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0)  鸡蛋( 0)
|
二,得天独厚的温哥华
8 p) ~; d( z) I: w; i( E
" _+ I* ^ H$ A& o y- P 如果说地球是上帝创造的,那他老人家在用泥巴捏地球时必定随心所欲的很。别的不说,单看温哥华,就指不定是兴致正高时的神来之笔。 " x! x# J* l9 g
. G' w! n' i8 n7 ? 按照地图来看,温哥华怎么也不可能和冬暖夏凉扯上关系,因为它的纬度和俄国的西伯利亚落在同一个区域。就连中国也只有与俄国接壤的一小块地方才能和温哥华平起平坐,而那块地方就是曾经让百万知青冻得七荤八素的北大荒。 " N0 ~/ J0 f) b0 [: \$ o& ^5 t
# u1 ?0 m* X. M x3 s$ Y
所以每逢秋冬和早春二月,在和远在中国的亲朋好友互道音信时,他们总是只嘘寒不问暖。语气之间流露着关怀,仿佛我正在一个冰天雪地的不毛之地挨寒受冻。就算我如实禀报即时的气温,他们也象是听了天方夜谈般的将信将疑,心里指不定思量着温哥华正在厄尔尼诺掌控之中。 2 `3 d7 {4 J. V; g$ R
' P* T, T) f3 A6 _5 j- N 这也难怪,就拿生我养我的江南水乡来说,盛夏的三伏能热死人且不提它,那寒冬的三九依旧可以冻到冰上走。以此推论,温哥华有凉爽的夏天不足为奇,可在最冷的一月间日常气温居然可以徘徊在零上5°C以上就实在让人匪夷所思了。 ! i8 U8 p. }! s. x7 H# o
6 F" D3 H& P7 E1 j2 d. t 不循常理的气候全都仰赖着自然的鬼斧神工。自北而南的落矶山脉在北美大陆上纵横无忌,可偏偏到了温哥华就嘎然而止。绵绵不绝高耸千米的群峰不仅对脚下近三千平方公里的低陆平原秋毫无犯,还用自己的峰躯阻断了寒流入主温哥华的企图。温哥华的西边是海,不但海岸线漫长,还有深入腹地数十公里的内湾。原本十分容易受到海上气候多变的影响,可巨大的温哥华岛就横在不远的外海处,只在最南端留下一个缺口,让太平洋和温哥华相通。在如此一道天然的屏障的护卫下,既免了海风海浪的翻脸无情,又有温差有恒的海水相随相伴。潮起潮落中冷暖相宜岁岁平安。
}4 d+ w, Z1 m4 j! k% b7 u: J0 N1 ]
上苍给了温哥华山水相依气候适宜的同时,也没有忘了河川湖泊的点缀,一条Fraser大河从东而下西流入海,仿佛为了水源匀分,进了温哥华的境内还来了个南北分流,大湖小塘自然星罗棋布恰倒好处。如此得天独厚的滋润调节,万物想不欣欣向荣都没有了机会。风调雨顺引来树密草丰,树密草丰促使地肥土沃。环环相扣温哥华就在良性的循环中古往今来生生不息。令人百思不解的是,这块山灵水秀的地方,却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成了世外桃源。虽然很早就有土著人的安营扎寨,却没有繁衍出建邦立国的后代,所以深耕广种的过度开发和兵戎相见的摧残蹂躏都与温哥华无缘。难怪这里曾经流传过这样的一种说法:这 O! e$ v( G1 x2 q E, B
原本是上帝为他的子民----以色列人准备的,当摩西带着以色列人走出埃及的后,在西奈山上向上帝他老人家请旨时,上帝本来要摩西带领众人前来加拿大Canada)。可是不知道摩西是人老耳背听了个荒腔走板,还是畏惧路途遥远不愿颠沛流离,反正到他向众人传旨时居然变成了迦南(Canaan)。这一错相差了十万八千里,以色列人从此和“流奶与密的肥沃土地”无缘,跑到迦南那块弹丸之地上四面受敌写下一部数千年的受难史。 $ L1 Q7 V( V. k( t* e3 B
3 O+ ~, O, V1 S% K9 A z4 W 不管说法是否荒谬,不过当英国探险家乔治·温哥华在1792年“发现”这块后来用他的姓氏命名的土地时,眼前处女般的自然风光让他陶醉是不争的事实。兴奋之余他有过这样的憧憬:只要建起村庄农舍城镇街道,这里就会成为是人世间最美的一块地方。
, c6 t' z9 s- F( `5 B; B0 i8 {
( H# S) t2 v4 q( E 此后二百余年的沧海桑田,温哥华从土著的牛皮帐篷到欧洲早期移民的原木小屋;从单街独巷的渔村到鳞次栉比的都市;从单城独市到数十大小城镇纵横相连的大温哥华区,一步一脚印地循序渐进。如果用历史做比较,发展实在不慢,但以时代当衡量,难免十分逊色。就以中国沿海城市为例:一个离家两、三年的归返游子,或许会有故里何处的迷茫,但对温哥华而言,十年不见依旧是老马识途的感慨。 : y" |3 l- j8 ?* N
% d: ?9 s! b- | E
偏爱城市景观的必然会大失所望,因为温哥华怎么说也不会给人有摩登都市的感觉。千余平方公里的市区之内找不到千座三十层以上的大厦,能让人过目不忘的建筑更是寥寥无几。各个市镇的政府办公楼多半陈旧寒酸,连中国大陆许多乡镇的政府大楼都比它们豪华气派得多。
- e& Y* i2 n5 q; M X5 k8 {# ~: J8 A, }+ ^, A
不过寄情山水自然的肯定会喜出望外,因为亲近自然是温哥华的一种乡俗。如果说千百年中土著人对这方土地秋毫无犯是出于他们对自然敬畏的浑浑噩噩,那么欧洲早期移民对这方土地的细心呵护则因为他们吸取了原居地被过分开发的惨痛教训,所以百多年来的扩城筑舍、加耕建厂每每考虑到如何避免对自然景观的冲击。这才有了今日的山峦处处树木参天,郁郁葱葱让人总看不厌。城镇之内公园林立,占地面积让人咋舌。紧邻温哥华市中心的史丹利公园(Stanley Park)就是其中最大的一个,405公顷的面积在世界上也没有几个
) R1 Z' w I) F可以和它匹敌。除此之外,许多社区和主要高速公路的两旁都保留着不少未经开发的空地。这些公园和空地尽管形态各异,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留出大块的地方不做任何的人工控制和修饰,任凭野树自长野草自生。虽然它们和人工植被相比显得杂乱无章,不过倒能给人一种置身自然野趣横生的感受。相信陶渊明再生于此,不会闹着辞官回乡下,至多来个“大隐隐于市”罢了。不过他那脍炙人口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非得改一改不可,因为这里可是南望不见山,北山入云来。 . j3 [" f& ?, V% S* U, t, @+ f
) O1 m, K& }) K0 E1 V
时至今日,温哥华得以保持迷人的湖光山色,老天的照应是个因素,但历代居民的齐心呵护实在是功德无量。从无意识的爱山爱水到有意识的环境保护,温哥华的人们一路走得那么顺理成章,让人不得不佩服。绿色和平组织(Green Peace)之所以发源于此完全是基于这样的民意基础之上。虽然这个组织曾经做过许多让世界目瞪口呆的激烈抗争行动,与平和的温哥华外表不相符合,但该组织的环保理念或多或少依靠的是温哥华的成功经验。近年来绿色和平因为本身的问题不能与时俱进而变得形单影只,不过它对世界环保观念的转变确实起到过举足轻重的作用。2 y+ `9 V7 R8 r6 h* ^: E! ^% f
' w6 K8 x( H& x; E4 }% _1 M& b值得一提的是,当sars在全球肆虐无忌之时,加拿大因为和亚洲的人员来往密切
5 U* x: ]% L8 ^% `' w而不幸中招,东部城市多伦多甚至一度成为疫区。按照常理,温哥华应该比多伦多更甚,因为几乎所有从中国、香港以及其他亚洲地区前来加国的客运航班都是以温哥华为停靠的第一站。可是令人大跌眼镜的是,温哥华总共确诊和疑是的病例至今居然没有超过十例,并且根本没有在社区蔓延开来。在同样毫无预警防备的情况下,产生如此匪夷所思的结果,唯一的可能就是这里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缺少了病毒赖以生存和转播的空间。
, `) C+ l/ f7 ^/ E! N; c/ z! x" ]; R1 x6 h, h/ L3 A2 [
随着新移民源源不断地涌入,温哥华的人口近几十年来攀升迅速。虽然大多数的人们能随乡入俗,但江河俱下,鱼龙混杂。有些人就是和树这个环保的功臣过不去,如今为风水而伐木;为翻屋而砍树的事情时有耳闻。许多原先长在私人庭院里的百年老树,因为主人易手而失宠。
6 i; ~- _0 N# A; _' w9 O4 S Z/ j
# J s* j+ `, s$ O" B& L" A 前些时候就有一位大型商场总经理的女富豪,因为她那价值的百万住宅外面有十几棵五十余年的大橡树阻断了眺望风景的视线,于是总是盘算着如何置它们于死地而后快,可是这些树在公家的地上,她没有所有权。于是一个风高天黑的夜晚,轰鸣电锯声蓦然地搅了左邻右舍的清梦。不过还未等到披衣起床查探究竟,电锯声就已经歇了。清晨外出一看,所有立在富豪门外的橡树全被锯了个很深的口子。这种捉贼无赃的案子,让警察也难办。只可怜那些一人都合抱不过来的树伤得太深,市政府唯有派人放倒了它们。女富豪一边坚称自己无,一边又向市政府交了近十万加元的款,作为树的损失。如今她是开心了,他年卖房光视野无阻就可以增值三十万以上。这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伎俩,法律实在无可奈何。不过公道自在人心,报纸电台都指名道姓地报导出来,还将她的大头照公开示众,让她美美地"风光”了一番。 9 ^% \9 L8 x! k8 v7 q& ]
+ y3 w0 r' [9 o% o 温哥华能有世界上最适宜居住的桂冠实在不易,要能维持下去更是面临着挑战。唯愿破坏环保的害群之马越少越好,让老天最为眷顾的这方土地依旧如诗如画下去。 |
|