 Y$ F7 ~+ V6 y" t( O
6 \+ |$ v5 I" a9 c/ x& v6 B英国学者W. D. Ross(1877-1940),根据义务论的论据,提出“实际义务”(Actual Duty),和“显见义务”(Prima facie duty)。前者指的是一般性的义务,後者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包括∶0 c ^- Q' p8 q/ h- M) j+ L3 g4 Y
(1) 忠诚。% `$ ]* G; p A7 W
(2) 补偿受害者的损失。8 s6 s6 F- i$ O9 d4 D! t
(3) 按公义赏赐有功的人。
' t, e D, C0 K5 E(4) 感激施恩的人。
, ~% u! Q+ v& D2 B; P0 ]' e. Q* g/ C(5) 行善助人。
, \$ }/ |$ M! H* E- Z(6) 修身律己。* k" E# F' T5 O' O9 U) n
(7) 无害於他人。
: E3 c, V% x+ W. d! o( V' ^" ~9 t; d- }
因此,“显见义务”在实践上具有优先性。( h+ Z* I `. x, x
e* T2 F. C. y! T6 _. H* L然而,Ross的系统也有难题∶(1) 不同的人,对什麽是显见义务有不同的看法;(2) Ross的七个标准不够详尽;(3) 达不到不同意见的协议就没有标准。
$ t# W: V- L6 q3 l0 P) P4 n3 \7 [: S- k/ G+ Q/ b2 v8 S$ x v
美国哈佛大学的John Rawls教授,在1971年出版的《正义论》(A Theory of Justice)中,假想了一个群体,这群体被笼罩在一层“无知的面纱”(A Veil of Ignorance)之下,对他人的性别、种族、文化、教育、经济、天份和社会背景等一无所知。这群人理智地和平共处、彼此合作,而且共同追求未经污染的美善。在这种状况下,这个假想群体所决定的,应是“自然义务”(Natural duties),或“原始的伦理”(Original position):“正义即公平”(Justice as Fairness), 按照这原则在社会中应用- Y, q+ ]" }0 n% N& u2 i
8 T& y0 u- u; V& Z' A
Rawls反对功利主义以囚犯或弱智人为人脑实验的对象,因为这剥削了囚犯或弱智人的自由。但他鼓励人自由参与人体实验,包括以此换取金钱和其他利益。唯一的条件,就是任何人都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有同样的机会被选为实验对象。这就是美国征人参加人体实验的基本原则。
K( [# N' @5 v" k2 W; [. ^5 N. h) j5 I4 D9 T- T1 R# N: u+ l/ l
但Rawls的“无知的面纱”,是根本不存在的。而且他容许某些情况下有不公平存在。
$ c$ I9 L% d" d7 z" O1 Y+ H
' V/ _: W" O0 l6 H) K; ?两大理论的圣经根据
' H! e# T$ ?/ {6 z1 F2 L) t' l# r& w- O4 O" ?8 a" `+ d4 Z2 b8 R0 u, Y
效益论和义务论这两个伦理系统,都有圣经根据∶十诫记载人应尽的义务,包括对神(1-3),对社会(守安息日,4),对家庭(5),不可杀人(6),对婚姻与家庭的敬重(7),财产的主权(8,10),和裁判的公正(10)。遵守神的诫命,会带给最多的人最大的快乐(《申》4∶40,5∶33,6,24-25,30∶15-20,《诗》72),违背神的诫命会带来大祸(《何》4)。
1 p' F4 U: n+ l' i: [2 D ]" Q$ ~# u# n0 E6 m! Z
这两个伦理学体系,都接受下列的基本道德原则∶; Z* h* J' l" j/ _$ z
5 |* p {( H8 e: o6 U0 K/ j' G
(1) 不伤害人(Non maleficence)∶“我们不可导致他人无谓受伤。”(We ought not to act in ways that cause needless harm or injury to others.)
$ S+ ` j0 i9 e8 B' G% v0 G e
Z, H O4 z5 s4 \(2) 造福他人(Beneficence)∶“我们应造福他人。”(We should act in ways that benefit others.): E7 N, a: D5 l# i
0 z) v1 y! t* b* ]8 Q, j
(3) 符合“功利的应用”(Utility)∶“人的行为应产生最大的好处,引起最小的损害。”(One should act so as to produce the greatest benefit and cause the least harm.)
7 l( y/ c! B2 u: \; E. F1 S( V
1 q# h/ z+ \0 b/ h5 B X(4) 公平分配(Distributive Justice)∶“福利与义务都要平均分配。”(Similar cases should be treated in similar ways.)
+ l% F2 o z5 g8 `
$ l3 s# b0 q0 }: P(5) 自主权(Autonomy)∶“一个能思想的人,有权决定自己的行为。”(A rational individual should be permitted to be self determining.)
6 u* ]- f; L1 e. G' |
3 ~" t8 I+ L* f' l u8 K不过,这“自主权”,在社会中至少要受两种规范制约∶(1) 不能伤害他人,(2) 社会道德法则,如公共利益、社会安定、国家尊严等。
+ B: A2 u. Q2 Z) Y9 g) s) ~) A
- Q$ M) z/ q) u; v虽然有些国家漠视人权,激进的社会则过分高举人权,但上述伦理原则,可以说是放之四海皆准的,文明社会赖之维持秩序。. j( h- [! b' u+ Z7 A8 H q& t4 V
* ?. B9 ]! S; t贤德伦理(Virtue Ethics)1 i* l% V1 d% v8 Z! `) p; {
5 d9 J* W K7 E1 ?
除上述理论外,另有两种伦理系统,一为“贤德伦理”,一为“关怀伦理”,俱偏重人的品格,或群体共同价值观。. {9 D0 c/ J" I' B
( N! P6 q+ c2 `7 V% f! H
贤德伦理认为,一个贤德的人做善事,不是因为要遵守外在的规条,而是受内在的贤德倾向所驱使。& O9 p8 m# J7 ?
) T" L- X8 Q/ z$ B% n奥古斯丁认为,爱神是人类最高的美德。他重新诠释柏拉图的四德∶: A7 q2 x# i. h
2 D# ^: g( `5 H: R! z# K5 W: v(1) 智慧(wisdom),能辨别什麽促进或拦阻了人对神的爱。- D) R8 |* O% H! g& f
(2) 自律(self control),人因爱神而律己。
7 }, u8 m3 g+ I8 t/ g+ S2 @(3) 勇气(courage),人为爱神的缘故而甘受逼迫。: f6 ~6 b, p# |- o$ b: [
(4) 公义(justice),专一事奉神,以神为各事物的准绳。
5 W0 y3 r6 Z: |% N( ?( z/ d. |& s! X
亚奎那(Thomas Aquinas),在此四德上,又加上圣经中的信、望、爱,构成神所赐的七重美德。! D, l( c' R7 \, X
4 a3 }, j9 G. h4 H. K6 _圣经则将人的美德,称为圣灵所结的果子∶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节制。(《加》5∶22-23)
2 E/ x2 o/ `. v: P+ X; H. ] f7 X
" a0 C7 _# d- l* f) O& I伦理学和神学都关注一个问题,就是人的贤德、向善之心从何而来?是由教育、自然和环境培养而成?还是由神所赐?笔者认为,基督呼召罪人悔改,离恶归向神,而贤德就是人从罪中释放後,藉著内住於心的圣灵,活出来的圣灵果子(《弗》1∶13)。若没有神的帮助,人是不可能有贤德的品行的。" k6 ?; _, J e4 h9 J4 K; \
5 X! {4 e6 Z7 K4 A" }. {0 e关怀伦理(Care Ethics)
5 K4 E% x% _7 s& ?7 I. o
* D6 f' c9 s' I" F5 R在关怀伦理学中,关怀被看作是具有中心价值的和根本性的伦理现象。关怀不仅仅是一种感情,它也是对他人的真正需要、福利和处境的理解。
0 |+ u; `# H x7 Z0 O: e8 [/ K5 O3 ~( z5 D; T* \- _" J
这个理论使人联想到《弥迦书》6章8节的谕令∶“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你的神同行。”如能以正直的伦理标准,加上好怜悯的心肠,那就是神喜悦的道德规范了。
/ s; `) [9 `4 |5 F5 B) g! N/ Y! l! y% I$ Z
以上诸伦理观都各有长处和缺点,也各有圣经的根据。
3 F h" W0 I1 [1 p7 n' s# M: v1 [' L
8 F8 ~1 F' S6 `2 T4 r圣经伦理学(Biblical Ethics)3 g4 W M/ g) d
1 u) Z9 m P8 o- W2 s+ P$ w8 N& E圣经阐述了创造主对受造物的爱和照顾,这其实才是世间伦理学的基础。4 }9 O' C5 a4 g" m S7 ?( e
5 }1 ^" Q" }( Z; Y; C( T) z. ]% K* 人性中的自然道德律(Natural Moral Law)
1 F8 `4 \* ]. F' c. o
2 t6 f6 a8 o; d _" e5 Q# B R神学家亚奎那指出,创造主为被受造物定下了方向和目的──神的法则(Divine Law),这法则源於神的永能和全智。人类因罪恶的本性,不能、也不愿体察神的法则,因此神要藉著圣经和教会,将他的法则向人显明,作为人生活的指引。7 h% C3 R. p+ K+ d7 |% }1 \& p
/ P% D% v R# F0 @& ^+ G亚奎那认为,万事或万物的存在都有目的,神给人理智去察验自己存在的目的。因此,道德的标准是顺乎人性的。人类有生存的本能,不单会促进自己的生存,也要促进他人的生存。人有责任遵守社会的道德标准,维持社会的体制,如婚姻、生活等,因为这些体制都是人类生存所系,而且也是神的旨意!# K7 I2 n- ^( w, a( N) _
, |8 p( w* E6 o+ a
* 人是按神的形象被造(Imago Dei)* F8 K" z% F- `6 }
2 u6 l/ h( V4 [! F2 d) ^: a: ?# N+ S按著神的形象被造的人,代表了神创造的巅峰。神学对“神的形象”,起码有四种解释∶; N* S) q4 F3 |% `! A
7 c4 g6 z+ U1 o s O6 i
(1) 人有欲与神交通的“灵性”。
" t, b* `) v5 q& z& G- S- j(2) 人有管理一切被造物的“统治性”。 Y% G: a. R! O/ m7 o# R. Y5 G
(3) 人被造时有“正直本性”。
# W2 l. p. {% G" w7 `7 T3 `% f(4) 人与人之间,有藉以彼此维系的“人际关系”。: B+ b3 \' m3 d2 f3 E$ E4 Q1 C* h
/ m$ P" i. ]$ W# C
这些特徵,可作伦理学的最佳标准。0 M. O( I; N! k% T: k
6 O1 b/ ~# n" g/ u- m* 管家伦理(Ethics of Stewardship)
/ \3 x J4 a! T" M% K0 i& n! W( ^5 P; m! F
神造万物之後,看万物“甚好”,并将管家的责任交托给人(《创》1∶28,2∶15)。人类可用地上的资源维持生命和发展文化,但是人类必须∶# E3 O5 u$ z m+ o! q; C0 z8 b2 c
3 D$ ^2 A b" x1 Y* ?0 }# A* u* ?
(1) 感谢创造者。
. t! H4 p5 t- Z2 w, k w(2) 谨慎管理万物。2 k" a$ i4 [9 ^0 K% o4 j O3 ]
% i6 Y) i3 M+ h% R人类的管家的责任有三∶! p4 C) R% |4 s
& V4 p0 [2 d2 M2 Q- [1 x(1) 遍满地面(fill)∶使地球充满各种生物种类,保持生态平衡。
* y6 y+ F& `7 A1 ?/ c& `- A b2 g(2) 治理这地(rule)∶合理使用地球资源,使之能持续发展。# G1 e" C4 ?. k' a
(3) 看守(care for)∶保护生态的完整性。- P( J1 t" Z5 F8 N ~
- r7 P2 M4 I- _; |- u
人不单有“神的形象”(Imago Dei),在万物面前代表神, 他也有“世界的形象”(Imago Mundi)(《罗》8∶19-22),在神面前代表万物。人类存在的持久意义,在於与万物一同颂赞那位昔在永在、没有穷尽的神。人在万物中的参与要求他尊重而非滥用万物。因此“做神管家”的观念,是维系人与万物关系的最佳系统。
- D2 r% u+ x: t( l5 g# w" |
8 ?$ H, |2 S* D1 k2 J& r结语
7 w2 d& y0 S& h/ c3 D% O+ o* Q2 l. \8 k
21世纪全球面对许多大的挑战∶生物工程、爱滋病、温室效应┅┅呼吁基督徒一同警醒守望,本著圣经的原则,提出相应的伦理对策,作神的好管家。
3 X0 o6 v) Q( p u1 d' ?- z1 X- V$ ]8 m+ S+ K
参考资料∶* ?- {$ V% I! G
/ J% t" Q9 ^, b+ t
1. B.R. Reichenbach and V.E. Anderson, On Behalf of God, Eerdmans, Grand Rapids, 1995.) [; h; z6 O# `. [8 A" y" c5 x
2. Ronald Munson, Intervention and Reflection, 8th ed., Wadsworth, Belmont, 2008.
' M/ q$ Z( f) ^" ~2 q3.《遗传工程与人的未来》,潘柏滔,台北雅歌,199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